“我想你了”
对“关系”的患得患失,
部分原因是,对“自己”太在意。
认为自己“好”,对方就会同样觉得好,自己就会被喜欢。以此,得到了对方的喜欢,就像得到了对方。从此活蹦乱跳。
认为自己“不好”,自己就不会被喜欢。失去了对方的喜欢,就像失去了对方。从此撕心裂肺。
而其实自己认为的“好”,不一定是对方想要的“好”。
就比如一个电脑配置高档,但还是遭到唾弃,因为,颜色不是粉红色。
自己认为的“不好”,也许正是对方渴求的“好”。
就比如自己觉得自己胖,对方就喜欢肉嘟嘟。
可以发现,对“自己”太在意,容易忽视“对方”的需求,并且是,对方真正的需求,而非自己赋予的想象。
“关系”的维系,不如首先关注,对方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再想自己。有什么,会什么,能做什么。
而同时,产品永远不会完美,需求永远千奇百怪。
一门心思的试图符合,也有可能面临被市场抛弃的下场。
令人震惊的是,橱窗里五万的蛇皮袋倒令有些朋友趋之若鹜。
反正,您看蛇皮袋如傻X,料蛇皮袋见您应如是。
尽管它在两元超市,只卖五元。
因此,在坚定自己的前提下,
对于流失的客户,可以慢走不送,很抱歉,没能满足您,
也可以在心里默念,很遗憾,您不懂欣赏。
而对“朝思暮想”型的“太想得到”,
因为“我”喜欢,所以“我”想要,得到了才舒坦,得不到就痛苦。
甚至,得到了就不管。
比如孩子对没到手的玩具,声嘶力竭的嚎啕大哭,玩透了就丢一边了。不过如此。
这里需要注意的情况是,到底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还是仅仅为了,填平自己“求之不得”带来的欲望沟壑。
发自内心的喜欢,不仅是对花团锦簇的赞叹,还包括,对千疮百孔的,怜惜。
至于关系的“走向”,
有时还不听人控制,由不得自己做主,可能还受对方做主。
可能既不被自己做主,也不被对方做主,即,不受人做主。
比如这次的情况,有些朋友被迫异地,关系就淡了。
有些朋友被迫整天依偎,关系不免有如人所愿的升华,却也面临意料之外的萎缩。
是的,
你无法猜测对方会怎么样。
她心生感叹,突然想结婚。可能只是因为在朋友婚礼上留下了一滴泪。
她信誓旦旦,不想恋爱。可能只是因为,自己心驰神往魂牵梦萦的对象,没有和自己恋爱。
你甚至无法计算自己会怎样。
不出意外的话,感情无法依照自己设定的时间来发展。
因为,有意外。
你说我还有181天要考试了,所以现在憋着,到182天再去聊天。
这就好比,卸载了所有软件,立志开始预习。
然后,
开始扣指甲。
就好比,遵循了7岁上学,18岁高考,22岁工作的标准配置,就习惯性的认为,25岁需要恋爱,30岁前需要结婚。
而7岁上学,18岁高考,22岁工作,这些数字,对有些朋友,已经产生了误差。
何况感情?
如果说,
恋爱会影响学习的话,那么结婚会不会影响工作?
可能的消极影响是,心神耗散。
可能的积极影响是,心旷神怡。
因为,躺在爱人怀里,是继续前进的动力。
如果仍然担心恋爱会影响学习,那么就勇敢的切断一切联系。
前提是,
自己真的心无旁骛,成功转型为学习机器。
不会寤寐思服,
不会辗转反侧,
不会看到一棵树,也想拍给她看。
不会想起一首歌,也想唱给她听。
不会在清风吹拂柳枝时,遥想她的微笑。
不会在明月挂上夜空时,倾听她的呢喃。
尽管也有可能,聊着聊着你先不喜欢了,谈着谈着各自觉得不合适了。
至少比突然的,人为的,强制的阻隔,来的好。
无法保证,对方在持久的时间,不断想自己,并在特定的未来,依然无尽眷恋。
无法保证,自己在持久的时间,再也不想对方。并在特定的未来,依然心潮澎湃。
想念,是没有开关的。
你在饭局上觥筹交错,开始疑惑今天到底有没有吃护肝片。
水晶酒杯清澈剔透,开始泛着高端吊灯的光。
大家举杯庆贺,开始忘了这是第几杯,
你望着水晶杯中的酒,开始忽然想念,
学校小店里,装在塑料杯里的奶茶。
她坐在窗边的椅子上,一边看你,一边把吸管搅来搅去。
你分不清她在搅珍珠,还是在搅动你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