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投无路的人们,厌恶虚假的繁荣


听一个玩摄影的朋友说,如果在一张照片里体现出故事性,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拍出对比。
比如照片里的主体背景是喧闹的商业街道,绚丽的灯光下是人们狂欢的脚步,
而在照片的昏暗角落,阴影为贫穷的背影披上一层霜。
强烈的对比带来的情绪上的冲突,巨大的反差让照片有了精神上的层次感,这让我想起了很多优秀的叙事类电影,似乎也有着异曲同工的表现,
那些强烈的反差,那光与影的失衡博弈,
所谓美的背后,往往是道不尽的凄凉。

从流水线到写字楼,从朝九晚九的奔波到厂区宿舍的窃窃私语,同一遍天地,有着不同的不幸。
写字楼里的人们,焦头烂额的应付着自己的现状,工位前的自己似乎有着永远也处理不完的烂事,人与人之间当面笑背后刀的交际关系已是众所周知的秘密,小算计和小伎俩的博弈没完没了,阿谀奉承的能力似乎永远比工作本身创造的价值更加重要。
他们的焦虑是迷茫,是被替代,是被莫名其妙的打击而感到恶心,是被毫无意义的琐事所耽搁,他们的路越走越窄,前行后退皆是迷茫。
工厂流水线上的人们,则多了几分麻木,排班换班倒班是他们一直关注却不想关注的事情,宿舍里的对话永远没有营养,除了抱怨便是各自伟大前程的构想,在流水线上工作的久了,人的想法就会变得麻木,变得“不得不简单”,但事实上他们也很清楚,自己的未来与耳边机器的轰鸣声毫不相关。
他们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想了很多,想到了的离开,想了很多关于留下的未来,他们是一批来来回回的群体,流水线上的流水人,不需要思考,却必须要思考的“矛盾人”。
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都伴随着焦虑以及焦虑所引发的无助,如若因此去批评他们的能力不足,信心不够之类看似正确实则心计百出的话,只会让阶层与阶层的差异产生更为尖锐的矛盾,
延迟退休,AI对工作的取代,公司对人员“优化调整”,诸如此类的现实就摆在普通人的眼前,尽管在肉眼可见的时间里,也许人们会通过额外的挣扎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去拼出一条暗红色的路,但未来的生活,却无论如何不敢用乐观的思考去推测半分。
而这一切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是,
在如此严峻的今天,依然有人用极少的付出换来原本不属于他们的财富,他们大行其道的谈论“努力结果论”的重要性,却在悄然无声之间,瞄准了那些埋头苦干者的口袋。
人们把这样的规则称之为潜规则,人们痛恨,并因此绝望,
但事实留给人们的选择只有接受。

视频里的欢声笑语不需要发自内心,视频外的冷眼以对更不需要走心,
都是工作,也都是生活。
工作是虚伪的,生活似乎也渐渐失去了原本的真实,我们都在为了生存本身而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这样的代价,用好听的话说是一种成长,而如果我们放下这碗心灵鸡汤,便会发现这是消耗我们生存耐心的开始,
我们不会去适应这样的生活体验,就好比人们不会去接受痛苦,痛苦就是痛苦,要么规避,要么拒绝,没有人想要感受痛苦的刺激,
如果有人说,你要接受痛苦,必须接受,
那么请看看他的背后,是不是已经藏好了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