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啦A梦》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文:Shimmer 来源:哆啦A梦的壁橱

我之所以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哆啦A梦》的两个特点一直萦绕在我的脑中:一是内容与风格的多样性,二是创作意图的多样性。
内容与风格的多样性
《哆啦A梦》看似是以道具为中心,以哆啦A梦帮助大雄解决问题为套路展开剧情,但如果看得足够多,就会发现这种看法有多么片面。
《哆啦A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下面几类,每篇作品占其中的一至几类:
生活类。这类作品道具可能会占据核心位置,纯粹搞笑;也可能着重描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温情。
科幻类。这类作品以时光机等道具的功能为依托,探讨时空穿越中的悖论、梦与现实的关系等等。
科普类。区别于上一类的是,这类作品重在普及科学、历史等知识。
童话类。道具只是为了让幻想跟科学扯上边,剧情中会说话的小动物等元素充满童话色彩。
冒险类。以异世界为背景,情节紧张。除了大长篇,短篇中亦有不少可归此类。
其他。


创作意图的多样性
实际上,藤子·F·不二雄在创作意图方面的多样性实际上也能够从内容的多样性中直接地反映出来。
把欢乐带给孩子。谁都知道哆啦A梦能实现孩子的梦想。这也是作者本人的话。
赚钱。不可否认,漫画家也是要吃饭的。
对儿童进行基本教育以及科幻启蒙。讲真,再加上性启蒙我觉得也毫无问题。
反映甚至讽刺社会现实。很多人说这是过度解读,但有些篇目的暗示其实非常明显,比如《海底鬼岩城》、《宇宙小战争》等。
塑造人物。这可能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一点。《哆啦A梦》的主导与其说是道具,不如说是人物。藤子·F·不二雄本人多次说过,人物们不听自己使唤,擅自行动——可见其塑造有多么生动。
其他。

我希望用尽可能简练的语言概括多样背后的统一,却不知何从下手。我在网络上寻找答案,却鲜有收获。后来我回想起曾经看到的一篇新闻,说的是“哆啦A梦”被收入了日本权威词典《广辞苑》。我仔细揣摩了一下词典对《哆啦A梦》的定义,豁然开朗:

藤子·F·不二雄(1933-1996)創作的漫畫。1969 年連載開始。描繪了從未來來的貓型機器人哆啦A夢與小學生們的交流。
这个定义有很多有趣的地方:
对哆啦A梦的道具一字未提。
关键词是“交流”。
说的是“哆啦A梦与小学生们”而不是“哆啦A梦与大雄”。
仅仅说“漫画”而没有加“搞笑”或“科幻”等字眼。
这对上面的归纳是个很好的概括,也让我们能够分清主次:网络上大行其道的道具和哆啦A梦与大雄的友情仅仅是表层罢了,挖掘内涵应该从角色间的“交流”开始。
看完了权威词典的解释,我们再换个角度,看看藤子·F·不二雄本人怎么说:
我即使长大了,仍然喜欢不可思议的故事。将没可能存在的东西,描绘得好像真实存在。”哆啦A梦”系列也是以此为理想而画的。换言之,架起连接现实和幻想的桥梁,就是哆啦A梦的任务。
幻想当然很有趣,但是不进行限制的话,就无聊了。(应该)一只脚牵着现实,伸出手来到幻想的世界。
这其中的关键词是“SF”(少し不思議,有一点不可思议)。关于这个词如何理解,我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不过现在看来那篇文章显得有点粗浅了。我现在有一个尚未完全成型的想法:《哆啦A梦》或许并不是通过幻想来反映现实,而是把幻想本身看作一种现实。
换言之,《哆啦A梦》的内涵在于,以孩子眼中的世界来反映世界。
说得更清楚一点,《哆啦A梦》在描绘当时孩子真实生活的基础上,以哆啦A梦为媒介,将孩子幻想中的事物用符合孩子认知的方式融入现实生活中。藤子·F·不二雄是在用孩子的方式观察世界,感知世界,这个世界并非客观的物质上的真实,而是主观的精神层面的真实。
这一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现象。
首先是内容的多样性。很简单,道具是让较小的幻想融入现实的手段,而哆啦A梦本身则能够让较大的幻想成真。出现科普类作品是因为孩子对知识充满好奇,出现童话类作品是因为孩子贴近自然,出现科幻类作品是因为科幻漫画及影视作品的流行,出现冒险类作品是因为孩子充满好奇心与探索的勇气……

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会渐渐顺应日常生活上的每样事情。但希望他们不会失去那份对梦想与冒险的憧憬。
其次,它解释了《哆啦A梦》为什么会出现儿童看不懂的内容。 典型的如《爸爸也撒娇》、《预感虫》,讲的是成年人的悲欢,用的是成年人的思维。孩子看得见却看不懂,正如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见这种事也不会懂一样。还有强行塞私货(大雾)的星野堇的几篇故事,孩子们真的能体会到堇这十年来的守望背后的浪漫和辛酸吗?藤子·F·不二雄画这些内容也是用儿童视角出发,虽然当时我们和大雄一样看不懂,但长大之后就会觉得别有一番韵味。


再者,它解释了藤子·F·不二雄为什么将着重点放在了人物上。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人物除了指大雄,还包括静香、胖虎、小夫以及胖妹(出木杉比较特殊)。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因为他们出场率高,而是因为藤子从他们各自的视角叙述过故事。这是因为,这些人物具有典型的意义,藤子希望通过他们全面地展示不同孩子内心不同的世界。大雄当然是主要人物,他的特点更深层地反映了藤子·F·不二雄对人性的看法。

哆啦A梦的道具代表物质、环境、外在;大雄这一人物则代表了精神、自我、内在。在《哆啦A梦》中,这两者和谐统一。哆啦A梦带给孩子的梦想既包括外在形式的,对科技的无限可能性的探索,又包括内在形式的,对自身根深蒂固的个性的突破。这种突破是困难的,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无法作出改变。但藤子·F·不二雄认为,至少我们可以抱持这个目标积极生活,让自己的心灵永不空虚,让生活的希望永远为我们照亮前方的道路。再说了,作出一点努力,总比完全不努力要好一点点吧。
最后,它解释了为什么《哆啦A梦》富有教育意义而少有说教感。因为藤子在以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哆啦A梦》中的思想都是简单的符合孩子天性的思想,但深挖起来又尤其深层原因。比如《大象与叔叔》中,大雄和哆啦A梦根本没有想到战争的愚蠢、军国主义对人性的摧残。他们只是简单地想救大象。但藤子·F·不二雄关于战争的思考,其实已经完全融入了大雄和哆啦A梦的所见所闻中。

这也正是为什么《哆啦A梦》会显得这么理想主义。藤子·F·不二雄并不是不懂得现实的残酷,但他必须让孩子满怀希望地生活。为此他甚至让机器乌托邦失去了“促进社会发展”的竞争意识,以同情心取而代之。
如果这个观点真的成立,那么《哆啦A梦》就相当独特了。我们看过的多少儿童动漫,是在构建好一个“适合儿童”的世界后再展开剧情;而《哆啦A梦》则是直接把现实世界摆在孩子面前,只是经由孩子目光的过滤而变得更加温和。
《哆啦A梦》能在童年回忆之外被赋予更多含义,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遗憾的是,《哆啦A梦》的内涵本可以更丰富。
大长篇《大雄的创世日记》本应是最能反映《哆啦A梦》这一特点的作品。它从大雄、静香多人角度出发,让孩子见证历史的同时又参与了历史。藤子用高度凝练的笔触,在短短不到两百页的篇幅内选取了自然史、人类史的大量有代表性的片段,让《哆啦A梦》拥有了史诗感。如果这种风格继续延续下去,那么《创世日记》将能成为真正的史诗,一部属于孩子自己的史诗。

然而很遗憾,由于篇幅问题,这个宏伟的计划搁浅了。
我一开始想过无数的主意,有超过一半都积存下来。我原想写更多关于不同的时代。与外国交流的场面,也想让大家看更多静香女神的场面,和让A梦哆啦及比野更加活跃。
我常想,如果藤子·F·不二雄能有一次摆脱一切束缚,那么会有一部怎样的作品出现在我们眼前?
但转念一想,藤子留下了这些不完美的作品,不正让后人有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机会吗?如今《哆啦A梦》的TV动画与剧场版仍在更新,其中不乏能与原作媲美的精品。但愿制作组能深入体会藤子老师的创作理念,带给我们更多惊喜吧。

时至今日,《哆啦A梦》已不再是藤子·F·不二雄一人的心血,更是属于一个时代,不,是几个时代的财富。

往期文章:
《哆啦A梦与大雄的友情演化》 文:Shimmer
《对〈哆啦A梦〉19年剧场版的一些猜测》 文:Tomorrow_D
《奶奶的故事》 文:燃烧的南瓜
欢迎进入「哆啦A梦的壁橱」以查看更多《哆啦A梦》相关文章。
壁橱地址:https://doracloset.com/
哆啦A梦的壁橱
创造价值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