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白露节气
白露
二十四节气中第15个节气
此时气温渐凉
夜来朝起
草木上可见白色露水
此日后,炎夏终逝
秋气肃杀,万木摇落

如果要说关于白露的诗歌,大概要从诗经中的《蒹葭》说起。二千年来,它是所有白露诗歌的肇源,亦是中国诗歌的灵魂之一。与《关雎》 、《汉广》 ,并列诗经三不朽。
时空之下,它依然不减情深、意隽、境广的永恒魅力。王朝兴废,语言嬗变,今日读来,它的音韵流动,穿越千年的岁月,仍如泱泱江河,涤荡人心。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之前说过,人是自然中的一员,易受四时气候之影响。秋气肃杀,草木凋零,人的情绪也会牵动,常会借助秋日的典型意象,如秋叶、秋水、秋风、秋雁、秋月来抒情。
但远在先秦的人们,写下《蒹葭》的这个作者,究竟有着怎样的自然之心,和灵性洞察,才会在一众的秋日意象中,捕捉到这夜凝朝晞的“白露”呢?
要知道,那是两千年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于天地独往来。我讶异于他见微知著的细腻诗心,更赞叹于他崇净高雅的心灵。
都说《蒹葭》是表达伊人可遇不可求的心境,但更可以理解为对理想事物的执著追求的境界,夙夜思之,道阻且长,可望而不即。即便溯游从之,艰难追索,依然缥缈。诗中回荡着一种超越时空的怅惘和空虚。
而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没有比用“白露”这种短暂梦幻的渺小意象更适合表达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珠晶莹剔透,纯净耀眼,一如心中苦苦追求的爱人形象,或上下求索的理想质地,崇高、神圣、纯洁、美丽。
《蒹葭》,可以说是最美的古诗之一,韵律、画面、情感、意象、境界,无论是声与色、还是实与虚,它都卓尔不凡。
从韵律上看,它韵脚齐整,音节流转。读着它,如吟歌谣。《史记》中称“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蒹葭》这首诗,只要一读,沉睡千年的音符便苏醒、乐章复活,旋律奏响。
如果说《诗经》奠定了后世悲秋的情感基调,那么《蒹葭》则使“白露”成为了古诗中一个隽永的意象和语码。创作于汉代朴素古雅的《古诗十九首》也留下了“白露”的痕迹: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整首诗歌的情感浸染在月光之中,秋意萦绕着伤感。徘徊在月光下的诗人突然感受到秋季的露珠,感叹“时节忽回复易”深秋已经不知不觉的到来了,然而,当初的一切都已物是人非,自己今日的落魄,加之世态的炎凉更凸显了诗人的悲情。
白露是哀伤的,这哀伤如月光,挥之不去,沾满了诗人的衣襟。
曹丕诗云: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王粲《七哀诗》云: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白居易诗云:
清光入杯杓,白露生衣巾。
李白《玉阶怨》中那个清冷幽独的美人,白露侵湿了她的罗袜: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太白的古风诗豪逸奔放,这首诗则幽微蕴藉。
诗里的意象,如“玉阶、白露、罗袜、水晶帘、秋月”都是偏冷色调。
塑造的整体意境是清冷高洁的,没有别的杂质。
要知道,诗歌写纷呈多姿容易,色调情境统一却难。
又如: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已臻空灵澄明之境。
宋玉在《九辩》中说: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
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从此,白露与夜色,便成为了相互存在的整体。“明月”与“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身具有怀人之意,而秋天的衰败景象,让人生的不如意,羁旅他乡的孤独,岁月的飞逝,和生命的短暂,都在白露这种易逝的意象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雍陶·《秋露》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
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
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该诗作于乾元二年秋,杜甫有杜颖、杜观、杜占、杜丰等四个兄弟。仅杜占随杜甫西行,其他三人皆分散山东、河南各地。此年白露节,杜甫想起在流落在异地的三个弟弟,有感而发作此诗。
其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已经是经典名句。它道出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堪称双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