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神居尔城的故事和希腊悲剧的高度相似性

为了理解方便,我把三个故事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了一下,因为牵扯到的东西很多,全都讲的话时长肯定是要爆了,所以省略了挺多
1、居尔城往事
因为居尔城故事的前后牵扯有很多,我这边是直接略过了花神、赤王、镇灵的往事,不会讲到西福斯去寻找居尔城的故事。我也把菲莉吉丝相关的内容去掉了。
这里只简单概括一下利露帕尔报复三代人的主干故事。
大镇灵利露帕尔爱上了牧童奥尔玛兹,他们立下了誓言还有了一子一女,奥尔玛兹在镇灵的帮助下成为了居尔城的王,但是功成名就的奥尔玛兹没有遵守誓言成为贤明的君主,他背叛了誓言成为了另一个暴君,遭受背叛的镇灵利露帕尔决意要报复奥尔玛兹。
他们的女儿希琳和儿子基斯拉结为了夫妻,不幸福的婚姻让希琳选择了投毒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奥尔玛兹等300多人。
基斯拉害怕利露帕尔的预言而将自己的儿子希鲁伊逐出了居尔城
基斯拉还强迫希琳产下失智的镇灵来作为生产的工具,扭曲的生产关系也动摇到了居尔城的根基
后来希琳找到了希鲁伊并与其欢爱,希鲁伊听从母亲的话成为了黄铜面具推翻了基斯拉,并亲手刺死了自己的父亲基斯拉(或者说使得自己的父亲变成了漆黑的魔兽)
居尔城最后被漆黑灾厄吞噬
镇灵利露帕尔报复三代人的计划成功了。
2、俄狄浦斯王
再来简单概括一下俄狄浦斯王的故事
俄狄浦斯的父亲害怕自己的儿子弑父,于是遗弃了俄狄浦斯,但俄狄浦斯却被牧羊人救走成为了邻国的王子。
因为弑父娶母的预言,长大后的俄狄浦斯离开了养父养母,在途中他与自己残暴的亲生父亲相遇。俄狄浦斯与其父相斗,他取得了胜利并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而后俄狄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拯救了忒拜城,他被推举为忒拜的王,与自己失去了丈夫的亲生母亲成婚并有了两个儿子。
至此,俄狄浦斯彻底应验了“杀父娶母”的神谕
3、美狄亚
美狄亚遭受了她的丈夫伊阿宋的背叛,在面对丈夫另娶新欢,自己和儿子将被驱逐出城的惨况下,愤怒的美狄亚毒杀了丈夫的新欢,用剑刺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最后,美狄亚乘着龙车逃走了。
我们在上外国文学史的时候,我和旁边的同学感慨
“利露帕尔”简直就是原神中的美狄亚。
希琳和希鲁伊的故事就是“俄狄浦斯王”的魔改版
而他们的相似性,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点
伦理与道德、父权与女权、秩序与破坏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在父权社会中,孩子不属于父母,而只属于父亲,孩子是父亲权力、地位、财力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孩子是父亲生命的延续,记住哦,是“父亲”
利露帕尔是大镇灵,可她拥有这么强大的力量也无法改变奥尔玛兹的背叛,奥尔玛兹造奇观、有了300多个子嗣,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暴君,这份背叛让孤傲的镇灵发狂。
美狄亚拥有法力,她帮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帮助伊阿宋夺回了王位,但这也无法改变伊阿宋要另娶新欢的事实,伊阿宋指责她是来自野蛮之地的女人,这份背叛让美狄亚陷入了孤注一掷的绝境。
于是孩子在二者的眼里不是“自己与背叛者的骨肉”,而是成为了“背叛者血脉的延续”,那如烈火般的恨意蒙蔽了一个母亲的心,前者设计了祸及三代的毒计,后者刺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
而当仇恨散去后,她们才能重新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孩子”。
就如同美狄亚会在动手前犹豫,利露帕尔会在最后选择回到居尔城与自己的孩子们直面漆黑灾厄那样,直到仇恨渐消,“母亲”的概念才压过了“复仇者”的概念。
要问本因,女子几乎与奴隶处于同一地位,这是家庭矛盾吗?不,这是社会冲突。
俄狄浦斯王和居尔城往事的故事都绕不开“预言”或者说“神谕”二字。预言本来未必成真,然后凡人听信了预言,试图改变预言,却致使自己最终实现了预言。
基斯拉驱逐了希鲁伊,拉伊俄斯遗弃了俄狄浦斯,命运循环往复,将一切又重新编织回了最初的原点。虽然很多人怀疑和希鲁伊在月下欢爱的“希琳”内里的芯子是利露帕尔,但是从我的角度看,这个人只能是希琳,因为母亲的身份才是重点,换成祖母,就没有命运那种层层编织的感觉了。
传言不重要
重要的是传言引发的社会效应。
“杀父娶母”的神谕、黄铜面具的传说、利露帕尔的语言……这些本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但奈何事件的主人公信了,作出了“预防”的举措,正是这“预防”的举措成为了因,让目睹者得以产生动摇。
无论用的是什么方法,竭力逃避的行为致使了预言的实现
荒诞的伦理道德观造成社会秩序的崩塌(居尔城的毁灭)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伦理道德观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的新秩序。
而伦理道德的沦丧恰恰证明了社会新秩序的不稳定性。
虽然我前面将这一部分略去了,但是了解居尔城往事的旅行者们一定了解过希琳产下的失智镇灵让居尔城拥有了工业时代的生产力,而生产关系还停留在奴隶制这个事实
我们还需要了解另一个概念“乱伦是一种禁忌,是一种污染”
接下来我要开始讲我突发奇想的暴论了,大家就随便听听好了
因为米哈游还没有填坑,所以我只能大胆推测,所谓来自天空和深渊的禁忌知识来自世界之外,正如同戴因所说“我们从世界之外取得否定世界的知识”,坎瑞亚利用外界的知识打破提瓦特现有的秩序,这个现有的秩序我觉得就可以用“虚假之天”来称呼。
但坎瑞亚的行为本身是不合理的,类比一下,就类似于自己的国家出问题了,却寄希望于外国或者国际社会可以改变现状,是非常天真可笑的。再加上坎瑞亚那类似“用坎瑞亚的耕地机为坎瑞亚的人民取得面包”的狂热战争思想,自取灭亡简直是合情合理
同理赤王和花神也一样,他们取得的“禁忌知识”就是一种“禁忌或者污染”,本身就是在挑战社会秩序,这种污染是需要被“清理”掉的。
利露帕尔所代表的母系社会转到了奥尔玛兹代表的父权社会,这是社会秩序的剧变与冲突,赤王最后分裂了利露帕尔,可以说是对她恶毒的行为的惩罚,也可以说是对父权制社会的一种维护。
讲伦理道德观绕不开社会秩序,将社会秩序也同样绕不开伦理道德观
而好笑的是什么,塔尼特的“主母”,又和我们展示了一下沙漠的倒退。
综上所述,居尔城的故事应该是借鉴了希腊戏剧的,里面的表达方式、剧情内核以及内容等,与希腊戏剧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乃至其所展示的社会现实,也与当时希腊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但里面包含的也不单单是希腊戏剧,镇灵作为驱使机械的动力、奴隶制的社会、混乱的生产关系,扭曲的经济基础,落后太多的上层建筑……这与前工业化时期给人的感觉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奈何我真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我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量根本难以支持我去讲居尔城的劳工雇佣关系和奴隶制什么的,只能说是很遗憾了。
然后没忍住想用本雅明的光晕概念来表达一下我对沙漠的总体感受
神秘性和模糊性的并重
独一无二性和本真性的构成
不可接近性和膜拜性的体现
我很喜欢沙漠的剧情
真是越来越期待月女城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