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示范全文
本篇为手把手教你写评论配套文字版
以下分为两个部分:
一、《界限》原文部分
二、《界限》范文部分

生存境遇的隐喻
——《界限》的象征主义解读
《界限》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与对岸的关系,诗歌中的“我”和野鸽都渴望对方的岸,这是关于一个人生存境遇的隐喻,本文试从象征主义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象征主义是19世纪70、80年代出现在法国,后来遍及欧美的文学流派,象征主义往往需要能够通过外在事物的描写寻找语词所暗示的一种普遍的意义。换句话来说,诗歌的深层含义不是直接揭示出来的,而是通过具体的形象体现出来的。而《界限》这首诗歌,北岛就通过此岸的人和彼岸的鸟的渴望这样的画面暗示了人的生存境遇。
一、挣脱命运的艰难
整首诗歌出现了两次“我要到对岸去”,通过这样的语句重复,充分显示出了“我”对对岸的渴望,“对岸”是什么样的,其实“我”处于一种未知,但是这并没有阻挡“我”想要到达对岸的决心。
“我”站在岸边,被河水涂改,“我”始终在一种被动之中,因此河水作为我去对岸的障碍,使“我”不能实现想要去对岸的愿望,因此,河水成为了一个隐喻,成为阻碍“我”去寻找自由、渴望自由的隐喻。而当愿望付诸行动的时候,“我”却遭遇了不可想象的另一重阻碍,诗歌写到“象一棵被雷电烧焦的树”,这到底是站在河边的“我”真正所经历的,还是“我”所想象的,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雷电成为了另一重关于阻碍的隐喻。于是至此,“河水”和“雷电”具有了同质异构的内涵。概而言之,站在河边的“我”想要挣脱命运,想要寻找自由,实际是非常艰难的。
二、此岸即彼岸
诗歌中通过“我”所在的此岸和对岸的野鸽构成了一种空间对立,在这首诗中,由河流所形成的界限,并不是一副静态的画面,而是充满了叙事的张力,此岸的我和彼岸的野鸽尽管都是静止的,但是,他们内心想要去到各自的对岸的情感却是溢出了诗歌的语词表达,我们看到的是二者所呈现出的一种情感的递进式增长。
当野鸽向“我”飞来,站在对岸的诗人突然醒悟,野鸽想要到诗人所在的对岸去,原来,野鸽也同样和自己一样有想要追寻自由的愿望。彼岸即此岸,河流终究不是一条界限,孤独时时刻刻都存在,不会因为到达彼岸,孤独就会消除,当转换一个地点,到达想要的彼岸,实际上不过是转换了另一种形式,换了一个地点的孤独。
三、结语
《界限》言简意赅的向读者传达了个体的孤独,个体的困境,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样的河对岸,我们每个人都想要获得自由,想要冲破一切生活的困境,但是殊不知,跨越河对岸,还会有新的禁锢。因此,这首诗是关于个体的生存境遇的书写,正如钱钟书在《围城》中所说:我们的生活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