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米伯让辨治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期医案一则

2021-12-23 16:03 作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我要投稿

小编导读:近日,陕西出现了多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因其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而危害极大。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米伯让先生辨治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期的医案一则,供大家学习。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米老于1964、1965、1970年亲自深入疫区,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学“温病时疫”范畴之“温毒发斑夹阴虚病”,收治82例,治愈70例,死亡12例(10例死于休克,其中6例入院即深度休克。1例死于尿毒症、急性肺水肿,1例死于低钠、低钾综合征。此12例,皆因家属送入院太晚所致)。通过防治,提出了一套完整有效的中医防治方案。以下为大家摘录一例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期温毒发斑夹肾虚病寒厥证的病案供大家学习。

温毒发斑夹肾虚病寒厥证例(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期)

孟某,男,51岁。

初诊:1970年11月7日。

病史:发冷发热,伴有腰痛,全身不适。经某医疗站治疗6天后,寒热已退,但仍腰痛,周身困痛,恶心呕吐,口干口渴,大便稀黄,每日6~7次,夹有泡沫。体温37.4℃,血压80/70mmHg。颜面浮肿,眼睑及球结膜水肿极为明显,前胸、两腋下及上臂内侧均有散在出血点,肾区压痛和叩击痛(+),尿蛋白(+++)。诊为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期,急收住院。

诊查:舌苔黄燥无津,脉象细弱无力。

辨证:温毒发斑夹肾虚病寒厥证。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六味回阳饮。

黄附片35克 干姜52.5克 炙甘草35克 人参17.5克 熟地35克 当归35克

上药急煎,服1剂。

并用50%葡萄糖250毫升加维生素C1克,静脉推注100ml后继续滴入,30分钟后血压回升到100/80mmHg。4小时后病人安静,血压平稳,脉象较前有力,改用当归四逆汤加参须,1剂,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处方:当归17.5克 桂枝10.5克 杭芍10.5克 细辛10.5克 炙甘草10.5克 木通10.5克 大枣4枚 参须7克

二诊

次日血压稳定在114/80mmHg,仍周身困痛,口干口渴,恶心,水入即吐,大便呈褐黄色稀水,日7~8次,小便日仅有几滴,尿蛋白(++++)。脉象弦缓,舌质干红。改用知柏地黄汤加焦栀、黄芩、麦冬、阿胶,服1剂。

处方:生地黄35克 山药14克 山萸肉14克 茯苓10.5克 泽泻10.5克 黄芩10.5克 麦冬35克 阿胶10.5克(烊化) 知母28克 黄柏10.5克 丹皮17.5克 焦栀子14克

三诊

药后症见口苦,咽干不欲饮,头痛重,呕吐,恶心频繁,小腹胀痛,一日夜尿160ml,脉弦滑而数。此乃三焦不和,肝胃郁热,通调水道功能障碍,水热互结。法当和解少阳,养阴利水,予柴胡猪苓汤3剂。

处方:柴胡14克 姜半夏10.5克 黄芩10.5克 党参10.5克 生姜10.5克 炙甘草10.5克 大枣2枚 猪苓17.5克 茯苓35克 泽泻17.5克 滑石21克 阿胶10.5克(烊化)

四诊

药后呕吐诸症好转,改用知柏地黄汤5剂,以滋补肝肾,养阴清热利尿。

处方:知母28克 黄柏10.5克 生地黄35克 山萸肉14克 怀山药14克 丹皮17.5克 泽泻35克 茯苓35克

药后尿量逐渐增加到每日2000ml左右,尿蛋白(+)。但食欲极差,舌质呈红赤无津,伸吐困难,口唇干燥并生疱疹,精神萎靡,情志抑郁。此为胃阴不复,脾气不振,不能纳谷以化津之故。法当滋补胃阴,醒脾生津。予益胃汤加砂仁、党参、白术、莲子、石菖蒲,连服3剂。

处方:沙参10.5克 麦冬10.5克 生地黄35克 玉竹10.5克 冰糖7克 砂仁10.5克 党参10.5克 白术10.5克 莲子10.5克 石菖蒲10.5克

五诊

药后诸症明显好转,纳食日增,舌苔转薄黄而润,脉象弦缓,血压稳定在130~120/90~80mmHg,小便一日夜在3000ml左右,尿蛋白微量。改服参麦地黄汤,以补益肺肾,益气敛阴。继之以竹叶石膏汤生津和胃,益气养阴,调理而愈。

1970年11月28日复查尿蛋白消失,痊愈出院。

按语

本案例系出血热重型,米老辨证无误,施治得当,故收效十分显著。患者入院后诊为温毒发斑夹肾虚寒厥证。血压80/70mmHg,脉细弱无力,故急服六味回阳饮1剂救逆,并用葡萄糖推注、静滴。待血压回升后,即改用当归四逆汤加参须1剂,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药后血压已稳定,但尿仅几滴,已进入少尿期,故用知柏地黄汤加味,滋阴凉血,降火利尿。服药1剂,证见水热互结,故改予柴胡猪苓汤和解少阳,养阴利水。服药3剂后,呕吐诸症好转,复用知柏地黄汤继续滋补肝肾,养阴清热利尿。药后尿量渐增,但证见胃阴不复,脾气不振,故以益胃汤加味为治,健脾益胃。药后症状明显好转,但已进入多尿期,故改服参麦地黄汤补益肺肾,益气敛阴,继之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竹叶石膏汤调理而愈。


本文学术内容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临床家丛书·米伯让》(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袋鼠医学推荐发表。

米伯让辨治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期医案一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