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国的反动派:一个法国人的笔记* “茹尔·艾利萨”或米哈伊尔·巴枯宁,1842年(序言)

2023-08-18 14:54 作者:黑色玉兰花  | 我要投稿

*本文译自英译本,英译本原文见无治主义图书馆英文版面(https://theanarchistlibrary.org/library/mikhail-bakunin-the-reaction-in-germany),同见《Bakunin on Anarchy》(https://theanarchistlibrary.org/library/mikhail-bakunin-on-anarchy-en)第98-125页。中译本参考《巴枯宁言论》、《巴枯宁传》、《巴枯宁“否定之辩证法”与黑格尔左派》等资料。全文由译者自译,英文翻译水平较差,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教。全文注释均置于文末。其他资料从俄文本即《巴枯宁论文和书信集》直译的中译文若与本译者的中译文冲突,则会将其他译本置于()内

英译者序

  《德国的反动派:一个法国人的笔记》首次发表于阿·卢格主编的《德国科学和艺术年鉴》第247-251期(莱比锡,1842年10月17日到21日),署名“茹尔·艾利萨”。《德国的反动派》是为了响应阿·卢格在《德国年鉴》第一版序言当中动员所有黑格尔主义者参与到政治斗争中去的动员令而写作的。

  这篇短文标志着巴枯宁从纯粹哲学研究到积极参与革命性的社会政治运动的转向。他的朋友批判其过于抽象,这篇短文运用到黑格尔哲学术语而为巴枯宁心目中一个一直存在着的社会性与政治性的革命的概念做出辩护。它的论战指向了“妥协派”——那群巴枯宁称之为“实证派”[1]而与激进的“否定派”相对立的人,当然,是就关于现状与现存制度的看法而言——与激进派。一些段落的宗教式腔调标志着这篇短文是属于他对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研究并导致他在1860年公然拥护无神论前的阶段。尽管其措辞含糊不清且高深莫测,但这篇短文仍是对社会革命的号召,对作为历史终结的人类自由之实现的呼吁,也是信任社会最底层阶级即穷苦大众的革命能力的一次断言。

中译者序

  1885年的恩格斯曾在其著作中咒骂他们往日的对手——巴枯宁而说到“施蒂纳,现代无政府主义的先知(巴枯宁从他那里抄袭了许多东西)”又言“施蒂纳甚至在巴枯宁把他同蒲鲁东混合起来并且把这个混合物命名为‘无政府主义’以后,依然是一个怪物”。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谈谈巴枯宁与施蒂纳的联系,而我们面前的这篇短文便是这个话题的中心。

  巴枯宁在其青年时代(1840年到达柏林以前)是通过康德-费希特的三棱镜去考察黑格尔并仅仅索取其《逻辑学》中有益于他的浪漫主义(反现实)的部分,而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黑格尔右翼分子(1839年曾写信给其姐姐“切勿相信”施特劳斯)。直到1840年-1842年间在柏林饱读黑格尔左翼分子著作并结识卢格(1841年秋)后,才转变为一位立场坚定的黑格尔左翼分子,为卢格的《德国年鉴》撰文(即本文)。同时期的施蒂纳则直到1842年才同“自由人”即黑格尔左翼分子相接触,而且本年3月至10月都是为《莱茵报》、《莱比锡总汇报》撰文,直到1844年年末才发表他的成名作《唯一者极其所有物》,只有这时候巴枯宁才有可能与施蒂纳合流。然而1842年末巴枯宁就因为东窗事发而远离柏林前往巴黎了。综上所述,二者几乎在现实中没有任何交集。这也体现在他们的思想差异上。

  作为巴枯宁的第一篇黑格尔左派文章,这篇文章吹捧道“黑格尔毋庸置疑地是现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并宣称“历史是自由精神的一种自由的,同时又是必然的发展”,同时指出“我并不相信一个个人的恶的意志可以真确地干预而阻碍精神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生命性就在于“否定不在它自身之外而在其内作为它的生命性所必需的内在条件”,而这否定“只实存于与肯定的矛盾中。它的整个存在、它的内容和它的有生命性不过是对肯定的破坏”,故而“这种自我扬弃是肯定同否定的唯一可能的调和,因为它是矛盾它自身的内在的、全部的运动与动力”。而作为这一逻辑学的应用的自由精神的矛盾,在巴枯宁的时代(1841年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上台的时代)则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矛盾”,并且“已发展并突变为它的最终且最高的巅峰”,“表现出精神这个老田鼠已经完成了它的地下工作并且它不久便会前来降下天谴”,在现实中则“人民,底层阶级”“并靠要求实际应用自己那已被公认的权利”,这最终导致“风暴的乌云正在聚集!空气闷热,将有一场猛烈的风暴!”。很显然,在这篇文章中的巴枯宁崇尚着一个矛盾的整体,一个超越个体以外而又包罗万象的精神(“永恒精神”),这很显然是倾向于大卫·施特劳斯的“实体”而排斥主体的思想,并且同时这个“永恒精神”在文中就是基督教的上帝(见下文关于民主与宗教的内容)。这一点而言是与施蒂纳的“唯一者”与反宗教的激进立场有所出入的,也证实了巴枯宁与施蒂纳在理论上的联系(所谓“抄袭”)并不存在。

  抛去巴枯宁在本文中各种为现实的社会政治革命而作的内容(“永恒精神”、“民主政党”、“反动政党”等等),只保留其中关于矛盾的逻辑学的论述,本文仍是所有无政府主义者对辩证法的入门文章,并且在迅速入门后就阅读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现在就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巴枯宁的逻辑学与“永恒精神”。“矛盾才真正是真理,但它并非作为真理而实存,它并非作为这整体而在那;它仅仅是自我维存的、隐蔽的整体,并且它的实存仅仅是否定与肯定这二元的分裂之斗争。矛盾作为全部真理是简单性的浑然一体与它在其自身当中的分裂;这是它内含的、隐蔽的,但因此也在最初是不可思议的本质,并且仅仅因为这结合是隐蔽的,所以矛盾也片面性地作为它的元之纯粹的分裂而实存。它仅仅作为肯定与否定而现存,且这种彼此相互排斥到这样一种程度,这种互相排斥构成它们的整个本质。”那么如何把握这个矛盾的整体呢?“肯定与否定并不如妥协派所想的那样,具有同等的合理性。矛盾并非是一种均衡,而是在循序渐进着的辩证阶段的否定的一种夺权。否定,作为对肯定自身的生命的决定,只有它把矛盾的整体包含于它自身当中,是故也只有它才具有绝对的合理性。”如是,我们便基本了解了巴枯宁的辩证法是一种整体性否定的辩证法,是否定推动着矛盾的整体前进(自我扬弃运动)。而最终,这否定之于“永恒精神”则“否认,毁灭,对肯定所狂热的消耗,即使后者诡计多端地求于使它自身隐藏于否定这一伪装中。否定只有作为这无情无义的否定才是合理的,但如此它就是绝对合理的,因为如此它就是那无形地现存于矛盾它自身当中的实际的精神的行动,那通过这毁灭的风暴的精神则有力地推动那身负原罪的、妥协性的诸灵魂去悔改并宣告它的即将降临,宣告它那在一个关于自由的真正民主且普遍性的人类宗教的将临启示。”

  正如黑格尔那句“扬弃是否定同时又是保存”一样,巴枯宁也写道:“破坏的欲望也就是创造的欲望!”

德国的反动派:一个法国人的笔记* “茹尔·艾利萨”或米哈伊尔·巴枯宁,1842年(序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