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李孝悌,〈The Reformation of Beijing Opera in Shamghai京劇改革在上海 〉摘要

2022-04-09 20:14 作者:軒然冉冉紫陳  | 我要投稿

《Opera,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本書提要

    現代中國的京戲、社會與政治,本書主要透過傳統戲曲的現代改革為主軸,討論戲曲的連續性如明清時期流傳下來的江南地區戲曲文化,與士人風尚,以及受到西方影響的創新性,如服裝、劇目唱腔、空間設備等各種戲曲展演等層面,同時兩種特性也是彼此雜揉。同時透過知識分子、戲曲演員與地方菁英對於京劇改革的看法,並在創作新式戲劇內容中,呈現出對於社會大眾現代化的訴求,如透過戲曲進行社會舊慣改革提倡與意識形態宣傳。並且討論上海新舞台與陝西易俗社的兩個案例,前者代表新戲劇的商業成果使得上海成為全國藝文潮流中心;後者則是知識分子、軍人一同創造出地方上的文化事業。在各章節尾作者有意引導至60年代的樣板戲出現,將樣板戲的源頭視為能溯源至民國時期的京劇改革脈絡下,且能夠被看做戲曲改革高峰,因為是最具激進性、政治性的表演藝術,但同時其自身的美術性與審美性也就消失了。


ch3.〈The Reformation of Beijing Opera in Shamghai京劇改革在上海〉[1]

    本章為本書第三章,主要讲述上海的京剧改革,作者指出陈独秀对于戏剧改革的五项建议中,其中有三点已经是在上海先前的社会脉络下逐渐形成,分别是为在身体层面上对舞台与剧院的改良、戏剧内容的革新与演员的社会地位提升。因此本文将从上海茶馆与舞台快速发展的1860-1920年代,谈起各个茶馆与舞台的发展,以及地理位置,并且进一步观察传统茶馆中的社会样态;接下来先从新舞台所在的两个地区变迁开始介绍,再讨论在舞台上表演的新式京剧(海派)与观赏观众的组成。其次讨论受到东京舞台启发,新舞台跟进产生新的剧场、舞台、戏曲剧目,使新舞台进一步成为现代与前卫的改良京剧的代名词,众多传统剧目视新舞台表演模式为模范,作者认为,如果没有了新舞台,上海对于京剧的影响将大大降低。

    在提及茶馆与舞台的发展之前,先回顾上海的文化环境,江南地区本身就有的文化特质,后来的苏州崑剧团、花鼓戏团、商人聚集的会馆等为上海的艺文事业产生需求与供给。由于受太平天国、小刀会起义等影响,使上海逐渐成为苏州崑曲、弹词、安徽剧班的聚集地,大量人口湧入也带动城市建设(道路、卫生公共设施、医院)。当时的宝山街作为当时外国租界的商业发展中心,茶馆与戏剧活动也蓬勃发展1840-1911年,上海约有120家剧院,1880年就有30多家在宝山街一带。清末四大京剧团(丹桂、金桂、大观、鹤鸣)也在此。太平天国后十年,苏州崑剧团与扬州徽剧团主宰上海的艺文活动。1860年代以后受到新加坡的英国商人罗一清在宝山街,建立满庭芳剧院开启上海为期二十载的京剧热,并且吸引其他人投资剧场产业。(如丹桂茶园)1880年代作为商业中心的宝山街被四马路取代,1900年后四马路又被南京路取代,但就茶馆与艺文演出,并没有具体的演变轨迹,因为1860年代的南京路就是茶馆的聚集地,而四马路得要到1880年代才开始出现。1860-1880年的县城北门外区域仍为茶馆分布区,到了1890年代茶馆普遍分布在租借区,南市则缺乏茶馆,则可以反映外国租界与华界的商业实力消长。1900-1927年间,上海建造上百座剧院,而新舞台在此时又焚烧第二次,并退出上海,则代表1920年代的电影产业逐渐取代京剧等传统娱乐模式。因此新舞台的烧毁可以看作作为城市流行文化的京剧衰退的象征。

    晚清茶馆的品质参差不齐,从满庭芳、丹桂等以京剧院为样板的茶馆,进而形成上海的城市流行文化,也有如同吉祥路周边的小茶馆,设施简陋卫生不佳,但全年开放并且容纳许多底层百姓,同时早期茶馆的建设,大体是简陋、卫生环境、消防条件差,人们也往往挤在一起看戏,演员也使用狭小空间换戏服。此外,受到干隆朝禁戏的影响,民间也开始在夜间演戏,这点在1860年代引入电灯技术,上海开始出现夜生活,剧场成为无夜晚的剧场。上海戏剧发展不同于北京拥有宫廷资助,因此作为舞台的茶馆代表着城市商业氛围,且黑帮介入茶馆的经营,并使得鸦片馆、妓院、赌场与剧场比邻而建。这点也是陈独秀希冀的剧场改革中戏剧演员要能发挥社会教化功效,以打破上述黄赌毒场所的连结。

    此外,位于南市十六铺地区也逐渐也受到当地仕绅官员的影响,逐渐开展剧场建设,并尝试恢复此的的商业活动,即新舞台的诞生。1908年在潘月樵、夏氏兄弟(夏月润、夏月珊)、李平书与上海新城银行经理沈缦云的资助下,更官方、更具商业化的上海新舞台于南市十六铺成立。李、沈二人属于晚清以来积极参与社会运动的上海商人,因而不同于1912成立西安易俗社拥有较激进的政治主张,又因两人具备过渡型文人与商人身分,进而导致新舞台的商业导向更加明显。同时在潘、夏等京剧演员的演出与社会参与,进一步提升演员的社会地位,并使得新舞台成为商业和社会上最成功的剧院。1912年后孙中山也多次到新舞台看戏与演讲,并为此处赋予其他戏院没有的政治色彩。此外,演员们投身革命事业也让社会改革与戏曲之间有所关联,甚至出现以辛亥革命为底本改编的戏剧。如此政艺难分的情况下,传统戏曲也常与革命事业结合,如1960年代的由演员江 /青创作的戏剧。1924年新舞台关闭。国民党将其作为黄埔军校的校友会的场地,并出租此舞台以筹措北伐资金。

上海南市地圖

在新舞台成立的十九年间,主要以十六铺、九亩地为主要据点。十六铺是清末时期的商业中心,后来逐渐被租借取代,从茶馆数量急遽减少判断,此地商业重要性降低,因此才会有潘夏等人在此地设剧院,并以此振兴经济的打算。但因为此地治安较差,市场经济低迷、此地城门关闭的时间等因素,限制其商业发展。1914年新舞台在石头路开张,后因上演走麦城,因发民众反感,导致戏院失火,翌年移往九亩地重新开张。并在丹桂戏院的基础上建立更加辉煌的京剧院。不过九亩地依旧是动盪地带,除了1911年革命与其他政治动盪外,此地因的处租借交界处,汇集鸦片馆与赌场,而在1925年以后新舞台开始衰退,1930年代此处已经是赌毒场所。不过在此之前,因为此地戏院的稀缺性,便能够挖掘出许多潜在的观众以供应舞台运作。此处犹如北京城南的大栅栏一样,成为商业聚集地,并且成为孕育戏曲的地方。

    由于上海作为一个新兴商业地区,其文化需求已不再是光从外地进口,此处也得发展出符合当地人需求的文化产业,海派京剧。海派相较于京式京剧更加写实,除了道具上动用真刀枪之外,还将现实中的马、车、鸡等带入舞台,并且运用真实的距离概念展演戏剧。1900年以前的上海剧院还是承袭自北京茶馆的运作模式,包括座位规划、递茶水的小贩、送毛巾等。李孝悌认为台下观众犹如另一个戏台。新舞台的创办者们受到东京歌舞伎舞台的启发,也将现代舞台的形式引进上海,进而开创新式舞台的潮流,不论是将煤气灯电灯置入舞台中,还是务生条件的更新,抑或是剧场规模都大大超越原先的茶馆。甚至引入新技术能让演员在舞台上运用水来表演,如着名戏剧枪毙阎瑞生。

    作者再从观众讨论,以北京经验来看观众涵盖各层社会阶级百姓、曾经在北京的会馆看过演员的观众,而上海大多与前者相似,但又因新式舞台的影响,观众成分还会多了受到新式戏院吸引而来的观众,因此此时的剧院已不再只是供应社区当地人娱乐的场所,新式剧院成为展示国际化与现代品味的场所。

    最后是改革京剧与文明戏,上海的京剧改革除了受到新式戏院的影响外,也受到大量新式剧目的影响,比方说新茶花女、潘烈士投海等。并且戏剧改良时也打破传统戏曲公式化的演出模式,增加口白比例,以及减少抽象动作的表达,改以现实动作为主,使得手势更加逼真写实。此外,受到传统戏曲纵向继承与西方艺术横向移植的文明戏(话剧),则借用京剧的术语,并以身穿西方服饰上演出。两者在剧目上过于相似,不过对于当时的评论家欧阳予倩而言,依旧式两种不同的表演形式,因为文明戏本质上是口语表达的艺术。虽然文明戏没有成为持久的剧种,但他对于戏曲影响重大,尤其是给予传统戏曲与现代剧种相结合一次创新。最后相较于我黨将地方戏曲扭秧歌转变成政治宣传的艺术形式,夏氏兄弟的戏曲改革仍偏向以道德说教的方式教育观众。

[1] 李孝悌,《Opera,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9),頁84-125。


Opera,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後記

好累啊,最近效率有點差。

關於這篇的原書,我以後有可能會做書籍介紹,反正有興趣的可以再去看看

累哇歷史 2022-4-9 台北城南 師大路   無雨   春和景明:D


李孝悌,〈The Reformation of Beijing Opera in Shamghai京劇改革在上海 〉摘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