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 PC 时的一些记录:英特尔 12 代 i7 和 DDR5 内存的使用感受

有朋友好奇我的 PC 配置,那么本文来详细记录和解读一下,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
那就在 6 月我把自己的 Windows PC 进行了升级。本来想等一等 AMD Zen 4 平台的表现但 618 时候发现 12 代 Intel 价格还挺香,内存价格也降下来了,等不及了。
先发配置表供参考
此次升级主要集中在:
CPU:Intel Core i7-12700KF(8C+4c,20T,LGA1700)
MB:MSI MAG Z690-A TORPEDO
RAM:Kingston Fury DDR5-6000 16GBx2(CL40)
CASE:COSAIR Airflow 4000D
而原先的配置则是:
CPU:Intel Core i9-9900KF(8C,16T,LGA1151)
MB:ASUS PRIME Z370-A
RAM:G.Skill Trident.Z DDR4-3200 8GBx4
CASE:JONSBO D40
其余均保持不变:
GPU:MSI ARMOR RTX 2070 Super
CPU Cooling:NOCTUA NH-D15S
CPU Thermal Paste:NOCTUA NT-H2
CASE Fan: 4x NOCTUA NF-A14 + 1x NF-A12x15
PS:Antec HCG 750W
SSD:Samsung 980 + 970 Evo
定位思路:
我使用 Windows PC 的目的无外乎一点:补上 Mac 兼容性不足的地方。例如游玩 Windows 游戏,使用采集卡,偶尔直播。
升级 CPU 纯粹是想试试 12代 Intel 和 DDR5。我常玩的游戏 CS:GO 和 Dota2 对于显卡的要求其实已经完全足够,因而升级显卡对我来说不是那么迫切。本想顺便入手一块 ASUS 和猫头鹰联名的 RTX 3080 ,以最终实现高性能和静音的美妙结合。但由于高昂的价格望而却步,暂时作罢。
显著的 CPU 性能提升:刷新帧数上限、提高多任务响应、降低功耗
有句话叫 GPU 决定帧数下限,CPU 决定帧数上限。从 i9-9900KF 到 i7-12700KF,直接感受就是游戏帧数再一次刷新了上限。CS:GO 帧数可以稳定在 300-400 ,如果不设定 fps_max 的话像是 5v5 Inferno 全图基本都能保持在 600-800 帧。而在以往 9900KF 里很多场景会掉到 200 - 250,会影响手感发挥。
而小核心(E-core)的加入对多任务和 OBS 直播有了更显著的作用,以往设定 faster OBS x264 编码 CPU 占用率往往达到 10%,CSGO 帧数有时甚至下降到了 150-200,此时非常影响发挥。而现在同样编码 CPU 占用率仅 3 % 且多为小核心在运作,因此游戏帧数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这是惊人的提升,以至于你不再需要采集卡,直接用小核心就可以完成直播内容的采集,丝毫不影响游戏的体验。
Dota 2 的提升也非常明显,以往多人团战时候帧数会下降到 120,如果开启直播的话甚至不到 90。但现在最激烈的团战也有至少 180-200 的帧率保持,而且直播录制对帧数几乎无影响。Render Latency 也有明显降低,普遍为 1-3 ms,而之前为 5-10ms。当然,这些并非单纯是 CPU 核心性能提升的功劳,更大的芯片缓存以及高频 DDR5 内存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i7-12700KF 的性价比应是明显优于 i9-12900KF 的,后者仅仅增加了 4 个小核心和一些缓存。事实上,我的这颗 12700KF 体质还不错。在 Ring 不变,大核心 Offset Ratio + 2 和小核心 Offset Ratio + 1 后,它的 Geekbench 5 跑分已经和 i9-12900KF 没有差别,同时 FPU 满载时依然保持着 1.19v 的低电压和 196 W 的功耗,温度在 88 °C 上下。



功耗上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这里并不是说英特尔的 10nm AlderLake 发热量小,只是相比之前的 14nm CoffeeLake 进步还是明显的。解锁 PL1/2 功耗墙限制到 4095 W,在核心增多到 12 核 20 线程的情况,12700KF 满载时的长时功耗达到了 190 W,超过了 8 核 16 线程的 9900KF 的 165 W,如果再把频率提几个 ratio,长时功耗可以超过 230 W。然而,你很难让 12700KF 满载起来,由于核心性能足够出色,执行绝大多数游戏任务时,CPU 占用率是非常低的。
在以往 9900KF 上,Dota 2 运行占用大概吃到了 50 %,温度 70 °C。
而 12700KF 下 Dota 2 的占用率仅为 18%,温度只有 45 °C。
因此,现在玩游戏,除了显卡的噪音外,我几乎已经听不到 CPU 风扇传来的噪音了。
且 12 代因为小核心的关系,在日常运作时候的功耗是明显更低的。
尤其是执行一些小游戏和后台运行大量文书作业时候,在以往 Chrome 打开超过 20 个 tab 就容易切换时候停顿一下,而现在响应速度非常快速。且温度始终保持在40-50度左右的低温,这进一步减少了电力消耗和风扇噪音。
使用 Adobe Premier 导出影片的速度也有大幅提升,对于直接在 Windows PC 上剪辑游戏视频来说,这再好不过了。
当然由于显卡已触瓶颈,玩许多 3A 游戏的话,CPU 已经是相对闲置和浪费状态了。
但即便显卡不触瓶颈,我想目前也很少有游戏能够让这颗 12700KF 满载。
因此,CPU 这部分由于性能的显著提升,各种任务需求的功耗可以更低,这些也都可以让风扇噪音进一步减少。
主板和内存选择:以稳定和性能为主
我对微星主板好感一直不错,而这一次显然也没有让人失望。本来想买的是和机箱颜色更搭调、直出供电、规格更好的 MPG 刀锋钛,但由于 D5 版本始终缺货,最终还是选择了更加性价比的 MAG Z690-A 鱼雷。并联供电 16 相位 VRM 规格用于支持 i7-12700KF 是完全足够的。至于 Wi-Fi 6 和 蓝牙 5.0 因为我有一张 Intel AX200 PCIe 网卡所以选择不带 Wi-Fi 的鱼雷更实在。
鱼雷自带和刀锋钛一样规格的 Realtek ALC4080 codec,这个很不错,提供了很出色的音质和高阻抗环绕接口以及一个 S/PDIF 光纤 OUT。ALC 4080 走的是 USB 通道,理论上表现更好。不过 LINE OUT 直出总感觉刚开始播放音乐时候有一点点轻微爆音,更新了 BIOS 依旧如此,虽然影响不大,但总感觉有点不完美。
Z690 PCH 和 CPU 之间首次用上了 x8 DMI 4.0,带宽给的给足。PCH 给的带宽足够链接各种外接设备,靠近 CPU 的 M.2 接口和 PCIe 5.0 x16 都走的是 CPU 通道而非 PCH,余下 3个 M.2 走的是 PCH PCIe 4.0。板载 1x USB3.2G2x2 ss20Gbps,4x USB3.2G2 ss10Gbps,2x USB3.2G1 ss5Gbps。预留六个 SATA 、 一个 USB4(3.2G2X2) 和一堆 USB2.0 内部接口。(这些 USB 规范的名字让人非常头疼和无语)
Intel I225V 2.5Gbps 网卡,稳定性高,足够满足未来需求。
四条 DIMM 插槽,标准 ATX 板子配置。作为一个只卖一千多的中端板子,给的料还是不错的,没有 Thunderbolt 接口也完全属于情理之中。
但是微星主板的助焊剂用的实在是太多了,导致这块主板拿在手上非常黏...





内存方面我使用了 Kingston Fury DDR5-6000,SK Hynix 颗粒。
默认的 XMP Profile 是 6000MHz 40-40-40-80
只 XMP 自然是不可能的,而且微星这块板子似乎和内存自带的 XMP Profile 不调,有几率开机失败。但是我也懒得去试小参数。
微星主板自带的 Memory Try It 还是不错的,几次测试下来发现了最稳定的三组
DDR5-6000 MHz(30-36-36-77)
DDR5-6400 MHz(40-40-40-90)
DDR5-6800 MHz(46-48-48-90)
综合来看
6000 CL30 的延迟表现最佳,各方面表现足够出色。
6400 CL40 读写速度更高,延迟表现平庸,不予采用。
6800 CL46 延迟第二,读写速度最快,但需要 + Ring 才能开机,不予采用。



机箱、散热选择:以安静为首要目的
原先的乔思伯 D40 机箱非常小巧可爱,然而紧凑的设计和垂直风道的关系,它的散热非常堪忧,即使是 6 把猫扇 + D15S,依然无法在夏天为 i9-9900KF + RTX 2070 Super 这种级别芯片提供良好的散热环境。拆掉机箱,单主板和散热器的情况下,默认频率下 170 瓦的 i9-9900KF 满载也不过 85°C,但放入机箱和机箱风扇后,温度反倒接近 90°C,这种表现是无法接受的。
我对于圆角矩形设计更为钟爱,但无奈市面上实在是找不出价格实惠、好看、实用且正面进风的圆角机箱。以至于我甚至还想自己 3D 打印一只我理想中的圆角机箱。






最终我更换了一个大小和散热恰好符合要求的机箱 Cosair Airflow 4000D。
虽然边角还是直角但至少总体外观还是能看的。
背面的走线略微凌乱,但是正面整洁好看就行,由于机箱内风扇延长线实在过多,整理起来太花时间。
机箱顶部有一个 USB3.2 Gen2 和 USB3.2 Gen2x2 Type-C 接口,和一个 TRRS 3.5mm 音频。
正面的三角形散热孔设计还可以,有防尘网,提供足够进风量同时保持干净和美观。
单主板+散热器的默频满载功耗 190W ,温度同样是 85°C 上下。
接入机箱和机箱风扇后,温度直接降到了 71 °C,效果极其明显。
由于本人对噪音极度敏感,尤其是现在习惯使用 Apple 芯片的 Mac 之后,任何会发出吵闹风扇噪音的电脑在我这都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因此散热这边依旧沿用 NOCTUA,市面上没有任何风扇能做到像它这样即使保持 1000 RPM 依然只有很轻微的声音,而且它的普遍进风量都要大于市面其他竞品,散热效率高,虽然贵了点但完全是物有所值。
CPU 散热使用了目前最安静的双塔猫头鹰 D15S 搭配一把 NF-A15 风扇。
机箱风扇使用了 4 把 NF-A14 和 1 把 NF-A12,在保持绝对安静的同时提供最大的进出风量。


好在这块主板提供的 Fan 接口充足,BIOS 里也可以很方便的自定义风扇 PWM 转速和温度的曲线。机箱的大小足够放下散热器和显卡,还有不少空余,即使以后想要换猫扇显卡,也预留了足够的 PCIe 槽位空间。
为了保证最佳的安静程度,140mm 风扇的转速设定在 500 - 800 RPM 之间。120mm 风扇转速设定在 700-1000 RPM 之间。对于我来说,在保证风压正确的情况下,这是循环空气流动和噪音的最佳平衡点。CPU 的曲线我设定非常保守,70°C 以下不能听到任何噪音所以最高只允许 800 RPM(小于37分贝),到 90 °C 也只有 1200 RPM(小于42分贝)。好在这套散热和机箱非常给力,成功实现了静音和高性能的绝佳平衡。
实际测试下来,即便 CPU 满载情况下,噪音也只有 45 分贝,和空调开中档差不多。
玩 Dota 2 时候噪音大概在 42 分贝,主要噪音来自于显卡风扇。
日常使用和待机噪音只有不到 36 分贝,这几乎是听不见的,和使用 M1 芯片的 Mac 一样,几乎和环境噪音一致。

其他方面杂谈:
电源这一块以前用过 Antec NE750,结果显卡啸叫严重,换了海韵(Seasonic)代工的 HCG750 后显卡瞬间安分了,再也没有出现过啸叫。而且 HCG750 的电源风扇也相对更安静。电源的用料规格真的很重要,只看供电瓦数是绝对不行的。
SSD沿用了之前的 Samsung 980 和 970 Evo,SSD 这方面我还是愿意相信三星的。
使用寿命和稳定性都不错,等以后再添置一块 980 Pro 来发挥最快速度。
Samsung Magician 软件提供了相当不错的功能和优秀的 UI 来管理你的所有三星 SSD,并且提供固件更新。


MSI Center 这个软件做得也只能说还行,方便查看一些数据和更新驱动,但做得不算美观。
由于本人并不喜欢灯光,尤其是 RGB 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所以选择方面尽量避开带有 RGB 颜色灯光的产品。
GPU 继续沿用了我的传家宝 MSI Armor RTX 2070 Super,选择这个的原因一是它的风扇足够大,声音偏向安静,其次用 MSI Afterburner 可以很方便调整这个显卡的散热曲线。它默认低负载下风扇是停转的,但这对于机箱整体空气流动和 M.2 SSD 不利。因此我会让它在低负载保持 25% 的风扇运转,这是没有声音的,但能够让 SSD 和显卡的日常温度降低近 15 度,非常惊人。
厂家默认会将风扇完全停转作为卖点,但实际上低速运转和停转在噪音上是没有区别的,但是低速运转的风扇促进的空气流动就足以带走许多热量。在机箱防尘做的比较好的情况下,我建议风扇都应该保持低速的安静运转。
至于为什么不顺便换 GPU,因为没预算了。RTX 2070 Super 还不算过时,运行主流 3A 游戏完全应付得来。去年也给它换上了 NT-H2 硅脂,目前在这个机箱里满载运行也只有 70 °C 上下,我想它还可以再撑一两年。下一次要换,就直接换 ASUS 和猫头鹰联名的卡了。
剩下还有一些杂图,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