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师——似怪谈又似民间传说,却带着别样的宁静古朴与淡淡的哀伤

在介绍作品前,我觉得必须挽留一下被“虫”这个字劝退的小伙伴们......在《虫师》中,作者设定的“虫”是一个独特的概念,是最接近生命本源的奇异之物,此“虫”非彼“虫”。有能被看见的虫,也有难以看见的像灵体浮游着发光的虫;有能够吃掉声音的虫,也有能以生命为代价唤来丰收的虫......总之,与“虫”相关的故事,虽然像是奇异的怪谈、古老的民间传说一般,但带给人的却是别样的静谧和哀伤之感。
正是在这样一个存在各式各样神奇且古怪的“虫”的世界,产生了“虫师”这一职业,主人公银古就是他们的一员,他如同云游的旅人,行走于山野与村落,解决着“虫”带来的问题,同时,也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人与“虫”的故事。

《虫师》是一部非常高质量的单元剧作品。记得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是被它的朴实平静打动了,看过之后却又总觉得心里满是淡淡的哀伤(虽然好像都说这是治愈番)。当我迫切地想传达我的感受时,却发现想表达出这种感觉实在太难了......
我到底该如何给这份“淡淡的哀伤”下一个定义?或许有一个说法叫“物哀之美”,不过说实话,我还是没能很好的理解这个词,以及这个词和日本文化的关系(但我也看到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介绍,,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下,所以这里就不再涉及)。也正是如此,很长一段时间里,向小伙伴介绍的时候,我都只是说这是一部非常“安静”、故事有些“哀伤”的番。现在回想,给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是下面几部分内容,也是我得出的《虫师》的魅力:
“山林原野的自然画卷”、“怪谈与民间传说”、“略有哀伤的故事”、“乡野村落的古朴生活”、“人与虫与自然的相处”......
当然十分有魅力的还有,看过自然知道,就是......这个神奇的主角银古~
(以下含有一些剧透)


一、《虫师》简介以及探寻创作的源头
1.“虫”的概念和时代设定
Q1:『蟲師』这一构想产生的契机是什么?其中有什么暗含的意思么?
漆原友纪:说起想到『蟲』这类东西的话,在字典里查「虫」这个词的时候,写着“人类、鸟类、鱼类和贝类以外的动物”,我觉得“以外”这个粗略的概括也很不错呀,这样的话,妖怪呀其他的什么呀都可以说成是虫,我想这就是这一构想产生的契机吧。

在这部作品中,“虫”这一概念是最为独特的。漆原友纪笔下的“虫”是最接近生命本源之物,是与人共处的“邻居”,是神秘的自然力量,也担任了解释各类的事件的“罪魁祸首”(用银古的话说:“原因大概是虫吧”)。
(1)比起日漫中常见诸如妖怪啦、地缚灵啦、八百万神明之类的内容,“虫”代替了他们的角色。(比如第一季14话,《笼之中》的“寄居竹”,或许能联想到,同样诞生于竹的故事《竹取物语》里的辉夜姬)(再比如第一季21话《绵胞子》中“绵吐”会产生伪装成人的婴儿的部分,会有点妖怪故事的感觉吗......)
(2)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对一些传统的民间传说赋予“虫”的新解释的内容。(比如第一季4话《枕小路》里的“梦野间”,枕头与灵魂相关,连接梦境。不过第二季13话《残霞》似乎放弃了给与“虫”的解释......)
(3)“虫”也充当了神秘的“自然力量”的作用。(比如第一季22话《海之宫》中的海转生,第二季12话《芬芳之暗》中将人的时间循环的“回陋”)


Q2:『蟲師』的时代设定大概是在哪个时候呢?
漆原友纪:因为想以“不知何时何地的故事”这种方式来看待,所以没有特定的时代和地点。因为与现代不太远也不太近,所以想以“持续着闭关锁国的日本”、“江户和明治之间的另一个时代”这样的感觉,由此来开始绘画。最近来看的话,好像更有前者的感觉呢。


不过有趣的是,在这个时代设定下,大家都是一副过去的时代的样子,唯有银古确实T恤衬衣、外套、鞋子,都是一幅现代装扮(第一季26话《踏草之声》中小时候的银古,确实也是草鞋+传统服饰......该说是和服还是浴衣?)。可能是为了表现银古如浮萍一般,永远不属于某个地方的这种“格格不入”的感觉,还是说我们有理由相信,某个虫能穿越时间,银古到过我们现在的时代。(笑)

这里只摘取了两个问题,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创作、时代设定以及其作者漆原友纪,或许可以看一看06年《虫师 Office Book》中对漆原友纪的访谈部分。

2.《虫师》的漫画以及改编动画
《虫师》由漫画家漆原友纪创作,于1999年至2008年在《月刊Afternoon》上连载。2005年起,被改编为动画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虫师》的动画几乎完美地展现了漫画中的故事,同时,也创造出了《虫师》独特的动画意境。
《虫师》漫画的正文故事全篇50个章节,共48个故事,此外2014年创作特别篇《虫师:日蚀之翳》,现在,所有故事都已改编为动画。

《虫师》改编的动画作品:
2005年10月,第一季《虫师》26章;
2014年4月起,第二季《虫师 序章》20章;
2014年8月,特别篇《虫师 续章 荆棘之路》;
2015年5月,特别篇《虫师 续章 铃之雫》;
2014年1月,特别篇《虫师:日蚀之翳》
3.漆原友纪的主要作品
从1997年,23岁的漆原友纪创作了短篇集《バイオ・ルミネッセンス》,1998年开始了《蟲師》作品的创作,2009年创作的作品《水域》,而最新的2018年,开始了《猫が西向きゃ》(有翻译是“当猫面向西边时”)的连载。其中《猫が西向きゃ》是讲述被称为“フロー(flow、流动)”的自然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对策人员的故事,看样子与《蟲師》或许会有些相似之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

4.《虫师》创作的源头
在漆原友纪的作品中,最早能见到的源头,大概是1997年创作的短篇集《バイオ・ルミネッセンス》中的《虫师》一章。这里《虫师》的章节其中又包含两个小故事《青い音楽》、《屋根の上の宴》。(这篇短篇集的名字《バイオ・ルミネッセンス》,写作英文是Bio·Luminescence,Bio是生物的缩写,Luminescence是冷发光的意思,有翻译成“生物·荧光”的,略微有些怪异......如果我也来想个翻译的话,恩......《有生之物·荧亮之光》这样?)
值得一提的是,两部作品中的“虫”这个字,在日文中使用的汉字并不相同,1997年的章节名字是《虫師》、而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则是1998年开始创作的《蟲師》以及同名动画《蟲師》,“虫”这个字在日文中使用的汉字实际并不相同,而在翻译过来后,都变成了“虫师”的写法。或许由“虫师”到“蟲師”的变化,不仅是作品之间划分界限分界,更是将“虫”这一形象由昆虫向着更神秘且接近生命本源的“蟲”的演变吧?(另外,据说“虫”在日语中的用法也很有意思,如果身边有学日语的同学,说不定可以问一问?)

在1997年这一章节中,对“虫师”的解释是“自古以来存在的,拥有着关于‘虫’的惊异知识,解决人与虫之间纠纷,游走着的异端生物学者团体”。


二、一些个人的评价和闲谈
1.对《虫师》两季动画的评价
(1)评价
正如《虫师》动画中负责剧本的桑畑绢子提到,“把重点放在了忠实再现原作上”,在制作剧本的时候“完全没有给故事添加特别的场景,不是扩大对故事的解释,而是努力去更深入地把握作品”。
《虫师》对原作漫画的还原度很高,不仅是在剧情、动画分镜上基本保持一致,在台词上也是几乎看不到改动。此外,原作中的山林景色,转换成动画里高质量的画面和背景,再加上音乐的配合,所创造出的美感,更是突破漫画的限制,达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如果进一步说起听觉上的感受,《虫师》给我带来的主要感受是安静,在人物对话集中的部分,几乎只有环境音(对于展现氛围的效果音、环境音,比如在第一集注意听的话,白天是鸟叫声,晚上则是虫鸣)。其他部分的缓缓流淌的音乐,也塑造出悠远神秘的氛围。整体上对故事有着很优秀的配合,
导演对故事节奏的把握,这部作品的节奏是让我感觉最神奇的,比如第一季7话《雨后彩虹》讲虹郎父亲的时候,一帧静止的画面放了14秒,却让人觉得这样的节奏刚刚好。

(2)第二季和第一季比有变化么?
虽然有些小伙伴提到“感觉第二季好像感觉变差了”,我感觉没有太过明显的变化。其实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集,就是来自于第二季中的12话《香る闇》。
(3)弹幕相关观看推荐
如果想更沉浸式地体验故事。第一遍看的时候,还是建议开高一些弹幕智能屏蔽等级,或者不开弹幕。
弹幕趣事:刚开始看第2集的时候,记得开头有人发“最喜欢的一集”“最好看的一集”,越往后看几集,发现发的越来越多,因吹斯听(笑)。

2.闲谈《虫师》的内容
(1)印象最深的一集,唯一记住人名的一集
当看过去好久,准备重温《虫师》的时候,我发现看着每一集标题,我能记起的故事,实际上还不到三分之一。印象最深的故事大概是《睑之光》,当时的第二集,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很深,我记得当时真的闭了闭眼试了试。
对于每一话的人名,记得的只剩下“虹郞”了(除了化野医生、淡幽小姐和ぬい)。虽然人名记会忘记,不过《虫师》里每一集给我的感觉却是长久的。
(2)或许《虫师》只写了些温柔的故事
擅自使用虫的人大有人在。银古提到过,错误利用虫的虫师也大有人在,作为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我们在整个《虫师》的故事里,或许只见到了
虽然只写了些温柔的故事,但也有些许残酷的现实包含在其中。想要生存和活下去的想法,无可奈何的现实......但总的来说内容还是:家人之间亲情,父子母子之间感情,夫妻之间的感情,生存的希望,伦理,人与虫的生存方式,人与虫与自然的共处,单纯的怪谈。
3.最后,一句话证明看过《虫师》~
“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