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适合成为数字游民的判断标准:一个门槛+三种动力
数字游民、自由职业者、远程工作很多概念混杂不清,不过这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是什么标准让你判断应该尝试这种生活方式。
我的判断标准是:一个门槛+三种动力。
1.一个门槛:获客和履约都可以远程解决
很多人可以远程履约,但却无法远程获客。
线下获客从0到1相对容易一些,而从1到N是比较难的。
线上则相反,从0到1的获客门槛极高,反而从1到N是相对容易的。
所以,许多自由职业者有一技之长,那是讲的履约能力,一旦成为数字游民,意味着远程获客能力也需要从0到1的建立,虽然有各类远程接活的网站,但还是需要在这些平台经营建立IP,门槛很高。
2.三种动力
动力就是讲为什么要做数字游民,我的总结大概有三种:
A:增加体验
无论是边工作边环游世界,还是见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它的意义都在于增加体验。
增加体验是一个很好的动力,因为数字游民生活实际上要付出很多代价,但获得是非常明确的“行万里路”的体验,人在死前基本都是遗憾自己没做什么,增加了这段体验,时间或长或短,商业效率不见得高,但从人生角度基本都不会遗憾。
但人也不能老体验,不去创造价值,一段时间内开放系统,多去体验还是有意义的。
B:地理套利
地理套利的意思是挣着发达地区的钱,去消费低的地方享受差价。
比如我在腾冲可以住一套院子,在上海就没这个预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地理套利带来的价值是有限的,因为你牺牲商业效率,牺牲原来的很多关系,带来的消费自由的满足,一段时间可以,时间长了意义就不大。
C:反哺工作
数字游民其实是借鉴游牧这个概念的,那么游牧是一种不同季节追随着草场走的模式,其实是为了养羊增加效率的。
用草场和养羊的视角再来看,少数数字游民就不是仅仅体验和地理套利了,而是真的在“养羊”的。
比如作家,旅游博主等等,他们在各个“草场”的经历会养大他的作品或者账号,所有的经历变成了创造价值,这就是我说的反哺,在我看来这是数字游民的最佳模式。
当然,在和不同群体碰撞的过程中,也会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和方向,也会重新认识自己,这种思考在特定的转型期也算是反哺工作。
希望这些关于数字游民的思考对你有启发,如果你希望讨论自己的转型,也可以点击公众号菜单栏约我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