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16 认知陷阱
费希特说: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哲学取决于他是什么样的人。
而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则取决于他的认知,但每个人的认知都是被塑造出来的。
地球是圆的,几乎任何人都不会有直接的经验去证实这件事情,但是却深信不疑,这就是一个认知被塑造的过程。
还有一些认知,比如爱迪生发明了灯泡、人是猿猴进化的、隔夜的水不能喝、吃蛋黄导致胆固醇过高,很多认知未必是正确的,虽然有些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有些却悄无声息的影响着自己的行为,而自己却完全察觉不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思想观念都形成于学生时代,那时多数事物对自己来说都是新鲜的,也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并且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很高,因此很容易形成一些足够影响一生的观念认知。
当然,这种影响,并不仅仅停留在学生时代,而会伴随人的一生。经济学中说控制市场的两大君主之一是偏好,而每个人都有偏好,都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但同时也提到人的选择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比如广告的影响,为什么同样的商品,你会选这一种而不是另一种,很大程度就是广告在潜意识里塑造了你的认知,从而影响了你的选择。
相比于广告对人的引导,媒体对人认知的塑造,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中,无时无刻不接受着各种信息,在我们看来无关紧要的信息,可能都是精心策划的,带有特定目的和导向的。我们每天打开网络,所接触的信息,很多都是精准推送的,这些信息,多数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源源不断的涌现在我们面前,其中很多信息完全是片面的,甚至颠倒黑白,比如对俄乌战争的报道,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媒体,报道出来的结果可能是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因此如果只看到其中一方的报道,可能会形成完全错误的判断却浑然不知,我们的认知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的被塑造。
看书可能会拓展认知边界,从而纠正我们的固有认知,实际上看书也存在一个很难被意识到的弊端,我们看书的过程,往往是一个不断加深固有认知的过程,对于有所怀疑的事物或者新事物通常会无意识的忽略。另外,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关于渠道本身也是值得注意的,即便是书的选择,也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比如我为什么读的是这类书而不是那类书,我为什么会接触到这些书而不是那些书。
虽然处于这样的环境当中,但是人的认知却是可以变化的,随着阅历、经验、认知的累积,观念也会不断革新,逐渐的摆脱陈旧认知的影响。
鲁迅一直是战斗的姿态出现在书本中,但实际上在经历了很多亲友被夺去鲜活的生命之后,他在思想上也有很大变化,在他的文章《答有恒先生》中,就详细谈过这个问题,甚至流露出悔意,“躲进小楼成一统”也是对此的写照。哲学家狄德罗的思想也曾经发生过多次惊人的变化,他从最初信仰天启的有神论转向怀疑主义,然后又转向伏尔泰式的理性宗教主义,最后又转向坚定的唯物主义。
此外,还有一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摆脱这种影响,就是怀疑批判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对媒体传播的各种信息,不要轻易相信,也不要轻易做判断,虽然很多信息看起来似乎并无任何危害,还增加了不少谈资,但最好还是敬而远之。
曾经我对自己的很多认知都毫不怀疑,但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难以自洽的情形,加上一些新的思想观念的冲击,让我渐渐的意识到,我所有观念的形成,都是在某种环境中有意识无意识的被塑造出来的,所以也就不再变得十分可靠,因此对自我认知的重新考察,便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其中到底存在有多少糟粕,我自己也不知道,不过要首先认识到这件事,才能慢慢的摆脱这种困境。
2022年10月27日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