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执业医师备考-内科-血液科-白血病

2023-02-25 05:51 作者:佛系老干部2021  | 我要投稿

白血病概述

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积聚,并且浸润其他组织和器官,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

急性白血病-白血病细胞停滞在分化的较早阶段,病情发展迅速,自然病程几个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白血病细胞停滞在分化的较晚阶段,病情发展缓慢,自然病程几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成人急性白血病多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儿童急性白血病多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增加;

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T淋巴细胞白血病由于HTLV-1感染导致;

电离辐射-提高患病危险

化学物质-苯的致白血病作用已经肯定;

遗传因素-

急性白血病

    发热、贫血、出血倾向、肝脾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血象高,DC可见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骨髓象白血病性原始细胞>非红系20%;

分类: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M0-M7八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L1-L3;

临床表现:

造血功能受累的表现:

贫血-进行性发展;

感染发热-虽然白血病本身可以发热,但是高热往往提示有继发感染;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肺部感染、肛周脓肿,常见的致病菌是G-杆菌、易发展为败血症;

出血-皮肤淤点、鼻衄、牙龈出血、眼底出血、月经过多,严重者内脏出血、最重的脑出血;M3最多出现DIC

组织和器官的浸润表现:ALL和M4、M5浸润表现明显

淋巴结和肝脾肿大最多见-ALL比AML多见;

骨关节痛-ALL多见,胸骨下部压痛,长骨关节和骨骼疼痛;

CNS白血病-ALL、M4、M5多见,头痛、头晕、颈强直、昏迷、抽搐(像脑膜炎);

口腔-M4、M5多见,牙龈增生、肿胀、同时伴有感染;

睾丸-ALL多见单侧无痛性肿大;

原粒细胞瘤-M1、M2多见,眼球突出、复视、失明;

皮肤-M4、M5多见,兰灰色斑丘疹、紫蓝色皮肤结节;

辅助检查:

血象:

    红细胞-正细胞正色素贫血、Ret降低、M6可见幼红细胞;

白细胞-大多数白细胞增高,ALL多增高,血涂片可见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占30-90%,白细胞也可不增多(非白血性白血病),M3的特点,血涂片也难见到原始和幼稚细胞;

血小板降低;

骨髓象:

有核细胞明显增加,增生活跃或极度活跃,白血病性原始细胞>非红系20%,正常的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减少;也有的患者有核细胞不增加,但是原始细胞比例依然高;Auer小体只存在于部分AML中;

细胞化学:

过氧化酶/苏丹黑-可区别AML和ALL,AML(+)、ALL(-);

脂酶染色-可区别粒系或单核系,单核可被NaF抑制、粒系不被NaF抑制;酯酶双染,粒系为蓝色NaF不抑制,单核为暗红色NaF可以抑制;

PAS染色-怀疑M6的进行;

血小板过氧化物酶-诊断M7必须做;

免疫分型:

染色体检查:

t(8;21)可见于M2;

t(15;17)可见于M3;

inv/del(16)(q22)16号染色体长臂2区2带倒位缺失可见于M4E0;

t(9;22)可见于成人ALL,ph染色体提示All预后不良;

其他:

血液生化检查-血清尿酸增高、尿尿酸增高;

脑脊液检查-CNS白血病时,压力增高、白细胞多、蛋白质增加、糖减少、涂片可见白血病细胞;

分型及特点:FAB标准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中原粒细胞>90%

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分化型)-骨髓中原粒细胞30-90%

M3(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白血病)-骨髓内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30%,可有原粒细胞;HLA-DR(-)和CD34(-)代表干祖细胞,CD13(+)、CD33(+)髓系标志;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系、单核系以不同的比例同时存在于骨髓和外周血内,骨髓中原粒细胞30-90%单核细胞>20%或外周内>5×109/L,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为M4E0;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30%

M6(红白血病)-红系>50%,可有异常幼红细胞伴原粒或原单>30%(非红系比例即可);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原始巨核细胞>3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L1-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以小细胞为主(d<12um);

L2-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d>12um);

L3-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一致、细胞内明显空泡、胞浆嗜碱性(d>12um);

鉴别诊断:

AML各型的特点:

M1和M2成年人多见,浸润症状较轻,但可能出现原粒细胞瘤,50%可见Auer小体,t(8;21)可见于M2预后好;MDS发展来大多为M1和M2,预后极差;

M3青年人多见,浸润轻,出血严重,容易并发DIC,全血细胞减少者多见,Auer小体多;t(15,17)多见、维甲酸治疗效果好;

M4、M5浸润明显,尤其是牙龈增生、脑转移;

M6临床表现类似M1、M2,幼红细胞糖原染色强阳性、CD71阳性;

M7骨髓穿刺多取材不佳,活检提示骨髓网状纤维增生,也叫做急性骨髓纤维化,LDH明显升高,对化疗反应差;

ALL的各型特点:

主要依据免疫表型;

裸型(Null-ALL)、普通型(C-ALL)、前B细胞型(Pre-B-ALL)、B细胞型(B-ALL)、前T细胞型(Pre-T-ALL)、T细胞型(T-ALL);

和非白血病的鉴别:

NHL-并发淋巴肉瘤性白血病时难以和CLL鉴别,主要根据病史,其实可以都按照CLL治疗,淋巴瘤早期3系降低的少,如出现要考虑浸润性强的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及30%,原始细胞5-20%诊断为RAEB、原始细胞20-30%诊断为RAEB-T;

类白血病反应-可由于感染、肿瘤骨髓转移、CTD、中毒等刺激骨髓出现的反应性变化,WBC 50-100,一般无贫血和血小板降低,外周血可有幼稚细胞(中晚幼多)、NAP积分增高,无白血病浸润表现、骨髓增生活跃、原始和幼稚细胞<20%;

再障-骨髓增生低下或取材不良时,需与无浸润表现的非白血性白血病鉴别;

CTD-对于ALL单纯以关节痛为表现,激素治疗有效的可长期误诊,需要检查血片和骨穿;

治疗:

对症治疗:

防治感染-可用升白药物、集落刺激因子,粒缺者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严重感染抗生素无效时可输入WBC;

纠正贫血-可输入红细胞,保持Hb>80g/L;

控制出血-Plt<20或已发生皮下出血者要输入血小板;

防止高尿酸血症-鼓励患者多饮水并碱化尿液,给予别嘌醇抑制尿酸生成;

防止溶瘤导致高钾-尤其是瘤负荷大的,低钾不积极补,保证尿量;

化学治疗:

抗白血病药物: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A-可杀灭细胞周期内所有细胞、少数可杀灭G0期细胞,杀灭能力强、毒副作用大;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CCSA-只杀死细胞周期内某阶段的细胞,作用慢而弱;

烷化剂-破坏已经形成的DNA,属于CCNSA,如CTX;

抗代谢药-抑制DNA合成,只能在S期发挥作用,属于CCSA,如阿糖胞苷(胃肠道反应)、MTX(肝损害)、六巯基嘌呤、六硫鸟嘌呤(肝损害);

抗生素类-破坏已经形成的DNA,都是CCNSA,最常用的是蒽环类,如柔红霉素(心脏毒性);

生物碱-长春新碱阻断有丝分裂为M期特异药物(周围神经损害)、高三尖杉酯碱为CCNSA(心脏毒性);

鬼臼毒素类-VP16(肝损害和胃肠道反应,可能继发第二肿瘤);

酶制剂-左旋门冬酰胺酶,破坏体内门冬酰胺不给白血病细胞利用;

激素-有溶解淋巴细胞的作用;

化疗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腹痛、呕吐)、肝肾功能损害、心脏毒性、周围神经炎、继发第二肿瘤、发热(没有粒缺时发热可能为副作用,不积极用抗生素);

化疗策略:

诱导缓解治疗-联合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足量、间歇期2w(正常造血细胞有所恢复而白血病细胞尚未恢复);

巩固强化治疗-CR允许骨髓内白血病细胞<5%,所以必须巩固治疗,原方案+单药组成的大剂量方案+新方案,2-3个循环;

维持治疗-

完全缓解CR-症状和体征消失;血常规、DC、骨穿结果;

血红蛋白>100g/L(男)90g/L(女和儿童)、中性粒细胞>1.5×109/L、血小板>100×109/L、血涂片无白血病细胞;骨髓象幼稚细胞+原始细胞<5%,红细胞和巨核细胞系列正常;

AML化疗方案:

诱导治疗-标准方案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M3型可用维甲酸;

巩固治疗-DA、HE(高三尖杉酯碱、VP16)、中剂量阿糖胞苷,2-3个循环,每个疗程间隔3-4w;

维持治疗-CR后2年,DA、HE交替

ALL化疗方案:

诱导治疗-标准方案VDL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强的松)、

巩固治疗-VDLP、EA(VP16+阿糖胞苷)、大剂量MTX,2次循环,每个疗程间隔3-4w;

维持治疗-CR后2年,VDLP、EA交替

M3的化疗:

首选维甲酸,但治疗前WBC>10000就用砷剂,砷剂有促分化作用也有破坏作用,不会出现维甲酸综合征(WBC极度升高);如出现维甲酸综合征可用小剂量柔红霉素降低WBC;大多不需骨髓移植,没有t(15:17)异位的或复发的患者可移植;

维持治疗DA、HE、砷剂,休疗其间维甲酸不能停;

CNS白血病的治疗:至少8次腰穿

预防和治疗都可用甲氨蝶呤鞘注/阿糖胞苷,可同时使用地塞米松;

骨髓移植:

要求<45岁,高龄的承受不了预处理的折腾;

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CR后超大剂量化疗+放疗杀灭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预处理)+免疫抑制,后输入HLA同型的异体骨髓;

自体骨髓移植- CR后超大剂量化疗+放疗杀灭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预处理)+免疫抑制,后输入缓解期采集的自身骨髓;

睾丸白血病:

双侧放射治疗;

预后:

未经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平均生存期3个月;

M3型经维甲酸治疗后预后较好;

首次CR期的长短是最有意义的预后因素,>24月者有长期存活可能;

发病年龄<55岁预后好、WBC>30000不好、对化疗反应快预后好、M3的t(15:17)、M2的t(8;12)、M4E0的inv/del(16)(q22)等染色体异常预后较好,涉及5/7/9染色体缺失的预后不良;

MDS发展来的或治疗其他肿瘤化疗诱发的继发性白血病预后不良;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病程发展缓慢,可能达到巨脾的程度;周围血粒细胞明显增多并有不成熟性;受累细胞中可见费城染色体;大多数患者由于急性变而死亡;

临床表现:

慢性期:

症状和体征:

早期无症状,常偶然发现血象异常或脾大;

随后出现-发热、乏力、盗汗、消瘦;

脾大非常明显,随病情变化可以伸缩;可有肝大、胸骨压痛;

辅助检查:

血象-WBC>50,有时可以>500,Plt往往增加;血和骨髓原粒+早幼粒<10%,多为中幼粒和晚幼粒细胞,嗜酸和嗜碱粒细胞增多;

骨髓象-增生活跃,粒系为主,主要是中幼粒及其以下阶段细胞;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NAP-几乎为0;

Ph染色体阳性- t(9;22)(q34;q11),形成融合基因bcr/abl,产物是P210;

血清学检验-血尿酸和尿尿酸增加,血清VB12浓度增加;

加速期:

脾迅速扩大、胸骨痛、发热、贫血、出血;血或骨髓原始细胞>10%;外周血嗜碱性>20%;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增加或降低;出现新的染色体异常;

急性变期:

恶性造血干细胞极度增生,表现类似急性白血病,外周血原粒+早幼粒>30%,骨髓中原粒+早幼粒>50%;髓外原始细胞浸润;有慢性期病史可供鉴别;65%变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30%为ALL,其他为少见白血病;

诊断:

脾大、白细胞明显增高、DC中晚幼粒细胞多见、NAP几乎为0、Ph染色体可以诊断(Ph阴性可检测融合基因);

鉴别诊断:

类白血病反应-粒细胞内出现中毒颗粒、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不增加;NAP活性强阳性、Ph染色体阴性、无巨脾;

其他引起脾大的疾病-血象、骨髓象、Ph染色体可以鉴别;

骨髓纤维化-可以脾大、WBC和Plt升高,但WBC<30×109/L、NAP阳性、骨髓活检可见纤维化、泪滴样红细胞常见、Ph染色体阴性;

治疗:

化疗:

可以控制血象,不能根治,不改善预后;需要经常检测血象来调整剂量;

羟基脲-用药后白细胞迅速降低,停药后很快回升;是化疗首选药;

马利兰-用药后2-3周白细胞开始减少,停药后维持2-4周;过量往往导致骨髓抑制(Plt减少),有促使急性变的可能;

有钱用格列卫(伊马替尼),没钱用干扰素;

慢性期不主张联合化疗,化疗时合用别嘌醇,保证尿量>1500ml/d,碱化尿液,保证白细胞破坏后产生的大量尿酸能顺利排除而不导致肾的损害;

急性变后按照急性白血病治疗,但预后不好,生存期<1年;

骨髓移植:

异基因骨髓移植是唯一可根治CML的方法,

慢性期1年内缓解后尽早进行,45岁以下为宜;移植后复发率高;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单克隆性成熟小淋巴细胞扩增(该死的不死)、95%来自B细胞,蓄积浸润骨髓、血液、淋巴结和其他器官;免疫学不成熟、功能不全的淋巴细胞;

临床表现:

多为老年,中国少见,年轻患者预后差,常常无症状;

颈部、腋部、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常是首发症状,同时深部淋巴结也可以肿大;发热、消瘦、乏力、盗汗等非特异表现;可累及结外,肝脾大、扁桃体大;(完全类似淋巴瘤)

晚期贫血、易感染、血小板减少;

免疫异常为突出表现,常合并AIHA、ITP、第二肿瘤、低γ球蛋白(感染)

辅助检查:

血象-白细胞总数增加,成熟淋巴细胞>60%;晚期可有贫血、血小板减少;

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成熟小淋巴细胞>40%;

受浸润组织活检-小淋巴细胞广泛浸润;

免疫分型-可以区分来自B(95%)或T淋巴细胞,CD5阳性为特征;

诊断标准:

血象-白细胞升高,成熟淋巴细胞>60%;

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成熟小淋巴细胞>40%;

除外其他导致淋巴细胞增加的疾病;

鉴别诊断:

病毒感染-暂时性淋巴细胞增加;

淋巴瘤转化为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和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治疗和预后相同,但CLL骨髓增生活跃,小淋巴细胞>40%,而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晚期才累及骨髓,有原发淋巴瘤的病史;

分期:

A-1-2个区域的淋巴结肿大;

B-3-5个区域的淋巴结肿大;

C-在B的基础上出现 HB<110g/L(男)或100g/L(女)或血小板<100×109/L;

颈部、腋窝、腹股沟、肝、脾-一共5个区域;

治疗:

化疗:

B和C期患者需要治疗;

可单用美罗华、福达拉宾、CTX、瘤可宁、GC;

可用COP方案-CTX、激素、长春新碱,相当于惰性淋巴瘤;

超豪华FCR方案-美罗华+福达拉宾+CTX;

放疗:

只用于脾肿大或局部淋巴结肿大导致压迫症状;

淋巴瘤有许多种,其中的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如果先累及骨髓就是CLL;

 

 

 


执业医师备考-内科-血液科-白血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