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TOP第一篇:西方国家纪录片的历史与发展

2019-11-08 19:55 作者:纪录片TOP  | 我要投稿

开篇第一篇:一直以来,想做个人自媒体账号已久,之前也曾尝试过,但始终找不到定位,所以一直断断续续。而现在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那就是纪录片。

因此我决定做自己关于纪录片的介绍与推荐的自媒体文章。

这一篇写主要是国外的纪录片的发展与历史,之所以写这些,是因为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发展历史长久且制作完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篇关键词:纪录片的定义,真实性, 三位重要人物,分类,部分重要作品


1 纪录片的定义

19世纪最后几年出现的最早几部影片  宣告了纪录片体裁的诞生  它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对生活的寻访,可以是一首视觉诗,也可以是一项艺术化的宣传。

最简单的回答:它不是电影,但是却有院线纪录片,比如《华氏·911》(2004),打破了纪录片的票房纪录。

另一个回答:它是严肃的,真实的电影,如《出路》,通过对三个不同阶层的孩子的成长追踪,展现出教育和其他社会力因素的对比情况。

而当下的很多纪录片又是以一种满足娱乐大众的目的而制作,如《水果传》

纪录片《水果传》第2季


因此,关键点就在于纪录片是否是关于真实生活的描述,部分纪录片则是关于真实生活的影片,却也不是真实生活的体现,以真实生活为他们的原材料,进行艺术加工。

当然纪录片并不是完全都是真实客观的展现,它也有通过艺术和象征的制作手法展现现实。

《河西走廊》,尽管不能完全展示过去客观的面目,但是我们的的确确希望一部纪录片能够公正、正直地再现纪录片对现实的分析、判断与总结。

2 纪录片的真实性

白驹过隙,时光飞逝,时间从来不会停留,

而记录却能够存留,让人做出对过往时间的感受和判断,这种存在于镜头之中的人物、表情、内心以及和外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是最珍贵的。

生活是真实的,是冷酷无情的,是给你五味杂陈的体验,是不可逆转的,

而记录则是承载着过多的生活和情感,是镜头下的真实,生活的解读,是直面人生的,是对过往时间的解剖,对未来的寄托和憧憬。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创造,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每一部纪录片制作的背后都包含了一种对内容主题的看法、猜测与结论,甚至是多种主流观点的分析与判断,而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的。

正因为真实,观看纪录片能让我们收获颇多。

比如:《人类星球》,以史诗般的气势,独一无二的真实世界,令人身临其境的制作效果,探寻了从偏远沙漠到繁华都市、杳无人烟到炊烟袅袅人群的生活方式。

纪录片《蓝色星球》第2季


《人生七年》则是每七年对一群孩子的成长追踪,以他们的人生境遇,表现阶级流动和固化、婚姻、教育、家庭对人生的影响。

同样我们的纪录片《出路》,也记述了3个不同阶层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轨迹,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了各自的命运。

3 纪录片的三位奠基者

实际上对于外国的纪录片的发展我了解甚少,而优秀的电影和纪录片的开端和发展基本最早都是在西方。

因此我略读了《纪录片》(作者 帕特里夏·奥夫德海德,刘露译)这本书,在这粗略介绍下纪录片发展的重要点。

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影片是纪录片。

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大道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内正式公映的由L.卢米埃尔摄制的《工厂的大门》,是纪录真实生活景象。

20世纪 20年代,出现了三位重要的纪录片制作者,他们是罗伯特·弗莱厄蒂、约翰·格里尔森济加·维尔托夫 ,其中 美国人罗伯特   ·佛莱厄蒂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成为纪录片的标杆作品。

《北方的纳努克》以一种温暖的人文主义情怀,讲述和还原了北极原住民的故事,新意在于它不同于欧洲殖民主义者角度,没有将原住民当做下等或者怪物来展示,而是将他们视为有家庭 有社会的人类。这让观众能够透过纪录片的视角,审视另一种生活方式。

《北方的纳努克》被视为纪录片的标杆作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这部作品。

而出生在苏格兰的格里尔森则是将纪录片的社会功能扩展。他为英国广播公司BBC负责拍摄了一系列纪录片。

他的作品有《漂流者》为英国官员对于捕鲱鱼产业的兴趣而策划,《住房问题》是让贫民窟的居民诉说自己的悲惨生活,《夜邮》则表现出英国邮政业中的人与机器的进步,这些作品都紧紧和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系。

格里尔森认为纪录片和娱乐电影需要区分开来,走非商业路线,能够给观众更多的不一样的体验。

韦尔托夫是一名犹太人,他支持“抓拍生活”,拍摄没有经过演练的瞬间,反应事实的真实面目。韦尔托夫拍摄的题材主要来自于苏联的革命题材。

他的代表作《持摄像机的人》在当时掀起了激烈争论。

这是一部城市交响曲纪录片,用镜头带领观众穿过苏联的土地,走进工厂和体育馆,意在讴歌苏联的伟大成就。

济加·韦尔托夫


这三位奠基人为纪录片的制作人,也为观众确立起了三种不同的风格:高尚化的娱乐(佛莱厄蒂)有益于社会的故事讲述(格里尔森)富有挑战性的实验(韦尔托夫)

4 纪录片的分类与重要作品

公共事务纪录片

这类题材包括电视科学节目、腐败问题、医疗卫生、有关贫困、福利项目等。如我们所熟知的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出路》。

佛雷德· 佛兰德利认为公共事务纪录片的任务是 :

当人们理解落后于事情的急速进展时,为人们提供解释、背景和理解。

这类纪录片更多的承担了公共服务的社会功能,不过有时候也会不免受到权力部门的限制,但是他的意义和作用更大更广。

如 1986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三大商业电视广播网之一)播放了纪录片《美国的国防》,这部关于美国核军事政策的纪录片在欧洲大受欢迎,甚至影响了欧洲各国政府对于美国军事计划的敌对态度。

《毁灭的年代》系列(1980-1990)则记录了巴西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情况,这引发了非政府组织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行动,促使世界银行的环保政策做出了改革。

1971年,CBS推出了纪录片《五角大楼的推销术》被认为是公共事务的巅峰之作,同年,彼得·戴维斯 又推出了《心灵与智慧》,前一部是对美国政府参与越战的严厉而尖刻的报道,后一部则是悲伤与愤怒的表达。

1964年 英国商业电视台播出了《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拍摄了在同一间教室不通社会经济地位的一群孩子,每隔七年再拍摄他们的人生。

BBC纪录片《人生七年》


这部纪录片既有对普通人的观察,又有成熟的公共事务纪录片中的解说,采访和导向性的问题,展示出我们人生的选择与成长。

政府宣传纪录片

《锡兰之歌》,展示了英国在殖民时代最重要的茶叶来源地,赞颂了工业化的进程。这是一种有导向性的宣传片,美国的战争宣传片《我们为何而战》,则是向社会大众阐明了为什么美国要参与二战。

政府宣传纪录片是带有浓厚的当代时效特点,将眼前的问题和可被观众所认可的传统文化价值联系起来。

历史纪录

历史纪录片向来是受欢迎的,因为看历史纪录片的人要比看历史著作的人多很多。这些历史纪录片尽管带有某种偏见,但是它却是人们了解过去的第一扇门。

如美国的《南北战争》,中国的《喋血长平》《公元一六四四》等,但是往往有很多资料因为受保护的关系而变得难以考证和获取。

人物传记片

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历史纪录片,将镜头近距离对准某个人物,通过解读本人及本人之外的联系,如《从秦始皇到汉武帝》《风中司马》等,以人物为中心,串联过往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时刻,从而达到让观众了解历史事件的一部分。

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个人电影片

一方面得益于技术和机器的成熟与进步,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不断上涨,个人作品与公开的历史形成了相互交织的关系,丰富着公众对于过去的理解。

如智利的《智利之战》,丹麦的《丁丁和我》,都是不乏有影响力的好作品。

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纪录片:异域探险类、音乐类、民族志、自然类、环境类,更有很多细分的类型,我们以后再做介绍。

在纪录片的观看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习他们的制作技巧、思考事物的角度和逻辑方法,如果我们想要制作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品,就要博采百家之长,既要学习佛莱厄蒂的浪漫主义,也要学习欧洲大陆的制作人如鲁特曼的美学实验,还要学习韦尔托夫新闻报道式的热情,以及爱森斯坦和格里尔森的宣传技巧。

总结:这篇文章主要参考《纪录片》。从而让我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又多了一些了解,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不断地更新和推荐有关纪录片的文章,坚持下去。


参考书籍《纪录片》,原作者帕特里夏·奥夫德海德,刘露翻译。

TOP第一篇:西方国家纪录片的历史与发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