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化养生”与我们有什么切身关系?【健颐文化养生系列】

2023-03-23 10:31 作者:春园之草-  | 我要投稿

【健颐舒院】文化养生系列——“法自然的生命观”将梳理传播文化养生观点,从今日起,我们陆续展开对于“健康认识”的思考,欢迎大家留言参与讨论和分享。
让我们一起依止经典,结合当今,从每日的“衣、食、住、行”中,从根源上的认识到日常里的行为
,对照经典,关照自身,依道行持,建立自主健康,圆满养生的生活信心

转自-老金扯谈-公众号


舒院为何倡导文化养生?

现在,人们空前关注养生,很多信息渠道不断推出各种不同的养生方法,大家对养生普遍存在紧迫感,微信朋友圈刷屏最多的也是养生文章,我们称其为养生文化,而舒院讲的是文化养生。那么“文化养生”与“养生文化”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养生文化”主要是养生的一些基本方法,比如说各种养护身体的具体操作方法。可这些方法对别人有效是否对自己也有效?方法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人为什么会生病?病的根源在哪里?如何透过表象,去认知背后的根源?
“文化养生”不仅仅是方法,它是基于方法更深度的认识,也就是这些方法是怎么来的?这些方法是从文化和经典中而来。正确的认识也依止于文化和经典,无论是广义的生命认识还是狭义的健康认识。【健颐舒院】文化养生的普适价值正在于此。
我们怎么理解“文化”与“经典”?

中国文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人文化成”。回到原点,回到根本的地方,在中国文化的架构里面,“文”代表什么?“文”代表我们与自然的沟通与交往,也代表我们与自身的沟通和交往。我们从认识字到走向文明是一个学习体悟的过程,我们不断地与自己沟通,与自然沟通,随着我们对经典文化的学习、认识、受持,我们会变得越来越会跟自己沟通,会跟天地自然沟通,这是我们学习经典,认识经典的一个重要目标。文化,是人文化成生命之旅的表达,是以文化人的一个生命表达。
中国文化是文以载道,养生之道就蕴藏在中国传统的经典中。经典是中国文化智慧的“根”,是经过几千年生命实证,不随时间推移而变质,只需体认与继承,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效经验。在中国两千年文明里,能称“经”的不多,《论语》《中庸》《大学》《伤寒杂病论》等等都没有称“经”,称经的有《黄帝内经》《易经》《道德经》《坛经》等,我们通过中国文化医易道禅的经典解读,还原文化的本意,通过对经典学习,与时俱进,让文化养生在现实中落地,从“衣食住行”到“身家性命”,对应人生四季的不同阶段,正确认识人与天地规律相合的法则。健颐舒院的架构和聚焦点是基于文化来谈养生,来谈健康,来谈生命。经典中的文字是能够落于实处,并外化关照我们的生命,以文养人,以文化人。
养生的前提是什么?

文化最终是为人服务的。谈到养生,首先我们对生命的整体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从生到死是一个整体,从何而来、为何而去也是一个整体。对生命整体的认知是养生的前提。我们依止《易经》和《黄帝内经》两部经典,从医易同源的角度思考对于健康的整体认识。
《黄帝内经》为我们树立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榜样。在第一品“上古天真论”开宗明义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命的完整境界:“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一个健康完整的生命是形与神俱的——形,可以用“健”来形容,形体的健硕;神,可以用“颐”来描述,怡然自得,颐养天年。在《内经》体系里,形与神完美结合构成的生命,过得很潇洒,尽天年无疾而终,度百岁乃去。健康颐然度过一生,这是一个生命构成的完整性,也是一个生命过程的完整性。
怎样获得圆满、完整的生命状态?这是来到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终将要思考和面对的课题。面对当今现状,我们先以“贤人”为目标,从“病人”到“平人”的层面展开。而“病人”到“平人”的健康维系,离不开养疗二字,即养生和治疗。

在一般人的眼里,生病就去吃药,这是常人的模式和逻辑。但是这个逻辑只能把我们带到治病的境况里,不会引领我们走上颐然尽天年的道路,因为我们忽视了生命的完整性;因为病是治不好的,只有身体好了,病才会好。生病时,不仅应着眼于“三分治”,更应关注“七分养”,养和疗本是一个整体。药只是生命环节中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养身更大的板块集中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里。如果我们在生命日用的衣食住行中,依止经典行持,就可以有效阻断病的来源,这是健康养生的自然法则。

“文化养生”与我们有什么切身关系?【健颐文化养生系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