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影创考研 | 刍议网络IP的影视改编发展现状


上期回顾
编导影创考研 | 数字化时代影视创作中艺术与技术关系
『干货论文』刍议网络IP的影视改编发展现状
摘要:网络 IP是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知识产权,是融合大数据技术和跨媒介叙事的内容生产,是具有一定知识产权价值的内容、形式和理念的集合体。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IP影视改编也成为了具有商业价值和市场流通性的文化商品,在文化市场上占据的份额逐年增多,近年来,众多网络IP影视改编作品的成功使其成为了极具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热门话题,通过对于网络IP影视改编的研究探讨,有利于更好的了解把握其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文学IP;IP影视改编;现状与发展


首先,媒介生态的改变为网络 IP 的兴起提供了准入门槛和发展动力。网络的生态环境相对自由,创作者的自主空间较大、氛围较为宽松,这为作品题材的丰富性和内容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
第二,传统的剧本创作动力不足,原创精品匮乏。 近年来,影视行业浮躁之风甚嚣尘上,编剧原创能力严重不足,好剧本稀缺。而网络 IP 尤其是海量的网络小说 为影视创投带来新的契机。很多经过市场检验的网络小说累积了大量粉丝。在大数据技术的助力下,网络 IP 的潜在受众有迹可循甚至可以量化预估,这为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的影视投资提供了风险管控的有效数据并且提供了潜在的票房、收视率和点击量的保障,近两年很多IP改编影视剧比如《庆余年》、《人世间》等都获得了很收视率等。
第三、主流受众(用户)人群的年轻化、圈层化。根据第 4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8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8.02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57.7%。20—29 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 27.9%。30—39 岁群体占比 24.7%。也就是说,网络活跃度最高的网民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而他们也是院线电影最具购买力的人群。由于“互联网 +”的全媒体生态的形成,以不同年龄结构、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和兴趣爱好为群体部落结成不同的文化圈层。不同的网络 IP 对应着一个和多个圈层的受众(用户),网络 IP 在圈层内部的到达率和满意度颇高,圈层效应也成为影视改编重要的参照。


01_文本特征:IP改编影视的表意性
放眼现如今如火如荼的影视 IP 改编大潮,不管是小说、漫画,还是游戏、综艺,甚至歌曲等形式,都能自由地改编成相应的影视作品。这种情况在之前是很难想象的,因为除了通过改编叙事性强的文学作品来实现影视创作之外,独立撰写剧本进行拍摄制作才是影视界的运作常态,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制作者才能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基于小说与影视在叙事方法、情感表达、形式结构、传播特征以及审美体验等方面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改编作品都能让人满意,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原作的属性。巴赞说:“作品的文学素质越高,那么改编作品就越是难以和它相媲美。”每一部文学作品所独有的精神与素质是很难被其他形式的作品还原的,尤其是经典名著,其身负的历史感与民族性毕竟与当下的大众娱乐文化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因此近些年的改编作品多以年轻作家的青春、爱情、悬疑、仙侠等题材为主,既时尚又新颖。
其次,就是改编的方式选择,美国电影理论家杰·瓦格纳在《改编的三种方式》中提出的移植法、近似法和注释法已经成为改编方法的代表;张凤铸先生也归纳了再现式改编、 截取法改编、大动法改编、增删法改编的四分法改编方式。选择什么样的改编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着改编作品的成败,如何重现经典场景,如何提取关键情节,如何构建叙事结构,影视改编也一直徘徊在与之前作品像还是不像的问题之间,鲜有能形成独立风格的作品出现。
最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改编者的读解能力,改编者对于原著或已有作品的读解能为改编作品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面貌定下基调,而往往名导与名编自身的文学素养是其读解力强弱的关键,怎样将改编共性与理解个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个优秀改编者必备的素质。
02_传播特征:融媒时代背景下的“二次传播”
新闻媒体传播的信息,在被群众接受后,其传播过程并未结束,它常常又以民间舆论形态继续下去,这种继续传播,被称为新闻的二次传播。正如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改变了整个世界,媒介改变了一切。无论在文明发展史上还是在文学发展史上,媒介的产生和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都是功不可没的。互联网推动了媒介融合,而媒介融合则造就了新的“二次传播”。在当下媒介多元化时代下,“二次传播”就不仅仅是受众间的口口相传了,更多的成为从纸媒到网络,从电视到手机,从网页到微博等多种媒介之间的二次传播。
改编墨宝非宝的《蜜汁炖鱿鱼》的网剧《亲爱的,热爱的》,开启了“高糖无虐”的甜宠剧发展新模式,并一度把“现男友”推上热搜榜。在加上陆续公布了演员阵容之后,人气明星的巨大效应让关于该剧的消息多日占据话题榜前几位,该剧不仅在电视上获得了超高收视率,在视频网站上也斩获了数以万计的网络点击与播放率,尤其是以微博为主的自媒体在电视剧播出期间,就该电视剧与相关明星的话题制造了大量讨论议题,网友微博话题之间的评论与转发为电视剧作品的二次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再一次相应地助长了电视与网站的收视狂潮。


01_题材单一、同质化明显
国内 IP 影视剧大多以玄幻、穿越、宫斗、都市爱情等题材为主,主要针对的是青少年和上班族,受众群体相对狭小,这对 IP 影视剧自身发展不利。相比较国外的 IP 影视剧,题材内容丰富别致,受众群体更加广泛。有关于描写政治黑暗、情节紧凑扣人心弦的《纸牌屋》,也有描写监狱生存现状、幽默风趣的《女子监狱》,还有反映战争残酷、战友情深的《兄弟连》等等。题材涉及面广,更贴近生活,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层面观众的喜好。相比之下,我国的 IP 影视剧应该在题材和故事内容上加以创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02_缺乏规范监管标准
IP 影视剧大多通过网络这一渠道播放,而对网络内容的审查比电视剧要宽松的多,这似乎早已成为业内默认的规则。虽然近年来 IP 影视剧发展势头迅猛,但因为缺乏规范的监管,从而出现跟风抄袭、对部分题材把关能力不足、故意打擦边球和冲击监管底线等问题。例如,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还未上映时,就出现了《她才是潘金莲》、《潘金莲就是我》等影视剧,给整个 IP 影视剧市场造成了很大的混乱。还有热门剧集有意冲击社会道德底线,例如 IP 影视剧《上瘾》专门刻画同性恋情节,低俗化倾向突出,体现出制作方的主观意识就是想靠低俗的、年轻人认为比较“新潮”的内容博取眼球,社会影响恶劣。此外,还有罪案刑侦题材的《暗黑者》、《余罪》,盗墓题材的《盗墓笔记》和灵异题材的《探灵档案》、《无心法师》等,这些剧集的题材不乏血腥暴力、色情粗俗与封建迷信等内容。


网络IP的影视改编在近年来发展迅猛,迅速占据受众的关注,登上主流媒体平台,成为新的传播热点,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其自身特征。它伴随互联网出生,基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IP的影视改编的创作和传播都十分便捷迅速,迎合了当代快节奏社会大多数人的精神需求。但是在迎合时代的背后,对网络IP的影视改编批评指责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违法侵权、“娱乐至死”现象时有发生,而加强司法引导、舆论监督和行业自律,或许能为这一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纪源.IP时代下网络影视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品牌研究,2020(02):85-86.DOI:10.19373/j.cnki.14-1384/f.2020.02.033.
[2] 杨洪涛.论网络IP的影视改编[J].当代电影,2019(01):133-136.
[3]杨雪. 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武汉大学,2018.
[4]许沁.影视、戏剧的IP热现象及思考[J].南方电视学刊,2017(05):76-79.
[5]秦枫,周荣庭.网络文学IP运营与影视产业发展[J].科技与出版,2017(03):90-94.DOI:10.16510/j.cnki.kjycb.2017.03.022.
[6]李白璐.影视IP改编的广度与深度[J].上海艺术评论,2016(06):13-14.
今年深美,明年研一
深根固柢,美益求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