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好口语,你应该学会训练你的外语老师和语言交换伙伴

2019-07-23 22:02 作者:learnwithjohn  | 我要投稿

时间比金钱更珍贵。

对外语学生来说,没有比他们跟母语者练口语的时间更珍贵的了

许多外语学生都没有机会跟母语人讲话。

有幸认识外国朋友或外教的学生可能每周也只有一两个小时可以跟他们练口语。如果对方不太善于帮人练口语,那就很可惜。

但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特别是成年后都还没成功学会外语的,也包括不少外语老师,实际上都不知道如何真正有效帮助人练习口语。


不过,今天我要告诉你,别担心,这不是克服不了的困难。我在这篇文章要分享关于如何训练你的外教或语言交换伙伴,让他们最大化帮助你提高口语。


不过首先我要解释一个前提。

我始终认为,老师的作用应该是提供合适的练习口语的场合,而不是“教”外语。

我不认为外语是一个人可以教给另一个人的,而是学生需要主动去学的。

(所以不要再问Lynn关于我“教不教”口语课,现在通过训练营去听学生的录音和纠正他们的错误,是目前我们能想到的最好的帮学生提高口语和准备考试的方法)


每当我跟母语者练习外语时,我不希望他教我很多语法和生词,那都是我自己可以学的。

我希望的是:他能尝试跟我进行正常的对话,以及用合适的方法纠正我犯的一些相对严重的错误。


我前几个月在印度尼西亚跟不少本地人练习印尼语。

有的伙伴很完美,他们通常是有丰富的外语学习经验,性格相对积极,情商和智商都比较高的人。


而有的则不一样,他们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人练习他们的母语。


对于后者,就需要你进行一点点的训练。

以下就是我向那些语言交换伙伴提出的具体要求。


1、说话要慢且清楚

不习惯跟外国人讲自己母语的人经常会用他们和自己朋友交流时一样快的速度。

当作为外语学生的我们听力不够好时,必须提醒对方减慢讲话速度。


我最近在印尼经常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对方讲话的音量不够大。


可能是因为我自己变老了,又或许是因为我做语言交换的咖啡厅太吵,不管什么原因,我经常需要要求对方说地更大声。


如何训练对方:

第一次见面,如果对方说话太快或太轻,那你一定要告诉他这点。大部分人都会立刻调整说话方式,有的人会需要你提醒他们好几次。


2、采用合适的纠正错误的方法

如我在之前好几篇文章中已经解释过:老师(或语言交换伙伴)不应该为了纠正刚刚犯的口语错误而打断学生讲话。

他应该做的是:自己私下记录学生在整个对话中犯过的最严重的几个错误。


在印尼的时候,因为我刚开始学习那门语言,基本上我不想要对方纠正我的任何错误。


每当新的语言交换伙伴打断我为了纠正错误时,我都跟他解释:因为自己是初学者,所以犯很多错误是无法避免的,而且我知道通过接下来的学习,我将学会正确的表达。


那时的我只需要练习通过印尼语把自己的意思说出来,即使说的不完美都没关系,只要他能大概听懂我的意思,他就应该让我继续说下去。


唯一需要打断我的情况是:如果我说的话乱到他完全听不懂我的意思的时候。


当我下次再去印尼时,因为我的印尼语水平将比以前有所提高,所以我打算让伙伴开始在纸上记录我的几个错误。

但即使那样,我也永远不想要对方打断我为了在当下纠正某个口语错误,你也不应该让你的辅导老师那样做。


如何训练对方:

说服对方改掉这个坏习惯,有时候很难。

对一个不习惯跟非母语者交流的人来说,每次听到别人说的错话都会有点刺耳。他们也会以为自己立刻纠正学生的每个错误是在帮助学生。


但他们不理解那样做会影响学生的自信,以及讲话的流利性,同时也会让对话变得超级无聊。

所以面对那样的人,你要告诉他不要打断你。


你也最好给他一页纸,让他记录你说的几个错误,5-10个错误就已经足够多。

如果对方中途忘记,并再次为了纠正错误而打断你讲话的话,你就可以指着那张纸,提醒他别打断,只要记录就行。


除非外语学生级别已经很高,否则千万记得告诉他别记录所有的错误,只要记录最严重的几个就好。那样做的话,学生不会有太多的需要去学习的生词。


最后,在练习口语的时间快结束前,母语人应该向学生解释那些错误,并示范正确的表达。

3、尽可能地少用学生的母语

有的外语老师和语言交换伙伴,可能以会说你的母语而感到骄傲,就常常用你的母语。学生应该尝试确保对方尽可能地少用学生的母语。


对方用你的母语肯定会便于双方理解彼此的意思,但是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我们外语学生需要挑战自己大脑,使之参与到一个正常的外语对话中。


今年2月和3月,我的印尼语还超级烂的时候,我跟语言交换伙伴分享了几个很痛苦的对话。对方都想用英语帮助我,不过我都不太允许他们。


后来我想出一个【说两遍写一遍】的过程。

每当我听不懂对方的问题时,我会让他再问一遍问题,但第二次,他应该尽量说得更慢一点儿,以及尽量用更简单的词汇。


要是这个问题里只有一个我听不懂的词的话,我会复述该单词并询问它的意思。如果有更多我听不懂的,我就让对方把问题写在我的记事本上。


有时候,我看了一眼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也有很多时候因为问题包含好几个我还没学过的词,那个时候我就会请对方用印尼语给我解释那些词语的意思。


如果他解释完以后我还是不明白,到那个时候我才肯让对方用英语给我解释。


我知道这个过程可能显得有点过分,不过我绝对相信在我们练习外语口语时,我们必须尽量让自己只用那门语言。这样做会逼迫自己大脑习惯目的语言。


这个方法的另一个优点是:做完语言交换以后所有那些我听不懂的问题都在我记事本里,因此我以后能很方便地找到和学习我不懂的关键词语。


如何训练对方:

当语言交换伙伴在第一次练习我的外语时跟我讲英语,我就会告诉他我希望他只用我所学的外语,别用英语。


很多人过了几分钟以后就忘了,并再次讲英语,一旦他们那样做,我都会假装听不懂,并告诉他在我练习外语的那个时段,我不懂英文。大部分人会觉得这很有趣,并且之后就不会再使用我的母语。


当你还是属于初学级别的学生时,你可以让对方用我的那个【说两遍写一遍】的方法。


4、提供大多数话题和问题

在一个有趣的对话中,双方都会提供话题和看法,以及互相提问。

在语言交换或一对一的辅导课,问问题比较多的应该是那个母语者。


我遇到的一些不太好的语言交换伙伴,通常他们只是冷淡地听我费劲地讲话2-3分钟,然后在我说完后茫然地盯着我,等我想起来下个话题。


这对外语学生来说不公平。

因为说外语已经花费我们的很多精力,通常没有其他精力再去想可聊的话题。


学生应该让对方理解,想起话题和问题是他们的责任。

如果双方都想不起来可以说的内容的话,那也是母语人应该要解决的问题。


在他思考的时候,学生至少可以放松一小会儿,让大脑休息以便准备回答下一个问题。


话虽如此,如果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想到一个他想问对方的问题的话,那也完全没问题。


如何训练对方:

一开始学生不要给老师或语言交换伙伴提太多要求。

他可能会认为你过于挑剔或跋扈。

在他已经满足前三个条件以后,也许在你第二或第三次跟他说话时可以谈到这第四点。


如果是语言交换伙伴,你可以答应你跟他练习汉语时,你将肩负想话题的责任,不过在讲他的外语时,那个责任就是他的。


如果对方是老师的话,你可以客气地跟他解释说外语是很费力的事情,你无法在说外语的时候还要思考下个要谈论的话题。

如果老师教课时很难临场想出话题的话,他应该提前准备一些。


5、让学生多说话

毫无疑问,语言交换和聊天对话里,说话最多的很明显应该是练外语的那个人。


有一些老师和语言交换伙伴自己太喜欢说话。对他们而言,自己讲话比听一个不太流利的学生说话要有趣得多。


同时对学生来说,听对方说话会比自己说轻松得多,因此很多语言交换练习和一对一课程都没有保持住正确的听说平衡。


如何训练对方:

面对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去向对方表达。

我们当然不能直接说:“你话说的太多!闭会儿嘴!让我说一会儿!”


之前当我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告诉对方我们的沟通有小问题。


我也会归咎于自己,说是因为自己的外语(当时是法语)不够好,我好像说话不够多。我也请他多逼我讲法语。


那样说的话,对方就一点都不会感到被冒犯,并且也会多给我机会说话。从那以后,当我们练法语时,如果她再次说话比我多时,我就会道歉说:“我今天好像向你问了太多问题,自己说的不够多。”然后抓住话题并尽可能地多说话。


6、表现出关注学生说的话的样子

听学生说你的母语,有时候确实不太有趣,甚至无聊。

尽管如此,如果老师表现出很无聊的样子,学生会察觉到对方不太享受对话,那就会让学生更焦虑,从而影响到他的发挥。


如何训练对方:

这也算是有点敏感的问题。


唯一的办法可能是向对方抱歉说自己说话不太流利,也可能听上去有点无聊。


同时你也要解释,即使对方可能会感到无聊,你还是希望他不要表现出来,并解释如果对方能够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以及眼神交流,并偶尔微笑和点头的话,你会感觉更舒服,会有更多自信,而且以后的说话表现会比较好。


跟语言交换伙伴练习你的母语时,你自己也应该总是用这样积极倾听的策略。伙伴能够感受到你的善意和举动,然后当轮到你练他的母语时,他也很可能会尽量模仿。


要是你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的话,你可能也会喜欢这几篇:

(bilibili不能外链,可以到公众号上去)

  • 7个判断你外语老师好坏的标准

  • 我是这样做语言交换

  • 如何找到语言交换伙伴

以及这些视频:

  • 高效语言交换的九点建议

  • 在语言交换不要做的九件事





学好口语,你应该学会训练你的外语老师和语言交换伙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