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共运史连载(2)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而斗争

2023-08-05 13:05 作者:云舟文化  | 我要投稿

节选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讲义(初稿)》上册,华中师范学院政治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研室编,1974年5月。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讲义(初稿)》上册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在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中的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而斗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之外,还在于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对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进行了根本的改造,从而实现了由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结果。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利尔城。他的父亲是个律师。1835年10月,马克思中学毕业后进波恩大学法律系,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除学习法律课程外,还研究历史、哲学、文学和艺术史。在柏林期间,他结识了黑格尔左派分子布·鲍威尔、弗·科本等人,并加入过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即黑格尔左派。这派人想从黑格尔哲学中作出无神论和革命的结论,他们主张实行资产阶级的改革,批判和封建制度相联系的基督教。1841年4月,马克思写了《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的博士论文,该文虽然仍未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影响,但已显露出反对黑格尔哲学观点的倾向,表明马克思是一个无神论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原希望到波恩大学任教,由于当时政府迫害进步学者,他放弃了这个想法,便转到新闻界工作。

1842年10月,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莱茵报》是科论自由资产阶级创办的一个反对派报纸。在他的主持下,这个报纸愈来愈具有明确的革命民主主义的倾向。马克思在任《莱茵报》主编期间,深入社会,直接接触工农的生活和斗争。为了反对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他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等。在后一篇论文中,他指出普鲁士的国家法律是暴力的化身,是为封建地主掠夺贫民服务的。他写道:“一切国家机关都应成为林木占有者的耳、目、手、足,为林木占有者的利益探听、窥视、估价、守护、逮捕和奔波”。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60页。1843年1月,普鲁士政府通过决议,自4月1日起查封《莱茵报》。2月,该报股东召开特别会议,企图放弃报纸的明确的反政府立场以换取政府取消查封,马克思表示坚决反对,并于3月17日声明退出《莱茵报》编辑部,不久报纸也被封闭。在斗争实践中,马克思进一步认识到黑格尔把国家说成是理性和自由的体现者这一理论的荒谬,开始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

1948年5月31日由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创刊


1843年10月底,马克思迁居巴黎。当时巴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斗争都异常激烈。马克思和工人广泛接触,深入了解他们的斗争和生活,常常和他们谈到深夜,工人们向马克思诉说了自己所受到的剥削,自己的斗争和希望。马克思在这时还同德国流亡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和法国工人秘密组织的领袖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经常出席他们的会议。在此期间,马克思继续研究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各国的历史,特别是法国阶级斗争的历史和法国的社会主义思潮,并开始清算黑格尔哲学对自己的影响。

1844年2月,马克思和黑格尔左派分子卢格(1802—1880)创办了一个激进派杂志《德法年鉴》。马克思在刊物上发表了两篇论文:《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这两篇文章中,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要原理。在后一篇文章中,马克思提出了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相互联系的原则,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力量。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15页。又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15页。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彻底转变,标志着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形成。列宁说:“马克思在这个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中已作为一个革命家出现,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他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列宁:《卡尔·马克思》。《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第3页。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他的父亲是个工厂主。1837年9月,由于父亲的强迫,恩格斯未读完中学就到巴门开设的营业所当办事员。1838年7月—1841年3月,恩格斯又到不来梅一家贸易公司实习经商。

巴门是德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恩格斯在巴门和不来梅十分注意考察劳动群众的生活状况,并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哲学和文学。1839年3月,恩格斯在《德意志电讯》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政治论文《乌培河谷来信》,无情地揭露了厂主们残酷压榨工人的事实,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表达了深厚的同情。他写道:“下层阶级,特别是乌培河谷的工厂工人,普遍处于可怕的贫困境地;梅毒和肺部疾病蔓延到难以置信的地步;光是爱北斐特一个地方,2500个学龄儿童就有1200人不能上学,······但是大腹便便的厂主们的良心是轻松愉快的,······他们千方百计降低工人的工资”。恩格斯:《乌培河谷来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98—499页。

在这种思想基础上,恩格斯逐渐发展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

1841年9月,恩格斯到柏林炮兵队服兵役。在服役期间,他除了仔细研究军事外,还以旁听生资格到柏林大学听课,特别注意听哲学课,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小组的活动。他参加了当时的一场哲学论战,写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等文章,尖锐地批判了反动哲学家谢林的观点,并直接把锋芒指向了普鲁士的君主政体。与此同时,他研究了费尔巴哈的新著《基督教的本质》,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开始转向唯物主义。

1842年10月,恩格斯服兵役期满。11月下半月他前往英国的曼彻斯特,在他的父亲与人合办的一个纺纱工厂工作。当时英国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工人运动最发达的国家,曼彻斯特不但是英国纺织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宪章运动的坚强堡垒。恩格斯经常深入到工人的住宅区,了解工人的贫穷困苦的状况,和他们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情形,并同工人一起战斗,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正象他自己在《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的信中所写的:“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我是这样做了。我抛弃了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了资产阶级的葡萄牙红葡萄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的工人交往;对此我感到高兴和骄傲。”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73页。为了了解工人阶级的状况,恩格斯还阅读了大量有关著作和官方文件。在此同时,恩格斯同宪章运动的左派领袖建立了联系,并亲自参加宪章派的革命活动。在实际斗争中,恩格斯写了许多文章,其中包括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论文:《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在这些著作中,他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产生阶级和阶级对立的基础,分析了英国工人的状况和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指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经济和政治矛盾的根源;无产阶级“要用消灭私有制、消灭竞争和利益对立的办法来结束这种人类堕落的现象。”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21页。这表明,恩格斯最终地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列宁说:“恩格斯到英国后才成为社会主义者。”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第39页。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回德国,特意绕道巴黎与马克思会见,他们畅谈了十天。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见,为他们共同的革命活动和理论活动奠定了基础。从此,这两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并肩战斗,结成了毕生的崇高的革命友谊,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思潮的批判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在积极从事工人运动的同时,还进行了巨大的理论研究,批判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潮,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

1844年底,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简称《神圣家族》。这是针对当时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一伙的,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走向反动,成了资产阶级自由派思潮的代表。他们大肆宣扬唯心史观,把人民群众污蔑为消极的、精神空虚的、萎靡不振的群氓,而自封为“支配并创造了历史”的“批判家”;他们主张用所谓“纯批判”的方法来改造资本主义,极力反对革命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以战斗的唯物主义姿态,对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进行了致命的批判,并进而清算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既不是“绝对精神”的体现,也不是少数“天才”人物的创造,“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4页。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还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由于自己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处的地位,它“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英法两国的无产阶级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任务,并且不断地努力使这种意识达到完全明显的地步······。”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5页。列宁认为,这部著作“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第39—40页。

1845年2月,马克思由于受到法国和普鲁士政府的迫害,不得不离开巴黎迁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这年春天,马克思写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提纲》在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恩格斯于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出来。马克思在《提纲》中揭露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不了解革命实践的意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强调指出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他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19、18页。“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19、18页。马克思还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抽象的人的观点,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19、18页。恩格斯称《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第4页。

著作中描述了英国工人阶级难以忍受的劳动和生活状况,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义正词严的控诉;并根据英国宪章运动的经验,提出了工人运动必须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原理。列宁说:“这部著作是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极严厉的控诉。它给人的印象是很深的。.·····不论在1845年以前或以后,都没有出现过一本书把工人阶级的穷苦状况描述得这么鲜明、逼真。”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第39页。

1845年4月,恩格斯来到布鲁塞尔,和马克思一起战斗。从这年9月起直到第二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第二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共两卷)。第1卷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进一步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第2卷的内容是批判当时十分流行的“真正社会主义”的各式各样的代表。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详细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根本的唯物主义原理,第一次阐述了各个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概况,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的客观规律,并从这个规律出发,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趋势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不可避免。他们深刻指出:“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7页。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为了消灭资本主义,解放无产阶级自己和全体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就“必须首先夺取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8、76页。这里已经包含着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萌芽。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最终目的是“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8、76页。《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不但全面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而且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著作。这部著作的完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的阶段。

1847年上半年,马克思写了《哲学的贫困》一书。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不仅对蒲鲁东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揭发批判,而且进一步阐发了他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证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可避免,并揭示出作为新社会创造者的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他说:“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只有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而在这以前,在每一次社会全盘改造的前夜,社会科学的结论总是:“不是战斗,就是死亡;不是血战,就是毁灭。问题的提法必然如此。”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97、198页。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各经济范畴,拟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货币、工资、利润、地租等学说的一些初步原理。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否认劳动力是商品并具有价值的谬论时指出:“劳动(指“劳动力'而言,当时马克思尚未使用“劳动力'这一概念—引者)本身就是商品,它是作为商品由生产劳动这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的。”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94页。对于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具有价值这一思想,是马克思研究剩余价值学说所提出的初步原理。

1847年12月下半月,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作了重要讲演,后以《雇佣劳动与资本》为题发表。这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俗而深刻地叙述了“构成现代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物质基础的经济关系”。马克思:《雇用劳动与资本》。单行本,第13页。并通过雇佣劳动与资本、工资和利润的关系等问题的分析,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明确地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日益尖锐的矛盾,从而给阶级调和论者和资产阶级经济学以致命的打击。马克思在阐明剩余价值学说时指出:“工人拿自己的劳动换到生活资料,而资本家拿归他所有的生活资料换到劳动,即工人的生产活动,亦即创造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补偿工人所消费的东西,并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单行本,第28页。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给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把钥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从以上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同各种错误理论斗争的同时,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这就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已经创立。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毛主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264页。又说:“马克思不但参加了革命的实际运动,而且进行了革命的理论创造。······他研究了自然,研究了历史,研究了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774—775页。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总结,是鼓吹孔孟“生而知之”的“天才论”的有力批判。有一些人胡说什么马克思“没有亲身领导过无产阶级革命”,只是凭什么“生而知之”的“天才”创造了马克思主义。这完全否定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革命实践,是对革命导师的恶毒攻击和污蔑,是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历史的根本颠倒。其罪恶阴谋就是妄图用谣言和诡辩为其反党理论纲领—“天才论”制造根据,以便实现“克己复礼”,搞反革命复辟,开历史倒车。

 

提议及文件:星梅

整理:罗攸雁


国共运史连载(2)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而斗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