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协约国在一战后埋下的战争隐患(截止至1925年)

2018-07-23 18:20 作者:A41百夫长  | 我要投稿

  1918年11月,同盟国纷纷投降,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
  战争结束了,各个国家当然都对此抱有不同的心态,对于同盟国来说,当然这简直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而在胜利者的阵营中,也有着欢天喜地和喜忧参半两种心态,不幸的是英法两个老牌强国,尤其是法国,是后一种心态拥有者的典型代表。法国人在一战中能够挡住德军,很大程度上有着运气的因素,马恩河畔那场挡住德军的奇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克鲁克(德第一集团军司令)和标洛(德第二集团军司令)的内讧,虽然真实战争基本上不可能出现tk的情况(那可是要上军事法庭的),但是他们的不配合也导致了德军战线出现缺口,而负责防守巴黎的老将加里埃尼抓住机会,对德军缺口发起进攻,才使得战线得到暂时稳定,不然说不定巴黎就如同1870年普法战争那样落入敌手了。正是这个原因,法国人即使取得了胜利,也依然对德国抱着一种畏惧的心理,德皇威廉二世在一战前发表的关于战争的演说,在英美人眼里也许只不过是滑稽的闹剧,而对于法国人来说,却仿佛是丧钟的敲响,地狱大门的打开。
  一战结束时,法国人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擦掉脸上的血迹,发现自己的经济和各方面实力都受到重创,俄国欠了法国1000多亿法郎,结果一场革命,俄国变成了苏联,而对于沙皇欠下的债,列宁同志很大方地把手一挥,咱不还了!法国国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在收回了1870年被德国抢走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之后,时任法国总理的“法国老虎”克列蒙梭要求法国的战争损失全部由德国赔偿,然而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一个战败国能够支付得起相当于战胜国军费的赔款,然而**国家的领导人对这种经济事实却抱着雾里看花的态度,毕竟群众们都要求惩罚战败国,多宰战败国等于多得选票。而德国人之所以能还得起赔款,正是因为英美给予的多得多的贷款,这样做固然是慷慨而又善良的,但是英美首脑为了取得选民支持,却不客气地叫嚣着要德国还清赔款,这种行为虽然实际上让德国获得了好处,但是这种态度是绝对无法得到德国人的好感的,所以,德国人民才能毫无顾忌地支持元首发动的战争。
  第二,协约国彻底拆散了奥匈帝国。虽然把各个本应取得自由的民族纳入一个帝国的统治之下是十分不厚道的事,但是事实却是,在那个时代,被拆散的奥匈帝国分出的各个民族中,没有一个有力量抵抗复兴的德国或是苏联的压力。东南欧分裂成数个小国也就意味着德国的扩大,德国虽然因战败而满目疮痍,但是至少保证着领土完整,在中欧和东南欧各国中有着压倒一切的优势。
  协约国的第三个错误就是把德意志第二帝国变成了魏玛共和国。我个人认为,将战后的德国建立成一个以君主立宪制国家,另立摄政院执政,并且由德皇后代担任立宪君主才是更明智的选择。所谓自由**的魏玛共和国,被德国人民视为敌人强加的惩罚。因此,这样的政府无法取得德国人的忠心,也无法激起他们的热情。其中有一段时间,德国人民曾把希望寄托在年迈的一战英雄兴登堡元帅身上,但是随着兴登堡的衰老,国家生活的真空出现了,而此时,一个残暴的狂人高歌猛进,带着自己极端的思想进入了这个真空,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如果德国变成了君主立宪制国家,希特勒也许就只能一事无成地度过一生了,又或许他能够挤进德国的政治高层,但是不论如何,他都绝对无法做到冒着巨大风险发动世界大战。(当然,如果新皇帝也是个爱冒险的战争狂人,那就另当别论了。)
  第四,协约国并没有对德国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削弱。虽然德国的海外殖民地损失殆尽,但是本土除了1870年抢走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被要回去了加莱因非军事区的设立以及但泽走廊分割开了东德意志,几乎没有什么损失。德国依然是欧洲最大的单民族国家,人口超出法国三分之一,而军事力量的基础就是人口,协约国可以限制德国的军队规模,(后来证明怯懦的协约国连德国的军队规模都无法限制住。)但是限制不了德国的人口发展。而且就算法国想打德国本土的主意,比如说法国总理克列蒙梭就主张肢解德国,结果也被英美阻止,英美当然不希望法国势力过强。
  概言之,首先协约国对德国的惩罚过轻,看似德国人民生活得十分艰难,德国经济发展也一度停滞不前,但是一旦刚刚战败的这段时间过去20年甚至是15年,德国若是出现了一个优秀的领袖,便立刻会卷土重来,重返大国地位,更何况协约国还拆掉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匈帝国,使得中欧和东南欧没有一个可以和德国相对抗的势力,这种情况对和平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协约国为小希上位扫清了道路,可以说如果协约国更谨慎地决定战后德国的政治体制的话,希特勒就很难有所作为了。最后便是不符合实际要求的赔款,实际上如果协约国真的想把德国往死里整,(实际上到后来英国人甚至都开始同情德国人了)大可以将军队开进德国,掠夺他们所需的东西,而不是索取这样一笔不仅自己国家无法获利,(当然,获得群众支持的**国家领袖们是受利的)还使得德国对协约国的仇恨更进一步的赔款。关于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这场战争一个较为恰当的形容词,那就是“多余的战争”。因为这一次战争是极其容易避免的,然而机会却从怯懦的西方国家手中一个又一个地滑过了。
  (可能写的不全,或者某些地方有错误,欢迎指正)
  
  

协约国在一战后埋下的战争隐患(截止至1925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