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些拥有“口盖”结构的柄眼类蜗牛

2022-09-10 14:04 作者:刘方宇的生父  | 我要投稿

陆生柄眼类除了常见的可以产生暂时性膜厣的类群,也有一些真正拥有类似前鳃亚纲螺类口盖的结构,可起到御敌以及保水的作用。

Clausiliidae烟管螺科

烟管螺科是陆生贝类中耳熟能详也是多样性极高的类群,它们多为左旋,壳为细长形,壳口有一类似活门的钙质结构被称为腔襞(clausilium),其通过一弹性柄连接于小柱,当蜗牛软体出壳时腔襞被推开,而缩回时通过肌肉收缩牵引闭合,腔襞与内折的壳壁共同构成闭合装置。该结构的弊端在于,对于卵胎生的一些种类,繁殖时后代难以从壳中钻出。

烟管螺中两种类型的活门结构
Clausilia dubia的腔襞

Achatinidae玛瑙螺科

Thyrophorella thomensis是圣多美岛的森林中特有的一种小型蜗牛,壳径仅5-9mm左右,其壳在生长过程中壳唇外延生成一圈柔性的角质边界,随后在其上产生一口盖状结构,可在蜗牛肉体出入时充当铰链门的功能。在其生长过程中旧的口盖会不断溶解,延伸并重生,最终阶段连接的角质边界会钙化从而无法再关闭。但该结构与蜗牛肉体并不相连,因此不能紧密关闭。该物种数量稀少,极少被发现并留下活体影像,属于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活体照,图来自inaturalist

Charopidae茶色蜗牛科

位于新喀里多尼亚的Pararhytida和Rhytidopsis两属分别有6个和1个种(Rhytidopsis chelonites),其独有的奇趣特征是尾巴后部具有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椭圆形团块,当蜗牛缩回时其功能与前鳃亚纲的口盖异曲同工,这一结构被称为“伪盖”(pseudo-operculum,又称CP),推测是在当地大型食肉蜗牛(芮提螺科的Ouagapia和Ptychorhytida属)的捕食压力下进化出来的。

Rhytidopsis chelonites壳径仅6-8mm,而Pararhytida属的壳径在14-37mm。伪盖由一层表皮下不规则交织的纤维厚垫组成。这些纤维由胶原蛋白组成,含有大量肌肉纤维,且极难被撕裂。虽然伪盖暴露的上皮层会有水分流失的风险,但由于其下的纤维层整体渗透性会降低,且水不是在整个尾部表面自由地流动,而是必须围绕伪盖的边缘,因此该结构也有一定的保水作用。但由于干燥的森林里通常没有物种分布,故推测该结构主要用于抵御捕食。


Pararhytida dictyodes
2:Rhytidopsis chelonites伪盖示意图   3:Pararhytida dictyodes的伪盖 4:Rhytidopsis chelonites尾部横截面,上部分为伪盖

Urocoptidae尾刺螺科

在尾刺螺科的一些物种中,小柱明显增厚且在壳的偏下轮具有轴向薄片,不仅有保护作用,也能提供通道来帮助对齐和支撑小柱肌。另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现了一个最初发现于牙买加的物种Mychostoma alabastrina的闭合结构(简称UCD)该结构被描述为一种白色的舌状突起,与螺轴相连,位于距底部的第五轮。后续又经过了调查,发现该结构是此种所独有,在其近缘种中并未发现类似结构。另外该结构表面覆盖有一层松散的石灰晶体层,遇潮表面积扩张覆盖其所在的整个螺层,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Mychostoma alabastrina与闭合结构(深色区域)
显微镜下的UCD(连接于小柱)
遮挡住螺层间隙的UCD


一些拥有“口盖”结构的柄眼类蜗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