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概论》10.2 级差地租的第一形态(5)
形成级差地租Ⅰ的条件,除了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以外,还有土地位置的差别。不说自明,不同地块同市场、车站和码头的距离是不同的,有的距离近一些,有的则比较远一些。这里的距离不能只理解为由自然里程所决定的绝对距离,还包括由交通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相对距离。有的农产品产地因为能够利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因而即使它和消费地点的自然距离比较远,但相对来说却是比较近的;有的地方则因为地处偏僻,只能利用落后的交通工具,因而相对来说,中间的距离却是比较远的。所以,土地的这种位置上的差别,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新的城市和工业中心的建立,以及铁路、公路的修筑和航线和开辟,原来不利的位置可以变得十分有利,原来有利的位置也可以变得相对不利。但无论位置的差别发生怎样的变化,差别本身总是不能消灭的。这样,凡是位置有利的土地,产品运到市场的费用就要少一些;反过来,运费则要多一些。但不管它们各自的运费有多少,同样的农产品在同一市场上只能按照同一的价格出卖。而且,市场价格又只能由位置较差的土地所提供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加上运输费用来决定,否则,这部分农产品就不会进入市场。由于这种原因,所以位置有利的农场就可以获得和它所节省的运输费用相等的超额利润,即级差地租Ⅰ。
假设有A、B、C三块土地,肥沃程度都相同,只是位置不同,A地距离市场50公里,B地10公里,C地5公里。每担粮食每公里的运费假定是1元。这样,就会形成如表五所示的级差地租Ⅰ:
表五

一块土地,可以是肥沃程度较高但位置不利,也可以是位置有利但肥沃程度较低。这就决定了,土地加入耕作的顺序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一块贫瘠的土地因为位置较好,可以比一块肥沃但位置不好的土地更先被人开垦,更先加入耕作范围。人们并不一定是先耕种肥力高和位置好的土地,再按顺序耕种肥力差和位置坏的土地。资产阶级学者宣扬人们耕种土地总是从优等地开始,然后才依次向劣等地扩展,并且把这一点当作是级差地租产生和地租量增长的原因,这是完全错误的。应该指出,不管土地的耕作顺序如何,只要土地的肥沃程度和位置存在着差别,就有形成级差地租Ⅰ的自然基础。如我们已经说明的,基础地租Ⅰ既可以在耕作向劣等地扩展时产生,也可以在耕作向更优良的土地扩展时产生。马克思在分析了形成级差地租Ⅰ的各种场合之后说道:“像我们已经看到的一样,级差地租在农业向愈益优等的土地进行的时候也能发生。······条件不过是:各级土地要有不等的性质。”[1]
至于说到级差地租量的增长,那么,也正如我们已经分析过的,只要耕地面积扩大了,只要各级土地之间的差别扩大了,级差地租的数量就可能增长。事实上,随着粮食需要的增加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有肥力更差和位置更远的土地加入耕作,也有肥力更高的土地陆续加入耕作。所有这些,既然都能增大各级土地的差别,因而也就会使地租总额增加。
注:
[1]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773-7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