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舆论》:我假装没看懂,且不敢说大受震撼

11月初读了北大社的两本书,一本是冷知识集合《骆驼与轮子》,另一本是李普曼的《舆论》。严格来说,李普曼的《舆论》是第二次深读,之前琢磨《乌合之众》与《娱乐至死》时,看得是有点年头的《公共舆论》电子版。
正如译者在《舆论》前言中提及的,《公共舆论》当年在翻译上有不少问题,容易给读者造成不小的理解困难——比如标题的《公共舆论》,舆论本身就是“公共”的,颇有“约40公斤左右重”这样的表述语病。
其实读《舆论》等一众“社会学经典作品”,我的内心无比惶恐,因为在这个宏观经济有必然的大衰退、因财富蒸发引发的人心思动、权威言论的公信力屡屡下滑的【年代】,个人发表任何与【舆论】有关的见解都很“危险”。
无论如何,关于这本《舆论》,我还是挑一些内容聊一聊。

我们首先需要确认并重视的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都是“片面的”,造成【片面】的原因,有主观上认识工具(或者是认识方式),客观上有外部“声音”的影响。而传播的每个大小环节,都会有噪音的加入,这就意味着,除非我们就是(第一)当事人,否则,我们接受到的【信息】都带有各种程度的偏见、喜好。
李普曼强调,这种“失真”,如果牵扯到政治领域,就会引发“代议制”的问题,民众传达的诉求可能是真实诉求,也可以是受到某些“暗示”、“诱导”催生出的“非真实诉求”,人口越多、行政层级越复杂,由此引发的问题就越多。
【舆论】是可以被操纵的,掌握“话语权”的可以是政府、财团,也可以是民众(可以是个人,更多是团体)。
为了方便阐述,我们还是围绕【新闻】这一形式(主题)来展开。
这里涉及两个维度,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是公众领域。
大众需要意识到的是,新闻与真相不是一回事。用今天的话说,(大多数)新闻强调的“眼球经济”,是流量,不管是标题还是用词,新闻描述的都是(容易)引起读者兴趣的部分(真相切片),让读者认为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有时这就是一种误导,甚至是假新闻。
读者浏览新闻的同时,情绪也被点燃,对新闻而非真相的观点已经形成,“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再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于是,我们很多时候会发现,“大众”并不在乎【真相】是什么,只在乎【情绪】被表达了多少。
与之相似的,是“个人传记”,它与“成长历程”也不是一回事,无数“名人传记”只是把众人期待了解的内容着重描述了一番而已。
自上而下,则是权力(政治)领域。
这就牵扯到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的审查和保密制度。
与前述相反,审查和保密的存在是为了避免公众产生某些情绪,但如果真相在某个时刻被揭露,民众对应情绪产生的作用(力)往往更大。于是,我们不难理解越是非常时期,各个时代的权力层往往越是狠抓“宣传口”。
权力层(允许)众人拥有【一种想法】和【多个想法】,都存有风险,前者容易产生【极端】,后者容易产生【分化】。
这里又不免想到一个拆字游戏,想法的英文是【idea】,而“价值判断”(想法产生)的四步骤分别是描述(description)+分析(analysis)+诠释(interpretation)+评价(evaluation),四个单词的首字母分别是【D】【A】【I】【E】,换个顺序正是【IDEA】(想法)。
在这里,诠释(interpretation)是重中之重,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民间智囊”、“私域智库”们有各种“文件解读”,本质上都是【诠释】——类似的事儿就是古代的祭司(有时也是神棍),对烧裂的龟壳进行“诠释”。

与《娱乐至死》相似,李普曼在《舆论》中着重于对【舆论】(或【新闻】)以及附属概念进行了多层次的“解构”,但对“舆论控制”引发的必然副作用没有给出“解决办法”。事实上,很多社会问题因为不能量化,本身是【无解】的。
我们当然可以轻飘飘地说一句“付诸理性”,的确,群体理性的提升有助于让舆论发挥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但人总还是感性的动物——当你体会过暴怒时肾上腺素激贯全身,就知道太难了。
理性总是相对的,拥有理性不如拥有权力。
再者,理性与【个体】心智程度的息息相关,个体心智程度的提高需要经济水平(经济大环境)、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等因素共同作用,李普曼完成《舆论》的时代背景是一战后,百废待兴的局面下,李普曼的文字里自然有一种难以掩饰的悲观——虽然本书最后,作者对未来表示乐观。要知道,换了谁,都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收尾。这是既定套路。
在我的“愚蠢时期”——当然,现在可能只比以往聪明了一点点,听闻“开启民智”这样的词难免情绪激动。但全球“碎片化时代”的开启,让大众缓缓陷于人性弱点,经济萧条会加速人性的怠惰,刺激民众情绪化,所谓的“民智开启”缺少了必要的环境基础,会让各个领域下的小众与大众进一步“割裂”,“舆论”引发的“矛盾感”会更让人(所有人)觉得无所适从。
那么,读者在这里就要考虑自己的【站位】,究竟是“制造舆论”还是“解读舆论”——因为角度决定态度。而如果只是以【个体】(个人)【苟安于世】的态度,我们该如何(尽可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应对各种来路的【信息】,去伪存真,沙里捞金,就是一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法】了。
注:若上文中有不少表述明显缺少“逻辑”,是部分段落因故于正式发表前剔除。

《舆论》阅读指北
虽然《舆论》是一本十分通俗易懂(且值得琢磨)的书,但如果读者对书本内容的【理解】仅限于表面,显然低估了本书的价值——好书的精华是可以超越时代而常读常新的。
要记得,《舆论》出版于1922年,距离今天恰好一个世纪,比照《舆论》中的各种“原理”,我们能在身边看到无数《舆论》中例子的“影子”,在全世界的人性没有发生系统性调整前,这些“影子”会一直存在,而众人对“影子”的反映也会惊人地一致——这就意味着“群体的反应可预测”,与《乌合之众》中提及的“群体无意识”的思想一致。
对于愿意思考的读者,《舆论》像是一本辞典,每当我们需要对各种【新闻】、【消息】产生回应时,可以找到相近的案例,然后整理出“最利己”的应对方案——核心原因是,覆盖面越大的消息,越有可能隐藏危机,普通人(public)在没有把握从中受益的前提下,要做的就是“止损”。
换言之,从古至今,社会可没有那么多从天而降的好事,应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我们一定要学会甄别有价值的——前文也提了,每天收获的80%以上的【字节】都是噪音,并且,偶尔学会“反向思考”,这才是不泯于众生的要诀(之一)。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这些传送门邂逅更多精彩:
【1】尚书堂——关于书的品鉴报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闲扯儿——陪你聊聊番剧和手游的那些事儿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坏3圣痕故事——游戏里也有历史与文艺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坏3圣痕故事(视频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为你读诗(视频)——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种花式闲扯儿——总有一款能讨你欢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