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第2课:行动的智慧
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二课。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 shahar)向我们阐述为何要学习积极心理学,这是帮我们奠定信心和基础的一课。
抑郁的蛤蟆来到咨询师苍鹭的咨询室,苍鹭问他:
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来这儿吗?蛤蟆说:是他们让我们来的。他们指的是担心蛤蟆健康的朋友们。
苍鹭问:那谁是我的来访者?是你,还是他们?
引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读到这一段,我跟蛤蟆一样震惊。
谁才是决定行动的人?能够做出行为改变的人是谁?在学习这门课之前,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世界上有效的课程有很多,这会是其中之一吗?或许当我们真的相信它有用,真的能够帮助我们,自己才是体验并实践这个课程的主体时,积极心理学才会在我们身上发挥出作用。
1)21:1的比率,心理学需要帮助!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它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在其丰富灿烂的历史上,涌现出了灿若星河的学派和观点。
漫长的研究史中,每1篇研究幸福、健康等积极观念的论文中,就对应了21篇研究神经衰弱、精神疾病、抑郁等消极方面的论文。而与此相对应的,却是抑郁症发病人数的不断增加、发病年龄的日趋年轻化。
抑郁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现象,自杀率也在节节攀升。这是说,我们的研究失效了吗?为什么这么多心理学家孜孜不倦地研究改善疾病的方法,最后却是这样的结果?
当然不是,他们的研究帮助无数患者恢复了健康。不过,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研究一下那些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健康状态的人呢?甚至去研究那些在非常不利(at-risks)的环境下,却依然成功的人?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他们能够逆势而为?
心理学需要平衡一下研究的方向,既要研究消极的一面,也要集中研究有用的东西。因为1)集中研究有用的东西可以创造现实;2)研究积极面并不是对消极面的否定,而是对它的补充,3)研究极积面可以让我们找到预防的方法,上医治未病,预防思想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顺着这条思路,我们可以找到另一个切入点,另一条道路。
2)为何有些人在逆境中也能如此成功?
坐拥一切和一贫如洗的人中,都有超越了自己的境遇而获得幸福和成功的人。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心理弹性,也有人称它为抗挫力、复原力(Mental Elasticity 或 resilience),它是一种从挫折中崛起的现象,它的特征是“积极适应的模式”,即便是面对非常不利或危险的因素。
百度百科对心理弹性的定义:主体对外界变化了的环境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状态,该状态是一种动态形式,有其伸缩空间,它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并在变化中达到对环境的动态调控和适应。
它至少有三层含义:
1、结果性定义:研究者们通常根据心理健康、机能、社会能力来定义心理弹性,认为心理弹性是经历压力、挫折、创伤后机能的维持,也就是指处于危境中青年的胜任行为和有效机能。
2、品质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和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如:心理弹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的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Connor认为“心理弹性是应对压力、挫折和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
3、过程性定义:指个体在压力事件中适应良好的过程。即一种动态过程。
3)你问对问题了吗?
人们很容易问出错误的问题。问题(即,我们关注的角度)创造了现实。问题制造可能性(Question creates reality, question makes possibilities),“关注”,带来了结果。
生活中人们急切地想要改掉缺点、改善状况,这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对当前的状态是不满意的,我们看不到本已经存在那些良好的方面,那些动人之处。
我们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了那些不起作用的地方,那些不好的地方,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殊不知,一个问题会引起一场探索,正确的问题才能引导我们向正确的方向探索。我们提的问题就是一个突破口。
在做那个寻找“几何图形”的游戏中,学生的关注点都在计数上,却对图片上的时钟、公交车上的孩子视而不见,能够集中精力处理一件事情当然是好事,但也会让我们不知不觉忽略一部分的事实。
人类的天性就是“负面偏差”:比起不变和平静的生活,比起生命中那些兴奋的时刻,我们更加关注坏事,坏事留给我们的印象更深、对我们的影响更大。
试想,一个每天都在关注自己和他人缺点的人,看不到也不欣赏自己和别人的长处、热情、美德的人,他能有很高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很多的快乐吗?恐怕很难。
欣赏(Appreciate)好的事物非常重要,欣赏会带来欣赏对象的进一步增值(Appreciate),反之,如果不再欣赏,那么美好的事物就会贬值(depreciate)。
生活中如此,婚姻中也如是。
4)行动才能带来自信
Marva Collins女士,美国伟大的教育家,曾两次拒绝时任总统邀请她担任教育部长的请求,因为她觉得,讲台才是她最应该待的地方。
她是Tal的榜样,正是她,让Tal毕业之后,选择成为了一名教师。她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们,严格要求他们,最终将他们从被社会抛弃的边缘拉了回来,培养了千千万万成功的企业家、教师、工人。
Marva的教育方式不仅仅只是欣赏,她还教会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从一个被动的受害者转变为一个积极的行动者。若视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难免会自怨自艾、沮丧、愤怒。总想象自己是受害者是没用的。经历过自我觉知,更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行动让我们更自信,去冒险会让我们更加欣赏自己的勇气。
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被压抑的潜能发挥出来!
《哈佛幸福课》听起来很像鸡汤,却是充满了智慧和行动的法则,深入学习,我们才能从理论和应用技巧,再到真正的行动。正如Tal第一节课所说,真正重要的不是掌握的知识,而是我们如何将这些接近常识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
学期结束后,Tal并不希望别人告诉他:感谢你教会了我这些知识,他希望我们说:thank you for reminding me what I already know (感谢你提醒我这些我已经知道的东西),同时希望我们想一想:我们真正做出了哪些改变,行为、认知上有了哪些改变。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懂得了幸福课的精髓。
这两节课基本上是做好了心理建设,后面让我们一起正式进入这趟改变认知和行动的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