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了解传奇宰相张说,这首诗绝不容错过
盛唐诗坛
宰相诗人张说(四)
01
国人向来喜欢为历史事件添上许多演义手笔。
在先天元年(713)那场李隆基和姑母太平公主的争斗中,历史学家将张说演义成了号角和鼓手。据说他还在洛阳的时候,派人给李隆基送了一把匕首,暗示要果断出击。李隆基“闻弦音而知雅意”,先发制人,在太平公主动手之前将她和一干党羽捕的捕,杀的杀,才真正掌控实权。
史家们的春秋笔法看个热闹就好。
事实上李隆基在导演“先天政变”的时候,也是慎之又慎的。
在他动手前,太平公主已经筹备了武装政变的A计划,并且还定下了毒杀的B 计划。他们潜伏在太平一党中的“卧底”——左散骑常侍魏知古,将太平一党欲于七月四日起事这个重要情报透露给了李隆基。李隆基当即召集王琚、张说、崔日用商讨对策,而后才有了先发制人之举。
不过在这场政变中张说一直隐在幕后,冲在阵前的是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及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果毅将军李守德,以及李隆基的舅佬王守一和第一亲信高力士。
七月三日,李隆基和政变小组兵分数路,分头行动。王毛仲取闲厩马及家兵三百人,自武德殿入虔化门,趁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及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不备先斩之,断了太平党的后翼。李隆基则亲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擒获太平公主的亲信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则在乱中自裁而死。
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逃入佛寺避祸。太上皇李旦出面请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太平公主的儿孙除了薛崇简一脉全部赐死,薛崇简因为素与李隆基亲厚免除一死,并被赐姓李,之后一直外任,至死都没回过长安。
这一年,李隆基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大唐伟业的决心。
02
李隆基登上大位后,对于这些功臣当然要论功封赏。张说很快便起复为中书令,李隆基甚至将表弟薛崇简的封号“燕国公”给了他,可见对其亲厚。
不过张说在这个位置上也没做太久。年富力强的唐明皇雄心万丈,一心想要开创大唐王朝新的辉煌,祖爷爷李世民那一套任贤纳谏被他学了个够。当时的唐王廷吏治混乱、腐败严重,为了拨乱反正,李隆基看中了多谋善断的姚崇。
姚崇祖籍浙江湖州,父亲姚懿官至巂州都督,他年轻时候生性洒脱,喜欢习武。姚崇的入仕比较具有戏剧性,他是以李弘的挽郎身份起家的。
所谓挽郎,是指在皇帝、皇后以及一部分太子出殡时负责牵引灵柩,哀唱挽歌的人。这一习俗早在汉代便已有之,《续汉书•礼仪志》中就有相关记载,只不过那时候并没有“挽郎”这个称呼,只强调要公卿以下子弟方可出任。“挽郎”一词的真正诞生是在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经过不断完善,最终演变成了一条可供世家子弟出仕的捷径。
李弘是在公元675年猝死于洛阳行宫的,帝后两人都很喜爱这个长子,巨痛之下为其操办一场隆重的葬礼也无可厚非。棺车四周的挽郎仪仗是视觉中心,想必入选的人员在外形和年龄上都有一定的条件。姚崇时年25岁,估计长得比较周正,又因老爹的公卿身份非常幸运地得到了这个职位。
不用刷题也不用考试,姚崇靠刷脸就捧上了公务员这个“铁饭碗”。
当然,姚先生后面也有在职进修,还考中了下笔成章举,把“文凭”给补上了。
之后被授为濮州司仓参军,累迁至夏官郎中。同样是在696年契丹叛乱事件中,46岁的姚崇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干,自此入了武则天的眼,一路官至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他得罪张易之,出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只能说姚崇的官运真是没话说,在后来的神龙政变中,他恰巧回到京城掺和了一脚,得以立功。不过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一直在外任职。
直到710年被睿宗召回,担任兵部尚书、中书令等职。这一时期姚崇与宋璟搭档,显示出了出色的工作能力,估计也就是这段时期的工作能力给了李隆基极深的印象,这才有了后来的“十事要说”。
03
张说和姚崇素来不和,两个人一个贪财一个清廉,价值观南辕北辙,能说到一起才怪。
随着姚崇入相,两人的矛盾进一步凸显。最终张说因私交岐王而被姚崇告发,被贬为相州刺史,兼任河北道按察使。虽然已经被贬出了中央,但情况其实还不算太糟糕。因此在相州任上,张说的内心有几多的伤和落寞,心态却仍然是平和淡泊的。
《相州山池作》
尝怀谢公咏,山水陶嘉月。
及此年事衰,徒看众花发。
观鱼乐何在,听鸟情都歇。
星汉流不停,蓬莱去难越。
邺中秋麦秀,淇上春云没。
日见尘物空,如何静心阙。
他说星汉斗转、人事难复,及此花甲之衰,要重拾谢公之志,将自己投事山水,观鱼悠游,听鸟诉情。这一首诗中“邺中秋麦秀,淇上春云没”两句写得尤其秀朴,想来我们的张大人确实度过了一段目空尘物的宁静时光。
04
可是,他的一颗凡心终究是属于朝阙的。
相州,为古邺县所在地,北魏天兴四年(401年)始置,位于今河南北部安阳市与河北省临漳县一带。东汉末年,曹操定都于此,建立了气吞蜀吴的英雄霸业,写下了彪炳史册的乐府诗章。数百年后,英雄落幕,那一段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却依然让后人倾心以慕。这一年秋天张说来到邺都遗址,凭吊创业于兹的魏武帝曹操,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邺都引》。
《邺都引》
君不见,
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呈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
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与王勃《临高台》、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李峤《汾阴行》乃至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作品,是明显的一路体格风调。但张说的这一首写得简古遒劲,气势恢宏,而又婉转流畅,在风骨气韵上明显超越四杰。
后世评论家认为他的这一首《邺都引》有为盛唐边塞诗开风气之用,甚至有学者认为他的这首诗对唐诗歌行体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导向作用。
诗歌起句雄壮,记述了曹操扫平群雄,为子孙夺得帝位的赫赫功业。字里行间皆是令人激赏不已的叱咤风云和英雄气概。“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两句进一步将魏武帝集勇猛豪雄与风流儒雅于一身的英姿活现出来。唐人自马背上夺天下,素来崇尚文武张弛之道,像曹操这样既能领袖文坛,又能上马征战的文武全才,自然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后两句写的是当年邺都城邑的繁荣昌盛,一派郁郁葱葱的兴旺景象,进一步烘托魏武功业之盛。
以上六句为一层,将昔日魏武之雄、邺都之盛发挥到了极致。后六句则为第二层,描写今日邺都的凄凉景象。
人世的变换,雄伟城郭早已成为废墟,曹氏父子经常清夜同游的西园也早已荒废,只剩他们在诗中歌咏过的明月还依然如旧地高悬在天边。“邺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绿共灰麈。”又进一层,写人事全非:当年在此轻歌曼舞的美女和炙手可热的贵臣都同样化作累累荒冢中的灰土。曹操生前常在铜台行乐,临死前还留下遗令,要他的妃妾、伎人定期登台望着他西陵的坟墓歌舞,以娱乐他的亡灵。
登上昔日铜雀台,多少风流俱同尘灰,唯剩秋风萧瑟。
05
明代学者周珽评价此诗:似笑似悲,似置似吊耶!可谓精辟至极!张说作为“先天政变”的一等功臣,本当位极人臣。却不料在内部倾轧中落败于“啥事都没干”的姚崇,内心的失落和愤懑是可想而知的。
来到魏武旧地,想到贵臣娥眉同归灰尘,在感叹富贵不常、世事沧桑的同时,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怎不让他五味杂陈。
这一刻,他必定是凭吊有之,欣喜有之,悲哀有之,释然亦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