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勒兹:福柯(第二堂课)

2022-10-13 21:57 作者:论哲三号机一一0ffical  | 我要投稿

读书会全过程笔记:《福柯—褶子》选读(2)

 

本文做了适当删减,且是自己理解

不代表姜宇辉本人看法,仅供参考

不代表福柯本人看法,仅供参考

不代表德勒兹本人看法,仅供参考

莫要将复读的几个词与批判的几个词简单看作是二元对立的对子

视频课程仅作一个入读

不代表详细学究地深入学习

 

玩笑话都删了

 

 

 

一、前言

把第一章的前两篇都读完。继续读第一章的第一段。

然后再深入谱系学里去。

 

二、新一代档案保管员——“知识考古学”

 

考古学——陈述

 

考古学是针对陈述与陈述的空间的。

 

对知识领域进行考古学颠覆。

 

如果进入陈述的空间,知识就不再重要。

 

以考古学重新颠覆知识的空间。而不是以考古学运用到知识的空间里(这是做不到的)。

 

考古学的切入不是辩护式的。而是刨出了其知识体系所遮蔽了的东西。

 

1.陈述的多样性是无法在命题中安置。

2.陈述的稀疏 把命题的紧凑粘腻拉出空白的间隙

大多知识分子做的都是巩固知识的命题,为其添置更多。

然而,福柯的考古学在于将其空白,断裂之处揭露出来。

 

陈述比命题更为根本。陈述的空间更广阔更具多样性。

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稀疏,而非稀有。称为稀有显得更次一级,显得是次要的。

 

现实性

考古学的方法没有可能性,考古学是平面化的方法。将所有架构摊开。

而陈述意味着交织的汪洋。对差异的打开的呈现。把这些断裂空白之处,充分的暴露出来。

对于考古学没有隐秘的东西。

 

命题本身是垂直的,而它的每层都是语句填充的。一栋严格的巨型建筑。

福柯的考古学更像是在同一面的疯狂增长的毛毡。

 

命题的纵向类型学+语句横向的辩证法填充。

更多的移动可能被去势了。被巨型建筑的动向部署完毕。

(这样的巨型建筑室内动线规划自身就已经是上文所讲的“建构的统一性”了)

 

福柯不是给出陈述——命题 的二元对立

 

而是,非欧几里得式的探索。平滑的。

 

德勒兹式的福柯

德勒兹把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诠释为另一版的《差异与重复》

 

稀疏的运动

 

考古学意味着将剧烈挤压重新摊平,呈现出稀疏来。

稀疏化让‘密’变‘疏’。重新去呈现更多的裂隙之处。

 

陈述已说出的并不多,能说出的也很少。因为无法以命题的方式展现出来。

陈述反而是日常难以展现的,而经常是被遮掩。

换句话说,陈述是才有的,不是早已有的。

 

福柯的考古学意味着一种新的途径。

仅从命题的角度看,陈述就是非命题:还未能成为,还不配成为命题的陈述。

“不规范”的陈述要进入命题的大厦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知识。

(编者注:延申阅读《必须保卫社会》第一章第二节“被奴役的知识”)

 

陈述是肯定性的

从命题的角度,陈述是次要的,是乱七八糟的。它要在命题的大厦找到自己的位置。

只有在命题的角度,陈述才是否定性的。它是尚且不配有待收编的前命题的。

法庭是命题的法庭。

标准的——教科书的——教师言说的

 

我们以陈述为参照去切入命题。我们能意识到它是肯定性的,基础性的。

这里的切入模式与《尼采与哲学》的切入模式是趋同的。

陈述是生产性的。所有已有的命题都是陈述中的一部分。

但陈述的空间并非开端,基础。

 

陈述的空间是稀疏的。无需任何新奇的东西来创造陈述。陈述总是表示独特事物和特殊情况的传播。陈述的稀薄并不在于它的独一无二。它可以不断重复自身,迅速地弥散出去。例如监狱的模式很快弥漫到其他机构中去。陈述是毛毡式,根茎式的弥散。而非树状的生长。陈述犹如野草生长。它的每个节点是差异性的,无边界,无终结。它的每个节点是不同的。它的互渗依赖于交织的不同力量的强度形成差异。它没有那么独一无二。

它的稀疏在于它的轻盈。在于它自处飘散生产的力量。

 

平滑空间 陈述——纹理空间 命题

在德勒兹的这番论述里。我们可以粗略的看作是“陈述——命题”类似于“平滑空间——纹理空间”。当然了本体论上是不一样的。

开端不同于特异性。

开端不在网络之中,开端是前历史的。

而特异性没有它的线头的起点。

 

自组织的规律性

陈述是规律性(自组织)的,而非是平均的。但是规律性不是强调规范性,遵循普遍法则。而是强调陈述的摊开与它的重复。陈述是自组织的。表面上认为其无规律,但深入进去,它又异于树状的自组织模式,它不依照命题的模式。

 

奶精渗入咖啡自有它自身的模式。似乎被视为完全的混沌,但所谓的混沌有自身开放灵活的模式。  

 

它并非平均地运动,而是曲线的运动。它的模式是非计量性的自组织规则。

 

它不依照体系化的命题的模式摊开。它自行其是,自发生长。逐渐的铺开中与其他差异性的力量联络。

 

陈述的主体是多元的

陈述的空间的主体,不是笛卡尔式的。它是不可同一的,不断生成的,主体性的位置。

陈述空间的主体并非固定的,基础的,非起点,非本源。

陈述空间的主体,不是起源。是节点。是陈述生产的节点,而非它的起源。它自身恰恰是被这个空间编制而成的。

 

主体是效果。人之已死,自不是万物之中心。

 

主体不是创造语言,搬弄语言的。

反思的力量也并非语言的前提。语言并非次于主体。陈述并非次于主体。

 

主体是陈述的网络的节点。

 

晚期的福柯提到:我的经验理论并非胡塞尔的肯定性.我通过经验否定主体现在的状态,偏离出现在的位置。

 

姜宇辉所言的德勒兹所言的福柯,恰恰也是哲学的美妙的畸形儿。

我们看到的主体更像是德勒兹式的游牧主体。

 

德勒兹的主体性理论与传统主体理论拉开的距离。

 

主体性是个位置,且它变动不居。

姜宇辉认为游牧主体是不能被接受的(弑父咯)

 

不同个体有不同位置,意味着不同的编织。每个节点自然也就是差异性的。

 

它始终是加加加,不同向度地加加加。

 

柏格森看来的记忆是并和的混沌的庞大群体。而主体的并和与之类似。

 

陈述的主体并和意味着它的位移不只是更换位置,而是说它的运动轨迹本身也参与到了运动之中去。主体的主动性在于它的回忆,它的并和并无起源。它不是失忆地在位移。

我们的游牧是并和式的。这恰恰也是它的动力。

 

陈述空间的三个特征

它自组织,自生产

 

1.侧面

2.相关性

3.外在性

 

侧面:

陈述是生产性的,肯定性的。

陈述的侧面性:陈述群的自组织的关系

 

陈述与其他陈述的关系——侧面空间

知识的建构是在陈述群之上建构而成的。

知识的空间是无视陈述的,同质性的,均质的。

 

知识考古学是知识的考古学,而不是用知识考古。

 

不存在无定位的陈述,陈述空间的陈述是在编织的网络关系之中的。它在节点之上。

它有它自组织的规则。

 

在生成的层面上,陈述与命题可以结合。知识是陈述的动态运动中生产而出的。

这种生产的规则不是命题能给出来的。相反命题是陈述群的运动给出来的。

 

现成的知识应当反过来回到生产它的陈述群。

 

Transveral是“跨”,“歧通”,“横跨”。

 

相关性:

命题是要有保证者来给出它本源的地位的。然而,我们从陈述的内部去思考主体。我们意识到不是主体给出命题的确定无疑。而是主体已经被安置在陈述的内部了。主体已经在陈述空间里已经被安置了。陈述的场域里我们就已经有主体性了。

主体不是说出陈述的,而是在陈述之中找到自己位置的。

因此,主体才是彼此有别的。

 

在游戏之中的化身与玩家有割裂。(比如你玩吃鸡卡视角看墙那边有没有人,而化身的视角则看不到。)

 

同一个陈述仍然会有诸多身份与主项地位:作者与讲述者,签署者与编写者。

普鲁斯特确实是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但所有的声音都是普鲁斯特自己的声音吗?

不同的文化的,语言的力量给出不同的主体。而命题没有这种力量,但它虚伪地给出了不存在的权柄,就好像人之死的事实并不存在。

命题预设了先验主体,能验证陈述。

但陈述给出诸多主体的点位。主体自有它在生产中有的差异性的位置,且在游牧着。

 

不是先验我派生出形象,而是陈述自身给出我的诸多形象。陈述群非人称地给出自我规定。

 

 

陈述有别于词语,词句,命题。它将后者包含在其中,且生产它们。

陈述才是生产性的。命题是陈述给出来的。

 

外在性:

陈述与它之外的补充空间(权力,政治....)

物质性涉及的不是语言的物质性给出,而是一个重复模式与补充空间的模糊边界。逐渐拓展边界加强自己的行动。......

德勒兹:福柯(第二堂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