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动物模型【北京动物实验代做】
溶血性贫血动物模型【北京动物实验代做】
【造模机制】以一定量乙酰苯肼(acetylphenylhydrazine,APH)给实验动物注射,APH为一种强氧化剂,能较特异地对红细胞起缓慢而进行性地氧化损伤作用,尤其是干扰红细胞内的葡萄糖-6 磷酸脱氢酶,促进血红蛋白变性而形成海氏小体(Heinz body),也可直接破坏红细胞的膜蛋白和脂类,使膜溶解破裂,红细胞崩解,造成溶血性贫血。
【造模方法】
1.小鼠模型皮下注射 2% APH 生理盐水溶液 0.3ml/只,共 2 次i或在第 1 天、第4天,第7天皮下注射 APH Q.2g/kg.0.lg/kg.0.2g/kg,第9天造成模型;或于第 3天皮下往射乙酰苯肼 0.2g/kg,第7天造成模型。
2.大鼠模型于第 1 天、第 4 天皮下注射 APH 0.16g/kg.0.08/kg,第 8 天造成模型;或两次剂量均为 0.2g/kg,第 10 天造成模型。
3.家兔模型以2%APH 生理盐水溶液给实验动物皮下或肌内注射 2~3 次,剂量为0.1g/kg,即可建立溶血性贫血模型。观察实验动物的外周血象变化,如末梢血中血红蛋白含量、血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煌焦油蓝染色法),海氏小体(甲基紫染色法)。血细胞化学指标变化,如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Gomri 氏 Ca-Co 法)、酸性磷酸酶(硝酸铅法)、三磷腺苷酸酶(Padykula Hermen 氏法)、琥珀酸脱氢酶(Nachlas 氏法)、葡萄糖-6-磷酸酶(Wachstein 氏法)。
【模型特点】注射 APH 后,动物全身情况迅速恶化,实验动物疲乏无力,行动迟缓,嗜睡,团缩弓腰,心率加快,皮肤苍白而体温偏低。外周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进行性下降;网织红细胞、海氏小体和白细胞总数则显著增多。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三磷腺苷酸酶、琥珀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酶均有不同程度异常变化。
【应用范围】本模型可作为实验性溶血模型,但本模型本质上属于一种失血状态,也可以充当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模型使用。
【注意事项】APH 用量可通过预实验摸索,上述剂量可供参考,动物的品种,来源应相同。【模型评估】该方法简单,本模型的症状和外周血象、血细胞的生化学变化与人类溶血性贫血基本相似,为探讨实验性溶血性贫血提供了一种简易模型。
文章转载于北京吉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可承接动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