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的48小时破产惊奇


1
硅谷银行是硅谷新创圈很重要的银行,可以说是美国硅谷的超级奶妈。
上周末,破产花了48小时。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声明,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在3月10日关闭硅谷银行,任命FDIC为破产管理人,成立新银行代管。
2
为什么?
大环境是美国联准会为了打通膨升息。
所以,一方面银行业手里的债券,变得不值钱。
一方面银行存户,把钱提走。
硅谷银行的客户,主要是新创公司。
新创公司普遍不赚钱,靠“本梦比”,圈钱赚资本财。
硅谷银行投资新创公司。
新创公司圈到钱,把钱存在硅谷银行。
3
筹资不顺利,新创公司提款发薪水。
这样一来,硅谷银行现金流量出了问题,要卖资产换现钞。
硅谷银行的许多资产跟债券关联。
可是,联准会升息,债券贬值了。
为了拼现金,跳楼大拍卖,卖掉210亿美元资产,赔了 18亿美元。
可是,卖了资产,“资本适足率”还是不够。
“资本适足率”是规定,你要做100元的生意,要有多少本金。
4
金融业的资本适足率,不管是6%还是8%,都是底线。
意思是,你有6块现金,才可以做 100块钱。
可是,硅谷银行的投资组合,比例已经过度膨胀,就在危险边缘。
为了巩固财务,紧急计划发行新股22.5亿美元。
大环境变得严峻了,银行来不及因应,气球就破了。
5
金融圈跟创投圈听到风声,大家火速抢时间把钱提光。
然后,信用评等公司听到风声,要下降信用评等。
母公司股价跌了60%。
你没有现金,当然就破产倒闭。
6
硅谷银行事件,台湾据说保险金额很小。
不过,硅谷银行在大陆,却拥有一家子公司叫做浦发硅谷银行。上海浦发银行跟硅谷银行,各自持股有50%。
这就很值得观察。
观察点就是:
一、 硅谷银行在中国大陆,有一条直接的纽带。这条纽带,掌控了中国科技业的新创。
二、 硅谷银行破产以后,我们要如何看美国金融业在中国的运作。
7
当然,我们需要更深刻的看清楚华尔街美国金融资本,跟美国一波一波的“金融创新工程”,已经变成怎样骇人听闻,不可思议的复杂操作。
“避险”跟“衍生性金融商品”,可以操作到放大风险到上千倍。
也就是1块钱做1000块的生意。
所以,现实中1块的损失, 在金融操作上会变成1000元。
再经过连动,随后变成系统性崩溃。
甚至荒谬地影响真实世界。
打个比方,农产品价格因为季节或气候而上涨10%。
但可能在期货市场,最终上涨200%。
最后甚至造成实际农产品真的飙涨。
8
美国一直在训话全球,要求金融自由化。
亚洲金融风暴时,索罗斯在大中华市场,铩羽而归,对中国恨之入骨。
他对香港的攻击,本来可以大胜。
结果因为北京不计一切撑香港,他再怎么砸银子,都玩不过北京,攻不破香港。
他在台湾,也碰到官方的铜墙铁壁。
当时台湾金融业不但被严格监管,而且公营跟公股银行,占市场大部分。
是金融墙,保护了台湾。
9
金融自由化跟金融国际化,已经变成美国颁下的圣旨,代表”进步与正确”,完全不容怀疑。
只要你怀疑,就代表反进步。
但金融自由化跟金融国际化,就是要卸下官方管制的自主与武器。
让本土的官方的监管力量极小化,让资本可以野蛮壮大,让西方跟国际金融集团可以全球掠夺。
10
之前大陆的科技集团,以科技业身份,做金融业的事。
逃避金融业的条条框框,并且耻笑金融规定落伍。
以科技之名,完全不需要自有资本,拿别人的资本,玩百倍的利润。
但事实是,这些“条条框框”对保护消费者,维护金融秩序,避免系统风险跟维护公平,是必须的。
11
科技跟网络,如果失去监管,对社会的危害,真的让人毛骨悚然。
之前,有些小地方的村镇银行,本来是服务当地民众跟企业的。
因为跟网络平台搭上线,开始合作。
就突破在网络上可以没有限制的招揽生意跟存款。
最后,酿成了问题。
12
2008年的金融海啸,完全是美国畸型贪婪的所谓“金融创新模式”造成的结果。
最后,中国全力救美国的市。
全世界的人民,也都因此付出代价。
之后,美国虽然加强监管,却没有真正反省问题的症结。
13
不但没有反思,反而更加积极地向其他国家撞门。
要求各国放松金融管制,全盘照抄美国的金融模式。
更要求各国开放美国金融业大举进入。
而美国金融业,只要钻到个空子,就可以挟着资本优势、理论优势、文化政经优势,彻底掌控对方国家的金融。
而金融,又是国家跟各产业的命脉。
于是,就掌控了那个国家。
14
美国政府跟政客跟美国金融业,简直是一体两面,而且主从分明。
且金融业跟资本游戏,其实是美国真正的主导者。
资本必须关在笼子里。
因为,资本应该是人类进步的工具,而不是垄断掌控人类的武器。
可是在美国,却是资本把整个国家关在笼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