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道经》第二章:功成不居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个人总结 1.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有美丑善恶的标准,我们不能人为地对标准进行固化,否则将是一片虚伪和谎言。 2.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老子告诉我们,不能执着于圣人的名号。 3.无为并非不做事情,而是不能违反自然规律。 4.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了别人还是看不懂,那只能是他自作自受了。 5.功成而不居,就是自然之道。正因为你不居功,所以你永远有功劳。 6.人类社会的四大乱源是明利欲知。 (一)美丑善恶是标准吗? 第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唯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子所说的美丑善恶,与我们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有着怎样密切的关联呢?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当天下人对“美”这个名称有了定论,大家就厌恶丑了。有了这种好恶之心,那就糟糕了。所以“斯恶矣”,那就糟糕了,就是非常口语化的东西。 美跟丑,它是必然存在的。老子不可能去否定他吧?老子只是说,美是每一个人有不同的标准。丑也每个人有不同的标准,这才是自然的现象。你现在用人为的好,这才是时尚的,那就是落伍的,这才是高贵的,那就是低贱的,这才是美的,那是丑的,天下就大乱了。因为美有了固定的标准以后,所有人都集中到这来。那我请问你,我们拿这个男人跟女人做比喻好了。他认为啊,这个女人美,所有人都去追求她的话,对她好吗?当然不好。那对丑的人公平吗?当然不公平。 什么叫做情人眼中出西施,就是他本来就没一定的标准。你看到她美,我偏看到丑,你说他丑,我觉得很美。老子的意思就是我们不要有固定的标准,而不是他在否定美和丑,因为那是不切实际的事情。“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个不善不是恶,很多人看到不善就认为恶,这也是“名”在作祟。不善,只是不好的行为,或者是假装的善,他不一定是罪恶的。所以,千万不要对立。 如果大家都知道,善是有固定标准的,那每个人都装模做样去符合那个标准,那他就是善人吗?那善人他就可以做坏事了?你看老子所讲的话,都是不幸而言中。 现在人大部分都是这样,我捐1000块,我就榜上有名了,我就是好人好事的代表了,他就可以放心地做坏事。 (二)圣人的标准是什么? 老子接着用六种东西来告诉我们说,我们把美跟丑对立,把善跟不善看作有一定的标准,这是很可笑的事情啊。 六种东西,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跟无,它都是道的一部分,它不对立。难跟易是相比较的,有易才有难,有难才有易。长要靠在短,低要靠在高,我们才比较出来啊,原来这个高,那个低。音声相和,声音是要调和的,太刺耳的其实不是好的东西。 前后相随,它是相辅相成的。我问你,没有人跟你一起走,就你一个人,你是在前还是在后?不知道啊?但是前后连续,不能分割的时候,才有前后的这种区分。所以叫做前后相随。 因为这六种自然的现象,老子才归纳出两句话,“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两句话也是道德经的重点。 我们先说“圣人”这两个字,道德经5000个字里面。他提到“圣人”这两个字28次,出现在81章里面的23章。可见它比例相当高。 “圣人”,在老子跟孔子两个人心目当中,都代表人间最高的理想人物。但是他们两个不同在哪里? 孔子一讲到圣贤,一定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老子从来不提他们的名号,并不是他看不起尧舜禹汤,而是他在告诉我们,就算尧舜禹汤重新来到现代。他能够按照他们的方法在做吗?不可能。他能够还是尧舜禹汤吗?不一定。那你执着于他的名号干什么呢?孔子是指名的,老子是不指名的,为什么?因为名不可名嘛,他既然自己说名不可名,他就到处讲这个讲那个,那不很奇怪。因此,圣人老子给出了两个原则。 什么叫圣人?就是能够处无为之事,能够行不言之教,这个人就叫圣人,不管他是谁。因为名字不重要。 (三)什么才是真正的无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里面的“无为”是人们争议最多的,因为孔子说“有为”,老子却说“无为”,那么我们到底是应该做事,还是应该不做事呢?这里的无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什么叫无为?这是非常有争论的。很多人从字面上认为,无为就什么都不做嘛,那人活着岂不是就是死人?很坦白讲,人活着就要动,动就要做事。老子不可能否定人要动,不可能否定人要做事。 所以,“无为”绝对不可以解释成不做事情、无所为、不可以。这个“为”就是违反的意思,所以这两个字是通的。第一要做事,但是你不能违反自然的规律。就这么简单。 圣人一天到晚都在做事,才叫圣人,但他每天做的事,他都顺应自然规律。这个将来我们会有很多地方会讲到。圣人他还“行不言之教”。 你看《论语》阳货篇也有这么一句话,“天何言哉,四时生焉,万物生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可见这个“不言之教”啊,孔子也是深有体会。 你讲话有没有用,根本没有用啊。你看我们经常讲,我讲几百遍了,你们都听不懂,那谁叫你讲几百遍。我几次告诉你你都没听懂,那谁叫你听讲几次? 言教是不如身教的,你说身教他看不懂,那是他的事,那干你什么事?人都是自作自受的,你那么关心他干什么?你是不是有什么企图?你想控制他?你想利用他?你是不是存心不良呢? 所以,老子讲的这两个原则,一个叫做“处无为之事”,一个叫做“行不言之教”。然后他就有一个总概括,说到底是什么现象,你们看到的自然现象就是这样。 (四)什么才是自然之道?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这一段话在《道德经》会出现在很多地方,因为那是老子思想的重点。 他说,万物都在产生,都在发展。可是道从来不推辞。那个辞就是推辞,也就是离弃的意思。这句话是说,道生了万物以后,它从来不离开万物,从来不离开,天下没有弃物。对道来讲,没有弃物,有没有宝贝?都没有,都是一视同仁的。 他生而不有,他永远创生,永远生养,但是他不占有任何的东西,这样才能够生生生生。否则的话,你看我们一个妈妈,生了一个小孩,你要去养他,这是我的小孩,你累的要命。你了不起,生了八个你就不能生了嘛!但是道可以一直生,就是因为他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他做事情以后,他没说这是我能干,这是我的才能。现在每个人都认为他很能干。这违反天道。老天都没说过他能干,你凭什么说你能干? 最要紧的是“功成而不居”。你看生也好,为也好,他都是自然而然,不可以认为这是我的功劳。当然,一般人是不容易做到的。 (五)谢天谢地的智慧是什么? 可是老子给我们的鼓励就在后面这两句话,“”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去是什么意思?不去就是不朽,他永远的存在,叫不去。因为你不居功,所以你永远有功劳。 你看,我们什么事情都是谢天谢地。中国人比外国人聪明太多了。外国人老谢这个谢那个,你谢的人有一天会利用你,你谢的人有一天会死掉。中国人,永远谢天谢地。无心居功,无求于不去,我不去,人家就不会去你。我要功劳,我要争取这个,我要争取那个,所有人都打击你。 为什么要打击你?他总想把你功劳去掉嘛。我没有功劳,人家说啊,都是你辛苦了。你有功劳,你那算什么功劳,这是大家经常看到的。 我再说一遍啊,老子的每一句话一直到现在,你都可以在人群,社会当中随时发现。这是老子了不起的地方。那老子讲完这些原则以后,他就很明确地指出来,人群社会为什么这么乱?有四大乱源。这四大乱源是什么?明利欲知,前面两个字大家比较容易了解,叫做名利,争名夺利。 后面那两个字叫做欲知,你欲望太多,你知识太多。要那么多知识干啥?你就很奇怪,知识不是越多越好吗?嗯,那你听听第三章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