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史的研究(一)1945-1960【战后的开始与发展】

关于日本的话题,从来都不绝于耳,在这里我们不多做评价,我只希望事实能说服我们。 不多做赘述,所谓书写历史,就是在追溯过去的同时,然后去追寻历史对现在所具有的意义,甚可以进而展望未来。
战后的开始
1945年8月15日,天皇“玉音放送”(终战诏书),日本战败了。次日,大本营对全国陆海军部队下达了停止战斗的命令。 〈在泰国,军队8月16日投降。在菲律宾与满蒙
(中国东北与内蒙部分地区)
,军队在8月17日投降。在太平洋群岛中,投降日为9月2日。新几内亚岛、威克岛为9月3日等等,由此可见,日本战线跨纬度是真的大〉,在冲绳和“满洲”战败后出现了集体自杀、逃难等现象。 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联合国方面是麦克阿瑟一人签字,日本方面则是重光葵外交大臣和梅津美治郎总参谋长两个人签字。
为什么日方是这两个人呢?
根据美国对日占领文书记载,当初美国方面准备让昭和天皇本人签字,但这样做将使天皇遭受屈辱,招致日本国民的反感,最终对日本的占领带来障碍。(天皇具有双重身份,有作为立宪君主的一面,又有作为大元帅的一面),如果天皇不出面,就得需要外交大臣和总参谋长来签字。 对日的新型占领
传统上的占领,就是侵略,索取赔款、割地。1907年,《海牙公约》中也描述占领“不具有改变人占领地的法律和行政的权限”。但根据《波茨坦宣言》的规定,对日本实施了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全面改造。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类似于一战后纳粹党上台的惨痛教训,防止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关于现今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之后会写到的,别急.jpg】
(想用命令的方式创造一个民主自由的日本,美国做不到,任何外国也做不到。不论在哪一个被统治国家,这种办法从未成功。任何外国都不能强迫一个具有不同习惯和观念的民族按照外国的模式去生活。——《菊与刀》
二战后,德国被分割占领,日本则是采取了间接占领的方式。 关于为什么要对日本采取间接占领的方式: 其一,日本大本营本想“一亿玉碎”,美国政府预计日本投降时间会很长,没有准备对日本占领的方法与人员。 其二,
天皇制的存在。
这是最重要的,日本军队是接到天皇的命令投降,天皇一投降,日本全国投降,可见天皇在日本国民中的权威,这跟日本历史、文化、民族精神有很大关系。 美国政府和占领政府得知了天皇的用处,之后他们确立了“不支持天皇制但利用天皇制”的方针。 1945年9月27日,麦克阿瑟在美国大使馆第一次会见昭和天皇,选择与天皇合作。这对日本的占领有一定好处。
阶段占领与新宪法
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持续了大约7年(1945-1952),期间是有许多曲折的,也并不是风平浪静的。 美对日占领时期,个人以为可以分成三段 1.去军事化与政治民主化—1945年到1948年 2.占领政策的改变
(把日本打造成为亚洲的“民主堡垒”,也就是防止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的扩张)
—1948年至1950年 3.朝鲜战争与《旧金山媾和条约》—1950年到1952年 第一时期
1945年9月,日本全面停止军需生产、解散陆海军部、逮捕如东条英机等39名战犯。 10月4日,发布人权指令。
(可以对天皇自由议论,释放政治犯,思想警察彻底废除等)
10月11日,发布政治民主化的五大改革指令。
(解放妇女、鼓励成立工会、学校教育民主化、废除秘密审问的司法机制、经济机构民主化)
以上可以表明,去军事化和民主化在同时进行。 关于经济民主化有三大改革,农地改革、劳动改革、财阀解体。这里我们主要叙述农地改革,改革前占农地总面积的46%的佃耕地,到1950年减少至9.9%。占总佃耕地面积80%的耕地被重新分配。带来了农民劳动欲望的高涨,农业生产力上升,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民收入增加(购买力提高),增大了国内市场的需求。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在日本农村市场广为普及。 通过劳动改革,日本工人第一次争取到了组织工会权,交涉权,罢工权等劳动权。到1949年,因为消除通货膨胀,实施稳定经济九原则(所谓道奇路线)为止。工会发挥了极强的战斗力。 财阀的解体,给日本中小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了空间,出现了索尼、本田等战后新企业。占领结束后,财阀群体复活,但没有回到战前的财阀集团。 新宪法
1945年6月,在美国的舆论调查中,有70%的人希望用某种形式对天皇加以处罚。在中国、菲律宾以及澳大利亚等受到日本侵略的国家,也强烈要求在军事法庭上对天皇起诉。都在忧虑如果战后天皇制继续存在,以天皇为首的军国主义就有可能重新抬头。但日本国内是强烈要求天皇制继续存在。 因此,最后采取的方法是,保留天皇制,但不掌握实权,也就是所谓“象征天皇制”,同时,也将放弃战争写入宪法。这样才勉强打消了周围国家的不安,象征天皇制被国际社会承认。 1946年2月3日,麦克阿瑟将“象征天皇、放弃战争、废除封建制度
(华族制度)
”所谓的麦克阿瑟三原则交给了GHQ
(驻日盟军总司令部)
民政局长怀特尼,开始起草宪法草案,2月12日完成宪法起草。 2月13日,怀特尼在外务大臣官邸将宪法草案交给了吉田茂外长与松本丞治国务大臣。松本大臣震惊了
(他后来回忆说,“在宪法中竟然写着像文学作品一样的词句,我真是太吃惊了!”)
,“天皇为象征”,吉田外长也吃惊了。 他们带回了宪法草案,并向币原首相做了汇报。之后日本政府决定,GHQ的宪法草案不符合日本国情,政府将再次提出宪法改正案(内容主张维持天皇主权,没有最基本的人权保障,类似于明治宪法的草案)。 凯蒂斯GHQ民政局次长回复道“保守主义者的陈词滥调”,他又说,日本政府到底有没有在GHQ草案上的基础修改宪法的意向?请在24小时之内做出回答,如不回答,GHQ将直接向日本国民呼吁。日本统治阶级是知道GHQ草案发表,舆论界“一定会随和赞成”(《芦田均日记》)。所以,日本新宪法的确是民主宪法,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下,即便是美国,也不可能根据自己国家利益起草宪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际舆论的影响。 现在来讲讲教育的改变,教育基本法的制定(1947年3月)。教育基本法宣布培养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共学等个人尊严与平等精神。写道“教育将不服从不正当的统治,教育对全体国民直接负责”,停止了灌输军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此后,教育基本法58年从未改过。也制定了学校教育法,确立了6(小学)、3(中学)、3(高中)、4(大学)的新学制。 东京审判
按照《波茨坦宣言》第十项规定,逮捕一切战争罪犯者,并对其严加处罚。 1946年5月3日,远东国际军事审判(东京审判)开始,在28名被告中,判处
板垣征四郎
、
木村兵太郎
、
土肥原贤二
、
东条英机
、
广田弘毅
、
松井石根
、
武藤章
甲级战犯绞刑。荒木贞夫、梅津美治郎等16人无期徒刑。 主要来讲讲东京审判的意义: 1.给日本国民揭露了真相
(如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
。在当时,日本国民盲目相信了军部的消息,军部把九一八事变说成中国士兵先炸断满铁铁路,日本军队“正当防卫”;南京大屠杀说成南京大捷。弄清真相的日本国民,知道了自己上当受骗,明白了识别出谎言的重要性。 2.使日本人民明白军国主义道路必然失败,侵略战争是“错误”。
(如果军国主义在其他国家也失败了,日本则将证明:它怎样汲取了一项教训,即帝国主义的称霸企图绝不是达到荣誉之路。——《菊与刀》)
1948年11月,东京审判宣布闭庭,判决时日本国民没有太强烈反对。战败后,日本国民普遍是“没办法”、“这是理所当然的结果”等感情占主要地位,也由于人们吃够了战争的苦头,向往和平的思想已经广泛在日本国民心中发芽。 但是,东京审判没有对天皇进行惩罚,
(因战争而造成的死亡人数,亚洲2000万人,日本310万人,大元帅天皇怎么可能没有任何责任呢?——中村政则)
,昭和天皇曾想过退位,但是觉得“不应在自己这一代毁掉皇室”,又因为麦克阿瑟需要取得天皇的配合,昭和天皇既没有退位,又没有负战争责任。这不仅淡化了日本的战争责任意识,而且没有让应该负责的人承担责任。
(事实上,日本人虽然承认败给了美国,但是在抗日战争中败给中国的这个意识比较淡薄。——中村政则)
同时,也加剧了日本对美的依赖意识、甚至是轻视亚洲。
冷战开始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1946年3月14日,斯大林对《真理报》说:“丘吉尔是战争的挑衅者。”。1947年3月,美国宣布对土耳其、希腊进行军事援助(希共的怨念.jpg)。6月的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美苏冷战开始。 对日占领政策的改变
1948年10月,《关于美国对日政策的通告》,正式标志美国对日占领政策改变,目的是“把日本打造成为亚洲的民主主义堡垒”,也就是日本作为美国的“友好国家”存在下去。 1948年12月1日,美国政府的指令传达到东京的司令部,要求经济复兴与重整军备,但麦克阿瑟以宪法第九条为由,对日本重整军备持否定态度,只接受了优先经济复兴的指令。 1949年3月,底特律银行董事长约瑟夫•道奇在稳定经济九原则的基础上,实施了超均衡预算,停止复兴金融金库的非正常贷款,指定了1美元=360日元的单一汇率等一系列措施解除通货膨胀(也就是道奇路线),虽然确实阻止了通货膨胀的发展,但同时使日本经济陷入了低迷,中小企业破产,失业增加。之后,日本政府根据定员法辞职了27万名公务员,对日本国铁职员的处理最大,在大约60万人中10万人被解雇,由此也引发了国铁员工的强烈不满。 在这样的状况下,1949年发生了下山事件、三鹰事件、松川事件等一系列铁道事件,日美借机打压工会、共产党势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日本全国开始了“清洗赤色分子”的狂潮,设立了警察预备队,新宪法实施后仅仅三年,对人民的镇压又开始了。足以表明,从非军事化→反共政策的改变。
战后文化与新思想
战后的社会环境,废墟上的重建,也有黑市,粮荒,流浪儿。因为粮荒和房荒,人们甚至出现了以物易物
(“胶合板与白薯交换”——《沼津市史》)
,1946年,发生了粮食5•1游行,人们高举口号,“与其宪法,先要吃饭!”。 当然,战后的政治环境宽松了许多,新宪法、东京审判,但仍然清洗共产党、打压工会。 1947年8月,古桥广之在美国男子室外水上锦标赛中创造了800米和15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同年,汤川秀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给战败后的日本人民增添了些许希望。 音乐上,美空云雀凭借《悲哀的口哨》、《东京小山羊》等歌曲,获得了“天才少女歌手”的美誉。 在文学上更是热闹非凡,开展了文学家与战争责任的热烈讨论。日本战后文学比如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坂口安吾的《堕落论》,田村太次郎的《肉体之门》等作品,描述了战后混乱和颓废,强调了性解放。战争文学比如大冈升平的《俘虏记》,出野间宏的《真空地带》等作品,描述了包括自己在内战争的体验,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1949年,《听啊!海神的吼声》一书出版,内容表达了对战殁学生的遗憾,也使很多读者受到感动,成为记述战争的经典作品。 文艺作品,1951年,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在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优秀奖,还有《绿色的山脉》,这部影片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了民主主义。漫画《布隆迪》描画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挑起了人们对冰箱里总是放满食品、美国式生活的憧憬。 孩子们的游戏是这样的:
(孩子们玩的游戏是棒球比赛、拍洋画、转陀螺、踢空罐和跳背游戏。现在回想起来,战败后的几年里,有那时特有的游玩空间和文化空间。青年团的活动也很活跃,观赏电影、盂兰盆舞会、运动会等都很盛行。——中村政则)
另一方面。青年对战争势力的批判也开始了:
(一个青年说道:“我们被无比信赖的政府和军部首脑,残暴无情的割断了紧绷在内心的、相信必胜的弓弦。”——北河贤三)
废除天皇制
在战后,天皇的权威大大受损,批判天皇制的先锋是日本共产党。日本共产党采取了向人民呼吁的方针,号召人们起来打倒天皇制,进步知识分子们也发表了如高野岩三郎的《被囚禁的民众》,羽仁五郎的《天皇制的剖析》等,都给当时的年轻人和进步知识分子在思想上极大的影响。问题在于,废除天皇制没有任何纲领,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 然而,日本国民对天皇支持率超过了80%,在如此情况下,还在硬碰硬,主张废除天皇制。这完全就是错误,客观情况下不做分析,做完全做不到的事,但在当时,劝告天皇退位的意见有很多。
(“我担心皇室将终归不承担责任,其结果可能造成人们的不信赖,以致留下永久的祸根。”——木户幸一《东京审判资料》)
在社会上,许多进步人士都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如果以共产党为首的左翼,联合保守派(甚至是曾经的法西斯内阁成员),选择逼迫天皇退位,也是有利于日本人民,极大打击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告诉我们,打有准备的仗,做能做到的事,对形势要有判断,革命需要这种“柔软性”。 日本民众对天皇的“崇拜”,其根深蒂固的威权主义(等级制观念)精神结构,都是难以打破的,天皇甚至发表了《人间宣言》(1946年),自己削弱自己的权威,否认自己的神格。日本的民族性是需要考虑的。 新思想
在战后,日本的近代化、民主化在飞速发展,丸山真男的《现代政治的思想和行动》,成为战后思想的开始。知识分子们开始呼吁近代化和民主化。 在此背景下,竹内好通过研究鲁迅,写出《什么是近代?(以日本和中国为例)》,猛烈抨击了欧洲中心史观,推翻了“日本进步,中国落后”的观念。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和知识分子们的影响也极为重大,只有马克思主义才具有打破皇国史观的力量,井上清、藤间生大、远山茂树等人,继承了战前的讲座派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战后历史学。 1950年前后,战后历史学发展到了高潮。但是,去斯大林化、匈牙利事件之后,日本产生了怀疑马克思主义的苗头(xz主义我日**!),在60年代,又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和美国近代化观念的渗透,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在日本逐渐消失。
冷战前线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冲破三八线,朝鲜战争开始。 6月27日,朝鲜人民军占领韩国首都汉城(首尔)。 7月8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出兵朝鲜半岛。 朝鲜人民军大约一个月以后将韩军逼至釜山一带,朝鲜此时有统一整个朝鲜半岛之势。 9月5日,联合国军仁川登陆,大获成功。 9月28日,联合国、韩军夺回汉城。 10月1日,突破三八线,大约10月中旬已经挺进至中朝边界。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了。 全世界都在关注着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稍有不慎就可能发展到第三次世界大战。 1951年4月,麦克阿瑟向杜鲁门提议,向中国投放原子弹。如果此时使用原子弹,无非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二战仅仅结束6年后,又要把人类拉向战争深渊,在这种时候,任何一个有脑子的人都不可能会这么做。之后,麦克阿瑟被解职,李奇微代替了他的职位。 1951年4月16日,麦克阿瑟离开日本,临走时20万人赶来送行。 1951年7月,朝鲜战争开始停战谈判,一直拖到了1953年7月27日,双方在板门店签订条约。 朝鲜战争的影响
朝鲜战争对日本经济来说,简直就是屎壳郎碰见大便干燥——来的刚刚好啊!美军向日本大量订货,提供军需物资。从1950年到1953年,美国一共花费了30亿元在日本订货。为日本经济复苏起了极大的作用。1951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为12%、日本的工业生产超过战前水平。 但朝鲜战争把冷战扩大至亚洲,日本成为事实上的亚洲冷战前线。美国开始提前考虑签订媾和条约。 美国本来构想的是蒋介石统治中国为基础的亚洲政策(中国革命打乱了这一政策)。但日本作为亚洲的“防线”(朝鲜战争表明了这一点),促使美国对日本进行和约的趋势推向高潮。
媾和之争
在日本国内,产生了论战。是以“媾和将造就一个什么样的日本?”为主要论题的争论。 产生了以下路线 1.以吉田茂首相为首的,防止共产主义势力在日本渗透,轻武装(把军事放到次要地位)、通商国家的路线。 2.以左翼(如社会党)为首主张的非武装中立的路线。 3.以鸠山一郎、岸信介等国家主义者为首的对美自立、制定日本自主宪法(基本就是开倒车)的路线。 在论争中,进步知识分子起到了极大作用,发展了战后民主主义。民主势力的运动,才使得改革初期的成果得以落实。日本职员工会提出“不许把学生重新送向战场!”的口号,深深地影响了人们。 旧金山媾和
1951年9月4日,在旧金山歌剧院召开了媾和会议。会议没有邀请中国、朝鲜参加,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没有签字,印度、缅甸拒绝参加。完全就是对资本主义势力的单独媾和。 9月8日,吉田茂在美国第六司令部签署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10月,日本社会党在党大会上因为旧金山媾和会议分裂成左右两派:右派赞成媾和条约,但反对安保条约;左派对两个条约都采取反对态度。 日本保守党则是完全迎合美国(有岸信介这种屑)。 旧金山媾和会议的影响,使日本彻底成为美国的附属国,丧失了自主外交和自主国防(也就是外交权和军事权),事实上,也就落得了一个殖民地的下场。 日本的独立
军事上,成立了海上自卫队,它完全就是在旧日本“帝国海军”的基础上建立的。以朝鲜战争为契机,旧日本海军上级秘密联系美国海军,制定了以苏联等国为假想敌的海军重建方案。
1952年4月26日,被称为海上警备队的特殊机关在日本海上保安厅中成立。
海军的重建对日本国民完全保密,就是对宪法的践踏。 同时,也以朝鲜战争为契机,许多旧日本陆军军人免除了清洗,又组成了陆上自卫队。 1953年11月19日,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在访日期间声称:“宪法第九条是美国的一个错误。”
关于日本宪法第九条:
(① 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② 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1954年7月1日,防卫厅成立,陆海空三个自卫队全部诞生。美国军事顾问团为日本自卫队产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因为宪法第九条的存在,他们隐藏在暗处。(增田弘《自卫队的诞生》) 以上都可以表明,美国一开始帮助日本的民主化进行,之后又开始搞自卫队、单独媾和,“美国式民主”暴露无遗,日本实际上根本没有做到自主。
社会党左右派统一与自由民主党成立
1955年10月13日,在媾和问题上分裂的日本社会党统一。(委员长为铃木茂三郎,书记长为浅沼稻次郎) 11月15日,日本民主党与自由党实现了保守联合,合并为自由民主党。(总裁为鸠山一郎) 社会党在众议院有155席,参议院有69席。自民党在众议院有298席,参议院115席。 11月22日,国会召开,成立了鸠山内阁,也就是自民党内阁。 自民党代表的肯定是保守派(以垄断资产阶级为首)的利益,他们首先把目光聚集在修改宪法上,以社会党为首(左翼势力)的在野党,高举阻止修改宪法的旗帜,对修改宪法坚决对抗。在第24届国会上(1955年12月至1956年6月),发生了激烈冲突,众议院、参议院陷入混乱,甚至调动了警察来稳定国会的局势。 1956年7月,自民党以修改宪法为出发点,在参议院进行选举,以社会党为首的左翼势力,确保了阻止修改宪法的1/3议席。可见,日本国民拥护宪法的心情。此后,内阁失去了对修改宪法的想法。
日苏复交
内阁把精力放在了重新恢复对苏联的外交关系上,1956年10月,与苏联签订《日苏共同宣言》,消除了日苏间的战争状态,恢复了日苏邦交。同时,之前因为苏联一直反对日本加入联合国,1956年12月,日本加入联合国。但北方四岛(千岛群岛)的领土问题至今没有解决。 鸠山一郎在实现日苏复交后隐退。 之后,石桥湛山组建内阁,但他因为病情执政仅两个月,之后交给了岸信介(噔噔咚.jpg)。 1957年2月,岸信介内阁成立。(坏时代来临力(悲
日本人民的伟大斗争
我们一定要知道,伟大的日本人民、日本无产阶级在战争中坚决斗争、在战争后继续斗争。有一些极端民族主义分子说,日本人民“没有斗争”,完全就是胡说八道,这是对日本人民的污蔑!我们的立场很明确,坚决粉碎一切对日本人民伟大斗争的谣言! 日本的工人运动,从19世纪就出现了,是亚洲最早。在日本进行侵华战争的过程中,在日本国内,无耻的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对日本工人阶级残暴镇压,在1937年就爆发了工潮1400多起,总共有18万人参加。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官方禁止公会、禁止一切进步政党。尽管如此,在1941年至1944年也爆发了1300多起工潮,难道这不可以说明日本无产阶级的伟大? 战后,工人运动又蓬勃发展,广大无产阶级掀起了争取权利的斗争。 1947年2月1日举行“二一”大罢工,但被美国占领政府下令禁止,当时的领导人选择了妥协,当时已经被动员起来的人数大约有260万,如此巨大的力量,领导者居然选择了放弃。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广大日本工人又开始了反对武装日本,拒绝美国军事基地的斗争。 1958年,岸信介修改警职法,
(他极端仇视同盟国对日的占领,他同时还是甲级嫌疑犯,在1948年12月24日,他被释放。)
警职法扩大了警察询问和检查身上的携带品的权利,限制了人民游行集会的自由。 报纸上写道“连谈恋爱都要受到干扰的警职法”“警察国家的复活”等,“连谈恋爱都要受到干扰的警职法”,这个口号主要影响了市民阶级,他们对私生活受到干扰有一种本能的攻击性。使得反对修改警职法运动,涉猎的阶级特别广泛,参与的人数特别多,多达400万人。之后,岸信介害怕,撤回了法案,反对修改警职法运动获得了成功,让日本人民鼓起勇气:“只要干就能成功!”,日本全国的斗争精神高扬。 1960年1月,岸信介访问华盛顿,与艾森豪威尔签订新安保条约。之前的安保条约承认美国可以在日本全境驻扎军队、设立军事基地,而且没有期限,美国也没有对日本的防卫义务。 然而,岸信介搞得新安保条约就很好吗?1月30日,在执政党与在野党的论战中指出,新安保条约有以下危险:1.加强了美国对日本的国防义务,军事同盟的色彩更加浓厚。2.所说的“远东的范围”不是明确的。(日本被卷入美苏战争的可能性增加了)3.驻日美军出兵和核武器的运入日本,虽然“事先协商”,但是不需要得到日本的同意。4.领土归还问题(比如琉球群岛)等等,日本人民有危机感,即是修改安保条约,日本将重新卷入战争。 1959年3月,由社会党、总评(日本工会总评议会)、原水协(禁止原子弹、氢弹日本协议会)等134个团体组成了阻止修改安保国民会议,成为了反对修改安保条约的中心力量。 但岸信介不仅无视舆论,反而迫不及待地想在艾森豪威尔访日之前先把条约批准。5月19日,日本政府及自民党将500名警察调入国会,强行通过了条约。
安保斗争的序曲是全学联开始的“砂川斗争”,
从5月19日到条约自然生效的6月19日,被称为“动荡的一个月”,出现了日本前所未有的人民运动,被视为日本左右派的最大斗争。 从5月19日开始,每天都有二三十万人游行队伍在国会周围反对安保,高喊着“打倒岸信介”的口号。日本全国被动员起来了。 6月15日,开始了阻止修改安保的第二次行动,全国一共有580万人参加。当晚,全学联主流派试图冲入国会,与具有武装的机动队发生了激烈冲突,东京大学女学生桦美智子死亡。岸信介害怕形势继续发展下去,甚至考虑的是否能够出动自卫队,但当时任防卫厅长官的赤诚宗德拒绝了,说“如果因为自卫队的出动造成伤亡的话,游行将扩展到全国,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样的情况下,岸信介不得不放弃了艾森豪威尔访日的计划。6月19日,33万人组成的游行队伍将国会重重包围之下,新的安保条约没有经过参议院的表决而“自然通过”。条约生效后,岸信介狼狈下台。 尽管日本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然而失败了,但安保斗争具有的意义是伟大的。 1.人们心中充满了“战争已经够了!”的反战情绪,向往和平的思想已经开花。 2.岸信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法西斯分子,曾经在东条英机内阁中,这也日本人民促进了反对法西斯、反对修改安保条约。 3.工人斗争也融入了安保斗争,工会的战斗力是极强的,在安保斗争的中心,还存在着朝气蓬勃的工会。 4.日本市民阶级的支持。妇女背着婴儿、高举标语牌游行的身影。 5.民主之风在日本全国吹过,民主主义终于在日本扎根。 日本人民的伟大斗争,还没有结束,我们还会继续讲道。(甚至有许多都没有讲到,但篇幅有限,只能留下遗憾)
50年代的日本
50年代,日本正处在一个“过渡期”,处在过渡到战后体制的时期,战后体制的形成基本完成于60年代。 在意识形态方面,日本普遍保守,因为50年代的怀疑斯大林等事件影响了日本,但是左翼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50年代,日本开始城市化。1958年,东京塔建成。尽管还存在着战前的景色,但马上就要消失,在60年代完全消失。 50年代迎来了电影的黄金年代,当时电视尚未广泛普及,一年的电影观影人数达1.27亿人。 雨宫昭一在其著作(《50年代的社会》)中写道50年代“它是一个在近现代日本史上空前绝后的、独特的社会”。
下一篇我们会从写1960年到中日恢复邦交。 如有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