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根宁箫语·第26期·松口风?·20200512

2020-05-13 06:53 作者:根宁说箫  | 我要投稿

根宁箫语是我的日常随笔,当然,内容主要是关于乐器和音乐的。

今天聊聊口法中的“放松”问题,以及学箫过程中常见的“过度简单化”问题。

经常见到把风门归为两类的说法:即松的方式,和紧的方式——也称“松口风”和“紧口风”。

所谓“紧口风”,一般指嘴角后拉形成的风门,也称“微笑口型”,如下图:

                 

该方式严重干扰唇部灵活性,让音质受损,音量音色调节范围严重受限,因而不被提倡。

所谓“松口风”,一般是对嘴角后拉以外其他风门形成方式的总称(因为这些方式都没有让嘴角紧张)。对于存在嘴角后拉的人来说,基于矫正问题的角度,强调消除嘴角的紧张,这种概括可说是合乎场景,有些道理的。

但在其他教学场景中,对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来说,以一个“松”字,对风门甚至整个口部形态进行概括,就显得过于简单了。这种对技术问题“过度简单化”的概括,往往会误导学箫者产生模糊认识,进而养成错误习惯,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

那么,风门是“松”的吗?如果是,松到什么程度合适?

内唇吹法形成风门的过程是:嘴角闭合,上下唇微微撅起,两片嘴唇以平时不可见的湿润部分相互靠近,形成风门。

从这个定义看,确实,形成风门整个过程中,口部的动作是局部的,微细的,形成风门后的唇部形态也是柔软和灵活的,可称为一种相对放松的状态。

但演奏中的风门当然不会是彻底放松的——如果风门彻底放松,就无法做到气流冲击下的嘴角闭合,也无法保持唇部的微微撅起,彻底放松的结果,是风门根本就组织不起来。

更为关键的是,风门的形态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气法的配合下,演奏者需要随时对风门的微观形态,包括其上下和左右宽度,导气角度,与边棱的距离(气簧)长度等参数,进行灵活的调整,才能随心驾驭音准、音量、音色的变化。在这些调整变化中,起作用的正是口部及面部诸多的肌肉群,尤其是下图中标记1、12、M三个部位的肌肉群,即口轮匝肌和口角轴。

可想而知,在调整风门微观形态的过程中,这些肌肉当然都在一定程度地“时而紧张,时而放松”着。换言之,如果笼统地说口部应完全放松,或应于某个固定尺度上放松,都与演奏实践不相符合,因而是对口法状态“过度简单化”的错误描述。

回到初始的追问——“风门是“松”的吗?如果是,松到什么程度合适?”

我想可以这样回答:风门的基础形态是相对放松的。在演奏过程中,基于口法形态(包括风门及其他口部附近器官)调整的需要,口部附近肌肉群会不断产生此起彼伏的“紧张~放松”的状态更迭——既非彻底的放松,也非僵硬的紧张状态,在口法训练高级阶段,为了作出极致的口法调整,某些肌肉群的瞬时紧张程度,可能还会相当可观——所有这一切,当然不能简单地用“松”和“紧”来概括了。

至于口法灵活性的掌握,则是在正确方法的基础上,以长期针对性训练去解决的问题了。

在这个训练过程中,相关肌肉群会被不断地调用收缩,并因运动刺激而渐渐变得更强壮。据说,如果用手去碰触口法高明如Riley Lee这般尺八大师的唇部,会发现,他的口轮匝肌像一股股小绳子般结实有力——我想,这绝不会是常年彻底放松的结果。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学箫请看 → 根宁说箫视频教程1-60期

根宁箫语·第26期·松口风?·2020051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