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杀手》:信徒修建的一座影院教堂

我相信李安可以成为大多数影迷的启蒙者,无论是他早期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让他捧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断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温不火、中西融贯的影像风格都带给人绝佳的体验。从《少年派》开始,李安将自己的电影思路全数下压到技术上,不断地挑战数字电影的极限,力求“将电影制作推向21世纪”。继《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后,今年李安的新片《双子杀手》再次以120帧、4K、3D的面貌问世,并且实现了“创造一个人”的技术壮举,他要带给观众全新的、绝无仅有的观影体验。

为了感受这场视觉革命,我买下了120帧、4K、3D、CINITY影厅的首映场。可是震撼我的,是120帧、4K、3D、CINITY影厅,而不是李安。


首先必须要承认的是,这确实是一次绝无仅有的视觉体验,更新了我对电影的观感。三年前的《比利·林恩》我只能看到60帧的版本(全国能放映120帧的影院屈指可数),虽然感受到了影像的“顺滑”质感,但我的眼球还是能够适应,有时会忽略掉高帧率的存在。但是120帧完全是牵引着你的眼球,时时刻刻提醒着你影片的“流畅”程度,这种形式让电影的每一帧都变成了刷新视觉的奇观。无论是大特写还是大远景,无论是星空、波光、烟幕还是飞虫,都能清晰无遗地展现,画面信息的深度、广度全方位放大,视觉震撼遍布全片。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拍摄技术与放映技术对银幕表现力的革新:人物的面部特写能够看到无比细致的情感波动,摇镜、推拉造成的动态模糊几乎完全消失,动作场面清晰无比没有视觉残留,表演与戏剧也在这种状态下被全面深化。这种制作方式的电影对影院条件要求极高,影院放映成为电视、电脑、手机屏幕所不能取代的唯一影像源,李安的做法让影院全然领先于其他放映设备。他想带给观众的,是更真实、更沉浸的观影体验,并引领电影制作以此为范式。

但对这种高帧率的拍摄理念,我们会很容易地提出质疑:如果是帧率越高越真实的话,那我们为什么沿袭24帧作为标准如此之久?现实生活的帧率是无限高的吗?如果是,沉浸在现实中的我们为什么会觉得120帧新奇呢?实际上,我们的眼球捕捉现实最舒服的速率,就是24帧,就算使用高帧率,我们的眼球也会本能地用24帧的方式去获取、去理解。所以标准帧率与高帧率之间似乎没有本质差异,而“真实”的分别也并不在于此。

当李安启用120帧之后,影片从片头商标到片尾字幕全程都被“奇观化”了,这到底是真实还是非真实呢?真实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复现出来的,有限的摄影机无法囊括无限的时空,在开机的一刹那我们已然远离真实。
当我们谈论李安的时候,我们总是以美籍华人祖籍台湾的身份,去探讨他对中西方文化精神交流方面所做的贡献。然而我们常常会忘了他纽约大学电影专业“优等生”的身份,而事实证明这种身份正越来越显现,成为李安最为显性的特征。大多数观众以为李安在《少年派》开始技术上的钻研,但是在1997年的作品《冰风暴》中,冻雨夜的冰凌夜景、玻璃镜面特写与远景,这些都是难度极大的摄影技巧,摄影师常常需要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去摆机位。李安对于视觉经验的追求,是一直都有的。

或许《冰风暴》才是李安电影生涯真正的起点,他总是倾向于去糅合异质文化,相应的,影片就会变得可拆卸,拆卸下来的部分(漫画、家庭、性与毒.品、青春期与中年危机),就是李安今后不同的尝试与一贯的坚持。
李安曾拍过一部很是写意的《绿巨人》,但口碑不佳,于是在这一次的科幻动作商业片中,李安完全将故事让位于动作场景,叙事流就此被阻断,这些场景成功地挟持了观众的感官,展现了技术的超绝,但留给李安做主题探讨的时间几乎没有了。影片有着非常值得挖掘的一条层进、扭曲的关系链:养父子-父子-自我对视,依然是李安喜欢的家庭内核,但其中的决裂与和解,只留给了一次父子肉搏的慢镜头。

影片最后的结尾非常急促,反派声称自己能依靠克隆人军队去执行各种任务、挽救无数家庭,无论如何出发点是好的,但却被男主以“人性”一票否决了,随即将其正法。至于这个人性具体是什么,怎么体现,又如何否决了反派的想法,都在一声枪响中收尾了。
我想,李安对人性是有信仰的,正如他对电影有信仰一样。但是他说不上来甚或是没有能力说出这种信仰的内核是什么,自己该如何去诠释这个信仰。于是他能做的,只有将电影院修葺成更阔大的教堂,去震撼每一个前来参观的观众,让他们顶礼膜拜,成为与他一样虔诚的信徒。
我敬佩李安,我也同情李安。他的信仰与他的做法同样纯粹,但只有教堂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也许是唱诗班和布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