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类型
因为文化的作用相当微妙,所以文化对爱情的影响并不如个体差异那般明显。具体而言,不管何种文化,依恋的两个维度,忧虑被弃和回避亲密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与爱情的所有成分都有关系:亲密、激情、承诺和关爱。
·亲密
安全依恋类型的人一般很重视其他人,认为别人值得信任、可以依赖和心地善良,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伴侣很坦诚,心情愉快地进行大量的自我表露。而那些不安全型的人则对他人持有戒心。具体来说,高回避的人一般会怀疑他人,认为别人不诚实、靠不住。因此他们往往沉默寡言,很少对伴侣诉说自己的情感和愿望总的来说,安全型的人与不安全型的人相比,与伴侣的关系更加亲密。
·激情
痴迷型的人的生活存在很多戏剧性场景,但大部分并不轻松愉快。忧虑被人抛弃常常使他们紧张不安,他们在亲密交往时体验到的总是提心吊胆的忧虑而不是幸福快乐(Davis et al.,2004)。回避亲密的人则更为疏远冷漠,他们的激情(尽管少得可怜)更加不带有个人色彩。所以,只有安全型依恋类型的人才能体验到最美妙、满足的性生活,对于这一点你或许不会感到奇怪。安全型的人性生活的次数更多,有着更多的唤醒、更大的愉悦、更多次数的高潮以及更大的满足。
·承诺
安全型的人比不安全型的人更加忠诚于他们的伴侣关系(Mikulincer&Shaver,2007)。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久而久之安全型的人比不安全型的人有更多更亲密、更积极、更满意的交往。
·关爱和看护
最后,当伴侣紧张不安,需要支持时,不安全型的人并不是有效的看护者,与安全型的人相比,他们提供的安慰更少,也不能让伴侣放心(Simpson et al.,2002)。详而言之,当危难中的伴侣请求安慰和支持时,高回避的人的行为更消极,有时还会变得恼怒(Campbell et al.,2001)。焦虑型的人经常会提供很多帮助,但他们往往是为了一己私利才这么做,希望获得伴侣的赞许。整体来看,对伴侣的同情之爱会因安全型依恋得以提升和增强,而会被回避亲密削弱(Sprecher&Fehr,2011)。
因此,安全型依恋和爱情的所有这四种构成成分都有正面的关系,这四种成分看来可以缔造出不同的爱情体验。可以肯定的是,安全型的人比不安全型的人体验到更强烈的浪漫之爱、相伴之爱和同情之爱(Mikulincer&Shaver,2005)。
然而更重要的是,所有人一般都有数个不同的伴侣,比如爱人、父母和朋友,这些人在任何时间都是重要的依恋对象,我们或许在某些关系中相对安全,而在另一些关系中则不太安全(Sibley&Overall,2008)。潜藏在人际关系的总的适应行为(即我们命名的依恋类型)背后的可能是对特定伴侣的几组不同的情感,所以我们依恋的质量在不同的伴侣之间会发生变化(Overall et al.,2003)。比如,有人焦虑地依恋于自己的母亲,但可能会全心全意地信任自己的爱人。所以,依恋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之间会起变化,这使得爱情关系中的依赖类型十分复杂。
虽然如此,我们这里描述的总的态度仍然重要。回避亲密和忧虑被弃的变化程度能概括全世界所有人际关系的特征(Schmitt,2008)。它们也清晰地为我们与他人的交往打下了基础。能安全地依恋于母亲的蹒跚学步的孩童,也往往在小学能与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然后在中学能拥有亲密的友谊——再后,作为这些成功友谊的结果,他们往往会拥有满意的成人爱情(Simpson et al.,2007)。依恋类型强烈、持久的影响表明人们不仅会拥有不同类型的爱情,而且还会拥有不同类型的爱人。
书上告诉我们的安全依恋类型(重视其他人,认为别人值得信任、可以依赖和心地善良,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伴侣很坦诚,心情愉快地进行大量的自我表露。)放在现今的社会上看其里是多么的傻,真要这么做,自己怎么头上戴帽子的都不知道。也可能这本该是爱情的模样,只是我太悲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