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粘度升高的中医治疗。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
血粘度升高的中医治疗。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就是血液粘度产生的原因。一旦粘度升高,血液的流动就会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细胞等极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血中纤维蛋白、血小板等也会乘机在异物上聚集,使血管腔变窄,甚至形成血栓,从而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
中医认为,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气虚则无力运血,气滞则血运受阻。阴虚时营血减少,清气不行,血液不运;阳虚时不能气化,气血瘀滞。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在临床上,一般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可将血粘度升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气虚血瘀型:主要表现为血液粘稠度升高,伴心悸怔忡、气短乏力、胸闷心痛、舌苔薄白、舌质紫暗并有瘀点或瘀斑、脉涩结代等,在治疗上应以益气活血、通络散瘀为主,具体方药为黄芪、党参、白术、柴胡、陈皮、三七、桃仁、桔梗、当归,升麻、红花、炙甘草各,每日一剂,水煎服。
2.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血液粘稠度升高,伴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腰痛如刺且固定不移、舌淡苔薄、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等,在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行气导滞为主。具体方药为桃仁、当归、川芎、白芍、生地、泽泻、瓜蒌、三七、陈皮、枳壳、桔梗,红花,每日一剂,水煎服。
3.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血液粘稠度升高,伴疲乏无力、头晕目眩、耳鸣健忘、急躁易怒、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腰膝酸软甚至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等,在治疗上应以滋补肝肾、育阴潜阳为主。具体方药为枸杞子、菊花、生地、熟地、山药、枣皮、茯苓、泽泻、丹皮、天冬、麦冬、石斛,每日一剂,水煎服。
4.脾肾阳虚型:主要表现为血液粘稠度升高,伴形寒肢冷、面色恍白、腰膝酸软、少腹冷痛、腹胀便溏、面浮肢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苔薄白滑、脉沉细弱等,在治疗上应以健脾温肾为主。具体方药为制附片、党参、白术、炙甘草、干姜、苏子、葶苈子、桂枝、泽泻、黄芪,猪茯苓,椒目,每日一剂,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