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灵终结 装备鉴赏 附录16 赛拉斯萨(setratsa) 部队

2022-10-30 17:56 作者:顺风随影  | 我要投稿

由于焚风特殊的人口结构,兵源供应不稳定。提高单兵作战能力,提升单兵素质,成为了焚风解决燃眉之急的最优方案。这个方案便是铁骑兵外骨骼系统,这套源自中国“大迭代”计划的单兵升级方案,借由云茹带到了焚风军队中。这套单兵系统在步兵的火力、机动、防护上,都有着显著提升。诚然,铁骑兵让焚风步兵综合素质提升明显。可是面对未来高烈度战争,上一个时代的设计恐怕已经落伍,必须设计新的单兵系统,来弥补中高端部队的需求。

针对这一问题,最后堡垒选择进一步增强火力,加强防护,放弃了原本就疲软的机动性。这就是“克星”系列动力装甲系统。当然,巨人克星,以及它的后续衍生型号天神克星都存在着重量过大所导致的机动性问题,不过这套系统很好地契合了最后堡垒的保守防御战术,因而对于最后堡垒的技战术要求而言并不是问题。可如果跳出这之外,“克星”系列面临的就是极短的战斗机动范围和孱弱的追击能力。不过,“克星”系列本身的任务就是为部队提供强大的防空掩护和足够的攻坚火力。

“克星”系列在最后堡垒的成功并非可以复制,特别是对于狂鲨先锋这种注重电子战和机动作战的部队而言,笨重的动力装甲只会成为累赘。因此,狂鲨先锋的思路是,全面提升新型动力装甲系统的三维,使之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这个思路的产物便是狂鲨先锋的“乌兰巴托”动力装甲(因为设计地点位于乌兰巴托,因而如此命名)。

“乌兰巴托”动力装甲最大的特点便是火力、机动和防护的优秀平衡。为了与穿戴者完美贴合,“乌兰巴托”动力装甲的最内层是一能与人体完美结合的纳米衬层。穿戴者需要先穿上这套衬层内衣,再穿上动力装甲其余部分。这样动力装甲的设置参数能够和穿戴者的身体信息相契合,让动力装甲像是长在穿戴者身上一样。这样,穿戴者的舒适感会大大提升,减少适应装甲所需的时间,也能大大提高作战能力。

“乌兰巴托”使用了复合装甲作为防护。这种装甲采用了均质装甲钢-橡胶-陶瓷-凯夫拉纳米纤维-减震泡沫的复合夹层,能够防御20mm以下弹药的直射,并且免于炮弹破片破坏穿戴者及其动力装甲内的设备。当然,这仍然存在缺陷,在面对敌军超口径破甲弹和次口径穿甲弹时,这种装甲材料依然力不从心。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护,“乌兰巴托”还增加了两个升级套组。

第一个是等离子护盾生成器。这项技术本来是焚风用以增强关键建筑抗性的设备。在狂鲨先锋的攻关下,这种设备成功小型化。这种生成器使用动力装甲的能源,也可以外接额外能源。生成器安装在两侧肩甲上,以便发挥最大效用。这种设备针对敌军动能武器有着极佳效果,根据测试,在护盾保护范围内,所有火炮穿甲弹、步枪子弹几乎无法穿透护盾,穿透的弹头也无法对装甲本身也无法造成威胁。

可是,等离子护盾并不能抵御低速榴弹,以及厄普西隆特有的精神能量武器。针对这部分的火力,狂鲨先锋研发了纳米共鸣计。在设想中,敌人使用低速榴弹的情景,应该是部队较为集中,或者躲藏在掩体中。这样才会尽可能发挥榴弹的威力。纳米共鸣计能够为彼此靠近的“乌兰巴托”战甲穿戴者提供战甲修复作业。在两者的纳米共鸣计互相进入范围时,就进入激活模式。激活后的纳米共鸣计可以为战甲生成纳米机器人,在战甲受到大面积损伤时,纳米机器人就会迅速填补受损区域。不过由于纳米共鸣计及其耗费能量与材料,因此才设计为了战甲穿戴者彼此接近时才激活。

虽说“乌兰巴托”采用了复合材料,但也并不意味着它就轻如蝉翼。八十千克的重量对于穿戴者而言依旧时不小的负担。对于较高的机动性指标,不可能让穿戴者自己来承担这些重量,所以“乌兰巴托”动力甲背部安装了一个外置式动力背包,用来为动力甲提供能量。这个动力背包一开始采用了核能电池,可由于成本问题,以及未能解决的低功率缺陷,最终在生产型号上采用了传统的锂离子集成电池组。技术成熟的锂离子电池组已经不会出现外壳受损,而导致的爆炸和燃烧问题。低温环境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也被解决。

动力背包使得穿戴动力甲的战士能够以2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连续奔袭几个小时,不过并不建议这么折腾战甲。穿戴“乌兰巴托”动力甲的部队仍然依靠步战车和运输机进行部署。在战斗区域进行长时间的部署才是最好的方式,没人会由衷喜欢长距离的全武装徒步奔袭,无论穿着什么东西。

“乌兰巴托”动力甲的武器选择十分丰富。除了铁骑兵和长枪战士的武器以外,还有新研发的自动狙击步枪和冲击反装甲步枪。在“乌兰巴托”动力甲优秀的火控系统辅助下,这些武器的精度得到了质的提升。自动狙击步枪是焚风研发的模块化单兵武器系统,精度高、威力大,火力充沛。能够对八百米范围内的敌人形成有效的火力压制。而冲击反装甲步枪,采用了焚风研发的气流爆裂技术,能够在中近距离将敌军装甲车辆的装甲直接撕裂。这种冲击步枪对混凝土工事也有显著的效果。不过目前开发仍在进行中,投入现役的冲击步枪在射击一发之后,就必须再度充能与冷却发射轨道。

“乌兰巴托”的最早的用户,就是位于蒙古地区的“塞拉斯萨”特战突击团。据悉,焚风的传奇战士兄妹菲因和阿莉茨就曾在这支部队服役,并且战绩颇丰。

这周忙着ep14的更新,结果绿色棒棒糖还是没写出来……

下周也要整大活,周末更新MO球动画力!

 


心灵终结 装备鉴赏 附录16 赛拉斯萨(setratsa) 部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