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 (九)

2021-03-20 22:56 作者:虹彩舞夜  | 我要投稿


1


“原”的含义: 


(一)原始,事物生成的最初来源。就好比一条线或一条路,无论怎么看,都得有一个起点。而从这个起点,又可以向着相反的方向各自延伸。


(二)原始,事物的一个切入点。比如我们学习,不需要从第一章开始看,可以从最容易入手的那一节开始看。


(三)原本,存在于事物内部的核心部分。比如船有船脊,房屋有地基,有些动物有心,有的动物有脑子,另外有的动物有类似心或者脑子那种性质的部分。 


(四)原由,它不是存在于事物内部的部分,而是事物生成的来源以及所变动的来源。比如,有了父母才有小孩,由于拌嘴才导致了打架。


(五)原意,(出自某些人的意志)而导致的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原因。变动的事物因为他的想法而发生别的变化,比如城市中的政府,独一的政体,君王制,暴君都叫作“原”。技艺也是这样,非常明显的就是大匠师要比设计者精明。 


(六)原理,指明事物最初的含义的来源,比如实证的起点是假设。


那么,一切“原”的共性,就是事物变为存在或已知的出发点。


但有些是事物内在的,有些是外在的。因此,事物的性质是“原”,事物的元素、思想和意志、实体和目的也是“原”,因为善与美开启了许多事物的认识和运动过程。



2


“因”的含义: 


(一)创造事物的原材料,比如用青铜来制作铜像,用白银制作杯子碟子,还有其他类似的各种物料。 


(二)事物的形式或模型,即本质的定义,还有包涵在事物内部的各级通式与定义的各个部分。 (例如,比例2:1和数一般是八度音阶的原因))


(三)事物开始变化或静止的东西,这些动作产生的最初原因,比如某个举动的原因是别人的建议,子女的原因是父母。一般而言,创造出来的事物的原因就是造物者,事物变化的原因是导致变化的事物。 


(四)事物为了这个目的所以成为了事物。比如散步是为了健康。“人为什么去散步?”我们回答“因为这会使人健康”。我们觉得这么说,就算解答了为何要去散步这个问题。凡是为了达到目的,从而使用各种方法和工具,导致其他事物进程加快的,都可以这样说,比如为了获得健康,就会用消瘦法,清泻法,药还有一些医疗工具。虽然方式方法不一样,但是其目的都是健康。


这些就是所说的原因的所有含义。


同一事物除去偶然原因,还存在几种原因。比如说,青铜和雕塑的技艺都是铜像的原因,它们的目的都是造出铜像,不过这两者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物因(质料因),一个是变动的来源(动力因)。


不过事物之间也是可以互为原因的,比如说体操是健康的原因,健康也是体操的原因。它们之中,一个是目的因,一个是动力因。


而且同一事物还可以是成为两个互为正反的事物的原因。有了这个事物,就会有另一个事物,两者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那么,如果没有这个事物,其结果就不能产生,于是就出现了由此而来的另一个结果。


比如,我们觉得船遇到了危险,就是因为船上没有舵手。那么船上有了舵手,船就应该是安全的。这样看,舵手在不在船上,就是船的动力因。



3


现在所讲到的那些原因,可以很明显地归于四类。


字母是产生音节的原因,原料是制造产品的原因,火和土还有其他的元素是形成物体的原因,部分是构成整体的原因,假设是得出结论的原因。


这些都是从事物所由之而来的意义上说的。这些原因中,有的是作为基质存在的(例如部分),有的则是作为本质(整体、综合和形式)存在的。


一般的制造者,比如种子、医生、建议者,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工匠,都是变化或静止的来源。


最后一类原因是所有事物追求的终极和本善。所有的事物不仅有自己的目的,还为了达到自己的至善(极因)而努力。至于我们所说的是本善还是表面的善,这两者没有多大的差别。


这些就是原因的四种类别。



4


原因就那么几类,但方式却多种多样,尽管总结起来也会相对较少。


“因”的含义说起来比较复杂。就算是在一个类别中,有的说是“先于”,有的就说是“后于”,比如体育老师和医生都是健康的原因;又比如2∶1的比例和数都是八度音程的原因。产生特殊结果的那类事物,总是产生特殊影响的原因。


还有一些偶然因素以及含有偶然因素的那类事物,例如,一种意义上,“雕刻家”创作了雕塑;另一种意义上,“波吕克利特”产生了雕塑,因为“雕刻家”恰好就是“波吕克利特”。由此推论,所有普遍词,只要是包括各级属性的,都可以连带成为原因。比如,人就是动物的一种,因为波吕克拉特是人,人是动物的一种,那么也可以说动物造出了这个铜像。


在这些偶然原因中,有些比较相近,有些则远一些,例如,“白色”和“高雅的”就都可以被称作雕塑的原因,而不仅仅是“波吕克拉特”或者“人”了。


除了所有这些原因,还包括正当的和偶然的原因。有些原因是潜在的,而有些则是现实的。比如说,建筑师造出了房子,瓦匠正在造房子。


关于原因的影响,这也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比如某一个事物,它可以说是这个雕像的原因,也可以说是另一个雕像的原因,或者说一般雕像的原因都是这个事物。还可以说这个雕像由这块青铜而来,或者说由青铜而来,要不就说由一般的材料而来,属性的因果也和这个类似。


而且属性和本性还可以合到一起说,我们既可以不说“波吕克利特”,也可以不说“雕塑家”,而是说“雕塑家波吕克利特”。 


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分为六种类,但实际上每一种类只是分为两种方式来解释:


(甲)这些是个别原因、某一类原因、偶然原因或是含有偶然因素的某类原因,它们可以一起或简单地解释事物。


(乙)所有原因可以看作促使行动或能够采取行动。


从作用的角度来把原因分类,这样就可以看到某些单个的人或者事物,与那些他们起作用的人或事物,应该同时存在或者不是同时存在的。


例如,一个正在进行治疗的人和一个正在康复的人,一个建造者和一个他正在建造的东西,两者都是同时存在的。


而能作用的原因就不一定是共存的了,因为房子不会和建筑师同时消亡。



5


元素(要素)的含义有: 


(一)1.   存在于事物内部的基本组成,就事物类别而言,就是不能再继续分类的。语言的元素是其组成部分(字母),而且是最终分解的部分,不再分解不同的形式。


事物被分解之后,如果还要再被拆分,那么拆分出来的部分的类别还是不变的,就像水一样,拆分出来的还是水。至于一个音节被拆分出来之后就不是音节了,就变成了不同的字母。


2.相似的,人们所说的“物体”的元素,就是指那些不能再被继续拆分的事物。这样的事物,无论是多少种,大家都把它称作是元素。


3.所说的几何证明的要素(元素)和一般证明的要素(元素),性质都差不多。凡是那些用在实证当中的基本条例,都叫作证明的元素(实证要素)。用一个中间项,把前后两项联系起来,然后进行证明的,就叫作“综合论法”,也是这样的性质。(原始的综合论法有三个术语,从中间开始论述。)



(二)1.那些单一且微小的物质,人们也用元素来称呼它们,这样的做法,在好多方面是很有用的。这样,所有微小单纯的事物或不可再分割的事物就称为一种元素。


2.因此元素在事实上就成了普遍事物。这些元素因为单纯(一),就在万物的复杂(众)中存在,每一个事物要么包含所有的元素,要么包含一些种类的元素。因此有人就认为事物的第一定义是“单位”和“点”。


3.所以,我们所说的科属(族类)既是普遍的又是不可分割的(关于这些,不可以再有其他说明或者解释)。有的人说,科属就是元素。科属与品种相比较,确实更加普遍,因为所有的品种上,肯定会有科属的性质。而品种表现在科属上,就有差别了。每个事物的元素都是其内在的第一组成成分,这便是所有意义的共性。



6


本性(自然)的含义有:


(一)“自然”指的是,生长着的事物的起源。如果把“ψKσιI”这字的“K”的发音读长,就应该是生物的创造。(希腊文的本性是ϕυσις,包含了“本性”“自然”“万物”“物质”“本质”等不同的意义。)


(二)事物的内在部分,其发展的开端。


(三)每一个自然事物,都是因为本性而来源于自然,然后开始最初活动。生长就是某些事物和某些事物相接触,或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或者是有机吸附,像胚胎),因此来获得增益的过程。有机结合与接触是不一样的。有机结合是事物的各个部分不仅接触,还要在数量上和延展上一起生长(性质不需要一样);至于接触,就是两个事物碰在一起而已。


(四)本性的含义还指那些所有自然物的组成都要依赖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都是还没有成形的,不能依靠自己的潜能来进行变动。比如青铜是创造雕像的本性,同时也是青铜器的本性,木器的本性是木,其他的以此类推。这些物料在被做成产品之后,依然保存着它们的原始物质。


因此,人们也把那些构成万物的自然元素称为本性。有的人认为火是这种本性,有的人认为是地,有的人认为是气,有的人认为是水,还有的人认为是其他类似的事物,不过有的人认为是其中几种,有的人认为就是这四种。


(五)“本性”的含义是自然事物的本质。有的人认为万物的最初的组合就是本性,就像恩培多克勒所说: “现存的事物没有所说的本性, 就是四种元素时聚时散, 本性就是人们给这些混合物取的名字。”


因此,对于自然而然产生和存在的事物,尽管它们已经存在,但我们认为除非它们具有形式和形状,否则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本性。


只有事物具备了这两者,才可以说是有了本性,比如动物和它的各部分。


这样看来,那些原始物质只是本性的一部分,本性还需要“形式”和“本质”,这是创造事物过程的最终目的。


那些原始物质也可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与个别事物有关系的原始物质,一种是指一般的原始物质。比如就像青铜器,青铜就是原始物质,但是广义而言,也许应该说水才是原始物质,因为所有可熔化的物质(青铜包括在内)都属于水。(古希腊哲学认为,金属可以融化为液体,所以没有“金”这个元素,这与中国的五行不同。)


(六)从“本性”的这个意义延伸,所有的实体都可称为“本性”,因为事物的本性总会是某种实体。(事物凭此成为事物)


从上面所说的来看,已经很明确。严格解释本性,本性就是事物内部固有的提供运动的本原实体。质料称为本性,因为它是运动的载体;形成和发展过程称为本性,因为它们是由此而进行的运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存在于事物内部,还是已经在事物中显现出来,本性都是自然万物变动的渊源,以某种方式潜在或完全存在其中。



7


我们说“必须”(必然)的含义有:


(一)1.一个事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比如动物都要呼吸,都需要吃东西。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就不能生存。


2.存善去恶的必要条件。比如我们得病了就要治病,就要吃药。人们如果想赚钱,就得出海。(古希腊殖民地在意大利地区,需要经由爱奥尼亚海航行到达)


(二)强制性和强迫性,即阻碍和趋于阻碍,与自我意识的冲动和目的相反。因为把“强制性”称为必然,因此,必然性是痛苦的。欧维诺说道:“所有的必需品往往是讨厌的,因为每件必然事件都让人心力交瘁。”而索福克里说:“我做了这样的事,都是被强迫的。”这样的必然是与自然要求和人类理性相悖的,但是又无可奈何。(就像996是被实现了的无奈)


(三)当我们说,“只能这样,没有别的办法”,这就是必须,这是其他所有含义的来源。这意味着,必然性是事物独一无二存在的特征。


一个事物只是因为某些强迫的力量,没办法按照自己的脉搏来活动,那么就只能接受,然后去做它必须做的事。因为有了必然,事物就“只能”这样。“生”和“善”与此相像,某些条件就是“生”和“善”的必要条件,而这一类的原因总是一种必须。


(四)再说,还有一种必须就是“证明”,因为证明非常充分,结论就必须是这样。这个必须的原因,就是最基本的条件。有了这些条件的约束,综合论法就只能这样发展。


有些事物的必然来自于除本身以外的某物,有些事物并非如此,但它们本身在事情上就是必然的源泉。


无论是本义还是狭义,必须(必然)都得是单纯的事物,这样的事物只有一个存在状态。不可以说它又在这个状态存在,又在那个状态存在。要是这样,实际就不止一个存在状态了。


所以,凡是永恒不变的事物,就是单纯的,没有什么可以强迫的,也不用压抑自己的本性。



8


“一”(元一)的含义是:


(一)因为属性而成为一(偶然意义上的一)。


(二)因为本性(由己)而成为一(自身本性的一)。


(一)因为属性而成为一:就像哥里斯可、文明的、文明的哥里斯可,这三种说法说的都是同一个事物。又比如文明的人和正直的人,文明的哥里斯可和正直的哥里斯可。所有的这些属性都是一,文明和正直的属性都是属于同一个本体,哥里斯可的属性中包含着文明。


相类比,“文明的哥里斯可”和“哥里斯可”也都是一,因为哥里斯可的属性就是短语中的“文明的”这个词,那么“文明的哥里斯可”和“正直的哥里斯可”也应该是一,因为由同一主题的属性出现在这两条短语中。


对一个科属进行说明或任何普通名词的属性,都和此相类似,比如“人”和“文明人”相合一,因为不仅一般人的属性可以是文明,某个人(比如哥里斯可)的属性也可以是。但是这两种属性虽然都在人的种类中,但是两者也有所不同,人类的文明,合一之后包括的是科属的本体,哥里斯可的文明。然而两者都不是以同样的方式在他身上呈现,而是其中一个是他的实体属性,另一个是实体的状态或情感。


那些因本质属性而称为“一”的事物由此而命名。


(二)事物因为本性,从而成为一。

①,有些是因连续性,所以用“一”来称呼。比如把棒子捆在一起,把木片粘在一起。一条线,就算是弯曲了,因为可以延伸,所以依然被称作“一”。还有身体上的各个部分,也共称为“一体”。对于这些事物本身而言,本质的连续性比技术的连续性更易成为“一”。


称为“连续性”的事物,其本质是一种运动,并不是其他样子。运动是“一”而且时间上不可分。有些事物不仅因为接触,而且还需要本质上具有连续性才能成为“一”,因为如果把碎木屑放在一起,不能认为是一块木头,一个整体或任何一种连续体。


那么,无论如何,只要是连续性的事物,即使是弯曲的,都称为“一”,而不弯曲的更是如此;比如,小腿或大腿比整个腿更能体现“一”,因为整个腿的运动不一定是“一”。直线比曲线更加体现“一”,有角度的曲线既可以称为“一”,也可以不称为“一”,因为它的运动可能同时或不同时进行。但直线的运动总是同时发生,不会像曲线一样,有的地方静止,有的地方运动。


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事物之所以被称为一,就是因为它们有相同的底层(基质)。这些底层(基质)在感官上来说是相同的种类,而且是不可区分的。


我们所说的底层(基质),就是事物最终状态下的最里面或最外面,是最接近或最远离终态的事物。从一个角度来说,酒是一,水也是一,它们都不能再被拆分了;从另一个角度看,酒和油都是液体,两者就可以结合到一起,从而成为“一”。从这个思路推广来看,就可以把所有可以溶解的物质都包括进来,因为它们有相同的底层(基质),都是水或者气。


③,对于有些事物来说,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相反的差异,但是如果它们从属于同一科属,那仍把它们称作“一”。


因为它们在同一科属中,底层(基质)是一样的,比如马、狗、人,都属于动物,也就可以称为一,归于一类,这与上面所说的物质底层归于一类的道理相类似。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统一,就要看它更上一级的科属(假设它们就是科属中最低级的),比如等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三角形,按照图形来看,它们就是同一的,但是按照角度来看,就不一样了。


④,两个事物称为“一”的条件是,陈述一个事物本质的定义与另一个事物的定义是不可分的。这样的话,无论事物的数量如何变化,只要定义不变,就还是“一”。比如所有符合图式定义的平面图,都应该被称为“一”。


一般来说,本体在时间,空间,定义上不可区分的事物,尤其是实物,都应该说是“一”。如果有两种东西,作为“人”来说不可区分,那么它们就都是“人”;如果是作为“动物”不可区分,那就都是“动物”;如果是作为规模不可区分,那么就是相同大小。


现在我们可以明确指出,有些事物被称为一,是因为和其他被称为一的事物类别相同,或者依附于这个事物。有一些就是因为本义才被称为一,比如本体作为一,就是其中的一个类别。


这个“一”可以由延续而来,也可以由形式而来,还可以由定义而来。凡是从这三种形式上看不是“一”的,就不可以用一“一”来计算,必须用“多”来计算。


一种意义上,我们称任何数量连续的事物为“一”;另一种意义上,如果事物是一个整体,我们才会称为“一”。比如各种小块的皮子凑到一起,这肯定不能说是一只鞋,只有这些小块的皮子缝制成鞋,有了鞋的样式,才可以被称为一。因此,在所有的线条中,只有圆是最真实的一,就是因为它是整体和完全。


(三)一可以作为数的起点。我们认识每一级事物,都要从第一计量开始,因此各级可以认知的事物的开端就是一。


但是在各级事物中,一(单位)的存在也不相同。有的是四分音符,有的是原音字母,有的是辅音字母,有的是重量单位,还有的是运动单位。


现在,数量上不可分的事物,如果在任何维度上都不可分,而且没有空间位置,那么它就是一个单位。


如果任何维度上都是不可分的,并且有空间位置,那么它就是一个点;如果在一个维度上是可分的,那么它就是线;如果在两个维度上是可分的,那么它就是面;如果在三个维度上是可分的,那么它就是体。而且顺序颠倒的话,两个维度上可分的是面,一个维度上可分的是线,数量上不可分的是点或单位——没有空间位置的是单位,反之则是点。


还有,有的事物是因为数而成为一,有的是因为品种而成为一,有的是因为科属而成为一,有的是因为比例而成为一。


因为数而成为一的,一从物质而来。


因为品种而成为一的,一从定义而来。


因为科属而成为一的,一从范围(科属是一样的事物用相同的范畴说明)而来。


因为比例而成为一的,是和第三第四个事物相比较的。后者的合一常常把前者的一也合到一起,比如:来源于数而成为一的,也必来源于品种。来源于品种而成为一的,未必来源于数。来源于品种而成为一的,也必来源于科属,但是来源于科属而成为一的,未必来源于品种。来源于科属而成为一的,也必来源于比例,但是来源于比例而成为一的,未必来源于科属。


很明显,“多”的含义是相对于“一”而来的;。我们把事物称为多,有的是因为它们不延续,有的因为他们内层或外层的物质是可以被区分的,还有些是因为它们本体的定义可以用不同的说法来说。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 (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