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悬案之北南假太子案(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北边的太子案刚刚过去了三个月,南边又冒出了一个太子,朱慈烺又出现了,说起来这出现的时机真的是很凑巧,北边呢被官方认定的假太子刚刚被处决,南边又出现了一个太子,好像是想告诉世人,看假的已经去了,现在真龙出世了,应该说在南边称太子,比在北边称太子,风险和收益的比肯定是好很多,从风险上来说,南明朝堂内熟悉太子的人肯定比在北边的少,特别是与太子最亲近的那些人,而且刚刚杀了一个假的,人们会自然的想,这回弄不好就是真的了,从收益上比北边大不一样,在北边是不是被认可里外都是一个死,而在南边呢,如果真的被认可为太子的话,那荣华富贵肯定是免不了的,搞得好的话还会被拥立为皇帝,即使不能当皇帝,也很有可能会像弘光帝后来许诺的那样,让他继续做太子做储君,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刚刚杀死了一个所谓的假太子,谁还敢再冒充太子,如果这次冒出的太子,真的是真的呢,所谓真金不怕火炼,他根本就不怕茶,又或者是满清人在杀掉了北方太子以后,顺势推出的一招,北方太子案,搞得多尔衮是心神不宁,最后居然还搞出了民变,虽然最终多尔衮将北方太子案强压下去,但毕竟引起了动荡和朝野内外的猜忌,或许多尔衮就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也让你们难免冒出一个太子,搅得你们朝堂大乱,你们明朝人向我泼出的污水,那我多尔衮也要烧开了以后再给泼回去,
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南太子案也是一个谜,这起案件呢,是发生在公元1645年的三月份那1天呢,南明政权的鸿庐寺少卿,高梦基的仆人穆虎从北南下,在途中他结识了一名少年,晚上睡觉的时候,他无意中发现少少年的内衣竟然是印有龙纹,穆虎大惊追问少年的出身,这位少年也不隐瞒,对他坦白相告说,我就是大明太子朱慈烺,穆虎自然是不敢怠慢,一路上是小心伺候,然后就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主人高孟基,高孟基见到了这名少年,也是半信半疑,他将他安排在自己的家中居住,后来又从苏州迁到了杭州,在这过程中,这名少年一点也没有低调,他经常是招摇过市,露出一副贵公子的样子,引起了世人的注意,然后民间很快就有了太子南来的留言,这就让高孟基觉得惊恐万分,他赶快将此事汇报给了朝中的重臣马世英,以及弘光皇帝,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马上派出了曾经在北京服侍过太子的内监李继周,去见这位自称的太子,李继周见到这名太子以后,觉得他的相貌确实与太子有几分相像,但又不全像,所以呢还是半信半疑,
但李继周下面的两个太监,见到太子以后,却马上跪倒在地,口中称太子,洪光帝知道以后非常不满,下令处死了这两名小太监,然后将这名少年接到了南京,让他先在南京的兴善寺下榻,南京的很多官员都听说太子来了,所以纷纷的到寺庙中来拜见,许多的官员都是直立甚功,再后来洪光帝命人将这位少年带到了皇宫,要当堂认证,这样的认证总共是经历了两轮,参加认证的官员中有,以前太子的老师,比如说他的老师王卓,刘正宗还有曾经担任詹师傅邵詹氏的方共,前詹士府是干什么的,詹士府就是负责管理东宫事务的机构,那几乎是离太子最近的机构,
少詹氏则是詹士府的二把手,辨认的结果大家一致认定这名太子是假的,其中刘正宗曾经问这个少年,我是讲师,你认识我少年不语,刘正宗又问,讲课是在何地进行,少年说,文华殿殿中的案头上放着一本什么书,少年说,刘正宗随即向弘光帝禀报说,太子读书的地方并不是在文华殿,而是在端敬殿,案头上放着书也不是诗,曾经担任东宫长官的王卓也大声的斥责这位少年说,你明明是假的,哪里来的真太子,
经过两轮的对峙以后,得出的结论令弘光皇帝非常的满意,这名太子是假的,而此时最早推荐太子的那名奴仆,穆虎也已经不知所踪,让人更觉得这起案件背后是一个阴谋,再后来肯定是严刑审问,最后这名少年招认他叫王之明,是明神宗的驸马王禀的侄孙,因为他与皇室的这层特殊关系,所以他对宫中的事物呢颇有,再加上经常有人对他说,他长得酷似太子,所以他后来在幕府的威逼利诱之下,决定冒充太子,
那么这名少年到底是是不是真太子,我的感觉呢,是,它真的不是真的,首先按照我们刚才的分析,北边的太子很有可能是真的,而从逻辑上来讲,一北一南的两名太子只能有一个是真的,既然北边的是真的,南边的一定是假的,除非能证明它是真的证据,超过了证明北边的台词是真的证据,但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看不到这一点,其二,此案的可疑之处就在于弘光帝的反应,他急不可耐的杀死了认为太子是真的那两名小太监,这样做就给人造成了一种心虚的印象,我觉得弘光帝确实是心虚,他内心肯定不希望这名太子是真的,他甚至有可能从一开始的时候就真的认为这个太子是真的,所以他才急不可耐的杀了那两名小太监,掩人耳目,从逻辑上讲,弘光帝心虚的表现,并不能证明这名少年是真的太子,这是两回事儿,洪光帝心虚只能证明他政治经验不足,做事毛糙,给人留下话柄,再说那两名小太监,他们为什么这么认定这个少年是真太子呢,原因可能有两点,一者呢是这名少年本身长的就酷似太子,而两名小太监因为自身地位的关系,对太子的相貌并不是非常的了解,他们可能并没有机会,近距离的注意太子的相,按公里的规矩他们也不敢直视太子,所以他们真的误以为这名少年是真的太子,再有一点呢,可能是他们立功心切,如果他们是最早认出太子的人,那将来太子的荣华富贵,他们多少也能分一杯羹,所以急不可耐之下,他们才会有如此的举动,
相较于那些平日见了太子连头都不敢抬的太监们,那些太子老师们对太子相貌的记忆,似乎来的更加的可信一些,再后来正在与清朝人讲和的史可法,从北便得到了情报,知道了北太子案的始末,由此也就更加确定南太子案的真假,自此南太子案基本上尘埃落定,那个假冒太子的少年王之明被关在了大牢之中,但弘光帝并没有杀他,不是他不想,而是干系重大,南太子案的复杂性并不在于它的案件本身,而在于这个案件掀起的己方政治势力的角逐,弘光帝我们讲过了,他当然希望这个太子是假的,马世英宛大成,他们希望借太子案,能够借刀杀人,清除那些一直和他们作对的东林党人,而东林党人也想借,太子案动摇一下弘光帝继位的合法性,以及软大臣马世英的权利,而那些拥兵自重的军阀们,更想借此事找到自己起事的口实,再加上有可能满清在背后插手,那么南太子案背后的复杂程度,就远远超出了这件事情本身,
对于各方来讲,这件事情都是一张牌,至于太子是真是假,反倒显得并不重要,假太子案可以说直接导致了弘光政权的倒台,这是因为当时驻扎在长江中上游的左良玉,在得知太子之事以后,当时他正面临着李自成军队的攻击,左良玉本来就不想与李自成的部队交战,他本来就想撤退,假太子之事给了他一个完美的借口,他上书弘光皇帝,让弘光帝善待假太子,到后来竟然炸称收到了太子密诏,率军顺江而下,要来保护太子,杀奸臣马世英,看到左良玉大军将至,马世英竟然调动了当时驻防江淮沿岸,防止清兵南侵的大军来抵挡左良玉,
按马世英自己的话说,北兵制犹可一款,若左虐之,我君臣独死尔,就是说如果清兵来了,我们还可以弹何,但如果左良玉到了,我们君臣只有死命一条,所以他说,宁死北无死逆,就这样江淮大军全部被调去阻挡左良玉,使得长江防线无险可守,无兵驻防,最后清兵南下,不费吹灰之力突破了长江天险,然后就有了扬州十日南京归,弘光政权瞬间瓦解,所以这也难怪有人说王之明是北边,派来的间谍,虽然这种说法非常的离奇,但从实际效果上来看,满清人确实是获得利益最大的一方,南太子案同时也暴露了弘光朝另外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当时全社会都处在一种信任危机之中,
其实假太子案并没有那么复杂,审讯的过程也符合程序,但不管是当时的统治,说什么这个太子是假的,老百姓都不相信,这并不仅仅是南明的问题,而是大明由来已久的问题,或许从朱棣掩盖事实真相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这又能怪谁呢,权力崇拜极易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权力无所不能,包括垄断事实,主宰视听,表面上看确实是屡试不爽,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信用严重透支的过程,人们虽然无法抗拒权力,但是却能以自己的方式来规避这些谎言造成的危害,比如说他们会选择,当权者说的所有的话都是假的,他们一概会做相反的解读,这样的结果就使得那些公开的,权威的信息变成了谎言,而街头巷尾,不明来历的流言,则成了事情的真相,这恐怕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适者生存,
在无穷无尽的不实信息的淹没下,生存的诀窍,不是选择信,而是选择不信,在史料中,关于弘光朝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命武成等衙门极恶言,但毫无效果,最终的结果就是尾翼延尾,一更传移,这种现象我们现在的解释就是,塔西佗陷阱,塔西佗是古罗马的一名历史学家,他在总结古罗马皇帝时,曾经说过一番话,说一旦皇帝成为了人们憎恶的对象,那么他做的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会引起人民的厌恶,换句话说,当公权力失去了公公信力,那么无论他是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人们都会认为他在说假话做坏事,这样的信任危机有时候导致的结果是毁灭性的,那个冒充太子的少年王之明,实际上,我们到现在也无法证实他真的就是王之明,不管怎样,他最后是被多铎带回了北京,不久就与弘光帝,以及其他的十几位明朝官王一起被处斩,南北假太子案最终笑到最后的,还是满清人,对于多尔衮而言,他要的并不是真太子,也不是假太子,他要的不过就是死太子,好的,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观看,欢迎大家点赞订阅,这里是风下杂谈时文八里,为您带来有温度的历史,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