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问题解答汇编》(70)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70)货币变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哪一个是先决条件?还是互为条件?
从现象上看起来,资本最初虽然总是采取货币的形式,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货币只有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才会转化成为资本。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不同的。作为货币的货币,表现在商品的流通公式中(W—G—W)只是成为交换的媒介,并没有起着资本的作用。但是,作为资本的货币,它所反映的流通公式(G—W—G)就与上面所说的商品流通公式不同,货币本身已成为整个过程的推动力,表现为整个资本的运动过程。因此,这个运动公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得到更多的货币。从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并非起着任何作用的货币都是资本,只有能够带来增殖额的货币,即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那末,这个增殖额,即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最终解决货币变成资本的问题。马克思曾经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也就是货币变成资本的全部过程,必须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这是问题的条件。其中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劳动力之成为商品。剩余价值的产生,所以必须在流通领域内进行,是因为资本家要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这一商品,此外他还要购买生产资料等等。但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内进行,因为在流通领域内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它只是引起价值增殖的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后,便要离开流通领域,而进入生产倾域内。
在生产领域内,消费了生产资料,使生产资料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从而把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转移到生产品中去,在这里不会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固然生产资料是生产剩余价值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但是,生产资料的本身不能生产出来剩余价值。因此,生产资料不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在生产领域内,除了要消费生产资料以外,还要消费劳动力。劳动力这种商品有其本身的特点,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会创造出新价值来。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出来的新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是两个全然不同的量;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出来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剩余价值无非就是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出来的新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之间的差额而已。因此,剩余价值产生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劳动力之成为商品。
前面已经讲过,货币并不等于资本,只有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而现在我们又了解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在于劳动力之成为商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货币变为资本和劳动力变为商品虽然是同时出现的社会现象,而且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上,我们一般总是首先提出货币变为资本的问题,然后才进而分析到劳动力变为商品,但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过程中,就可以正确地认识到,劳动力变为商品,是货币变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资本”这个范畴,反映着历史上一种特殊的剥削关系: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这种特殊的剥削关系之所以能够成立,就是因为在农奴解放以后,在历史上出现了这样的一种劳动者,他们在人身上是自由的,不同于奴隶或农奴,但是他们被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除了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以外,别无谋生之路。只因为有了这种雇佣劳动者存在,资本家才能在流通领域中购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并无偿地占有雇佣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样,才出现了“资本”即“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样的经济范畴。所以,货币变为资本和劳动力变为商品这两种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过程中,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