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中学百年校史
桂林市桂林中学的前身是宋、元、明、清四朝的广西最高学府——“府学”。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靖江知府张维在学校所在地建立府学。后历经府学、路学、县学书院之变迁。
1898年,桂林中学的前身,桂林体用学堂创立。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朝廷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废科举,办新学,规定“中学堂各府必设一所,如能州县皆设一所最善”。广西沿海沿江的一些府州所在地,率先创办起中学堂。
初设桂林府中学堂的创议者,为时任广西巡抚张鸣歧。1903年奏准,后经两年筹备,于1905年由桂林知府吴征鳌宣布正式开办。开办时间是1905年9月23日(光绪三十一年农历乙巳八月二十五日)。首任学堂监督(即校长)为沈赞清。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广西桂林府中学堂开办初期,分设四个班,其中两个班四年毕业, 两个班五年毕业。其后招收学生均照《奏定中学堂章程》定为五年毕业。宣统二年(1910年)起, 学堂遵章实行文、实分科招生,仍为五年制。设修身、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12门学科。
因学制更动,隶属关系变化和几校分合等原因,先后使用过“广西桂林中学校”,“广西省立第三中学校”,“广西省立第三高级中学”,“广西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广西省立桂林高级中学”,“广西省立桂林中学”,“桂林高中”,“广西省桂林中学”等名称。
学校初名为“桂林府中学堂”。最初的校址在桂林市文昌门副爷巷(今文明路第一人民医院处),由原来的桂林府守备衙门改建而成。

桂林府中学堂的学制为五年制。首届招生为甲、乙、丙、丁四个班。按当时桂林府属州县(当时桂林府辖7县2州2厅,即:临桂县、灵川县、灌阳县、兴安县、阳朔县、永福县、义宁县、永宁州、全州、龙胜厅、中渡厅。)分配学额,共选录本籍学生200名。另录取外籍学生16人。开办时学生合216人。
1906年,桂林中学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办学宗旨:“本学堂(即广西桂林府中学堂)为高等小学升学之地,为高等专门学堂储才之区,遵章开办,以锻炼气质,深固根抵,为教育唯一宗旨”。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我校改名县立桂林中学校。学校提出的教育宗旨是:“继续小学之基础训练,发展青年身心,培养健全国民,并为研究高深学问,及从事各种职业之预备”。 在这里已经提出了学校的双重任务:同时面向高校和社会。民国比清代,进了一步。
1918年,改名广西省立第三中学。
1923年8月,广西全省中学改行“三三”新学制,我校始招三年制初中班。
1924年,孙中山解释了他的新三民主义,其思想自然影响到教育这个领域。
1925年,学校由文昌街副爷巷迁址崇德街(今解放西路,即今址)。
1926年8月,我校始招三年制高中班。
1928年,我校第一次迁址,自副爷巷迁崇德街(今解放西路),原桂林文庙、武庙、刘长佑祠、桂林道伊公署、榕湖经舍和桂林府学等处合为我校的新校舍(即我校现校址)。设立初、高级中学课程必修科和选修科。必修课程有党政训练、军训、公民、国语、算术、代数、几何(平几)、 平面三角、植物、动物、矿物、物理、化学、农业、林业、园艺、农业经济、历史、地理、 图画、音乐、生理卫生、家事(男生免习)等;选修课程有外国语、国音、应用文、中国文选、 国文选读、教育史、教育原理、教育入门、教学法、小学组织法、农村教育、珠算、手工、 简易簿记、商业常识、刺绣、教育心理等。
1929年9月,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归并我校,该校原有的实验小学及幼稚园等亦隶属于我校,全校规模达60馀班。学校高中、初中分立,高中部改为广西省立第三高级中学,校址设于王城(今广西师大本部);初中部改名为广西省立第三初级中学,校址仍在崇德街。
1931年,学校的教育宗旨修改为:“根据三民主义,继续小学之基础训练,增进学生之知识技能,为预备高深学术,及从事各种职业,以达适应社会生活之目的”。
1934年,广西省立第三初级中学改名为广西省立桂林初级中学,广西省立第三高级中学改名为广西省立桂林高级中学,桂林县立桂山中学并入广西省立桂林初级中学。
1936年8月,桂林高中迁址到良丰雁山西林公园。同在西林公园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于同年9月改为广西大学文法学院,桂林高中遂改隶广西大学,更名为“广西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
1937年春,全面抗战前夕,在我校进步学生中开始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此时,广西大学文法学院迁出良丰雁山西林公园(迁址桂林市李子园,即今乐群路桂林医学院处)。桂林高中恢复原校名“广西省立桂林高级中学”。
“七七事变”爆发后,桂林中学在修订的《桂林高级中学学则》总则中规定:“本校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养成健全国民,增进民族自卫能力,并为预备高深学术及从事职业之预备”。 此处可证,办学思想是要适应社会形势变化的。抵御外侵,当然要“增进民族自卫能力”。

1938年秋,广西省立桂林高级中学从良丰搬回崇德街与广西省立桂林初级中学合并,更名为“广西省立桂林中学”,恢复完中建制。
1939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对桂林进行轰炸,为避免日机轰炸,学校将初中班迁往临桂县会仙乡和永福县罗锦乡分别上课,称广西省立临桂初级中学校和永福罗锦分校临桂会仙分校
1941年春,罗锦分校停办,会仙分校改为广西省立临桂初级中学。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年头。桂林中学提出了新的教育宗旨:“本校凛于国步之艰难与责任之重大,自当严守三民主义之最高原则,以国防教育为中心,力谋本身效能之发展”。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学校的办学思想。
1944年秋,日军南侵,桂林沦陷。我校疏散于临桂的五通、宛田和龙胜之间。校本部由校长雷震带领部分教职员工将图书、仪器往义宁县、龙胜县疏散,其他教师和学生各自疏散。在此期间,崇德街校舍大部分被焚毁,学校的图书仪器损失殆尽。
1940年至1944年,省立桂林中学按文理分科设班,开设的主要学科有公民、国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文学史、论理学、动物、植物、生理卫生、图画、音乐、体育、军训等。初中学生实行童军训练。高中数学含平面几何、三角、大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初中数学含平面几何、三角、代数。
1945年,桂林光复后,学校仍在崇德街原址建校复课,沿用广西省立桂林中学校名至1949年11月桂林解放。
1946年,“科学、民主、健康”成为桂林中学教育的三大任务。此宗旨大约受到了蒋介石提倡新生活运动的影响。
1947年6月2日、6月4日,桂林中学学生参加了全市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大游行。
1949年4月,桂林中学教师秦强被饿死,全校学生举行了反对国民党政府迫害教师的“抬棺大游行”。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桂林解放,初、高中部合并,更名为广西省桂林中学。12月,桂林市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并将“广西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合并到我校,校名定为“广西省桂林中学”。解放后的首任校长为汤松年。
在解放战争时期,不少桂林中学学生在共产党的教育下,投身人民革命事业。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的有:刘俊民、刘德鸿、苏武杰、李应林(女)、陈保民、杨庆祝、刘美荆、吴培梅、黄觉先等。
1950年,教育宗旨改为:“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总方针,在小学教育基础上培养具有革命思想、中等文化水平、科学知识及健康体魄的知识分子,使之在毕业以后,具有升学深造或参加工作的基本条件”。 德智体全面发展,升学就业双重任务,是这个新社会老学校办学新思想的浓缩。
1951年,广西省文教厅决定南宁中学、南宁一中、桂林中学、博白中学4所中学试用苏联5科教材(俄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8月,省文教厅召开全省中学教育研究会,决定桂林中学作为学习苏联,采用苏联数、理、 化、生物、俄语等科译编的教材教法和五级计分法的试点学校。
1952年,根据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全市各中学所有课本,除桂林中学在数、理、化、生物、俄语等科试用苏联译编教材外,其他中学均采用教育部审定或指定的教材。 [11]
1953年,桂林中学被定名为广西省首批重点中学,更名为广西省桂林高级中学。
1954年3月,我校建立中国共产党桂林高中支部,首任支部书记巫摩白。
1957年,毛主席提出著名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自此,学校基本不再单独提出自己的教育宗旨和办学思想。
1958年春,为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我校由解放西路迁到桂林市西郊甲山办学,开始办工厂,办农场。
(附注:甲山校区,最早为李宗仁夫人郭德洁所建的“德智中学”校址;解放后,原“德智中学”合并到穿山桂林一中,该处设“广西革大”;20世纪50年代中期,该处又为“越南育才学校”所用;1958年“越南育才学校”搬回国,桂林中学进入。)
1959年,更名为桂林市桂林中学,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1960年6月,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简称"全国文教群英会"。桂林中学作为广西的代表单位参加了这次大会。
1961年秋,桂林市教育局停止九年制试验,以桂林中学的初一年级进行五年一贯制的改革试验。
1963年5月,广西区教育厅对省重点中学进行调整。在26所省重点中学中,确定了包括桂林中学在内的9所学校(另有南宁二中、南宁三中、柳州高中、柳铁一中、师院附中、梧州高中、玉林高中、百色高中等8所),为第一批重点办好的学校。
1966年11月,因越南战争,越南育才学校第二次从越南搬到桂林市,再进西郊甲山。我校由甲山迁到东郊猫儿山(原广西师院生物系中文系址)办学。到1968年9月,越南育才学校迁往桂林东郊三里店新校区之后,我校复迁回甲山。
1969年秋起,桂林中学试行二二学制,即初中二年,高中二年。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桂林中学和其他重点中学一样,遭受严重破坏,教学质量严重下降,自治区重点名存实亡。
1974年,我校被确定为对外开放单位。
1978年秋,我校重新被确定为广西区重点中学,提出办学目标:“把桂林中学办成高质量、有影响、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校”。
1980年秋起,桂林中学高中一年级新生改行三年制。
1981年7月,我校由西郊甲山迁回解放西路原址。
1982年,桂林中学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
1985年,桂林市教育局决定在桂林中学、中山中学高中首先开设电子计算机选修课,其他有条件的中学也相继开设,列为第二课堂的教学项目。同时,我校举办80周年校庆活动。整理印制了《桂林中学校志》、《桂林中学校友通讯录》,设立了“桂林中学校史陈列室”,成立了“桂林中学校友理事会”(会长钟文典)。
1988年,桂林中学获得国家教委授予的“德育先进校”称号。
1992年,经广西区教委推荐,广西16所重点中学中的8所被《中国名校》编委会审定为中国名校评为“中国名校”,桂林中学入选。(其他7所中学是:玉林高中、廉州中学、南宁二中、南宁三中、柳地高中、柳州高中、梧州高中)桂林中学是桂林地市唯一代表。
1993年,桂林中学获得国家教委、国家体委授予的“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学校”称号。
1995年,学校举办90周年校庆活动。重新补充整理印制了《桂林中学校志》、《桂林中学校友通讯录》,印制了《桂林中学90周年校庆特刊》。
1999年秋,按国家教育部《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标准》须高初中分设的要求,桂林中学停止招收初中生。至2001年,最后一届初中毕业。
2001年,桂林中学被评为“全国第二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2002年,桂林市奎光学校分出。秋,经桂林市教育局批准,我校恢复向桂林市辖12个县招收学生。当年在12县招收学生一个班,学生50名。
2003年,桂林中学被评为广西首批“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 桂林中学校园改造一期工程完成(图书楼、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综合楼),二期工程启动(运动场、体育馆、食堂综合楼、文化广场、地下停车场、科技艺术楼),计划2005年6月完成(除科技艺术楼外),迎接学校百年大庆。

2009年,学校首批通过复查评估示范性普通高中,为广西前20所通过的学校。
2012年7月,桂林中学临桂校区项目到批准立项,规划建设为全寄宿制高级中学。
2017年6月,桂林中学初中部开始招生,桂林中学初中部暂位于桂林市秀峰区信义路21号(原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址)。
2018年9月2日,学校高中部2020届与2021届学生搬往过渡校区——原桂林市卫生学校临桂校区,临桂校区启用封闭式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学校初中部搬往解西校区。10月初,学校高中部2020届与2021届学生搬往桂林中学临桂校区。

其他资料整理:
1、历年学校精神
1910年
广西桂林府官立中学堂制定“学员本务”(校训): 正心术、守廉耻、专心志、保名誉。
广西省立桂林高中先后采用的校训: 1、克己制欲,恕道待人。2、孜孜不倦,自强不息。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0世纪20年代
学风: 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
20世纪30年代初期
桂林高级中学制定的校训: 诚、敬、勤、勇。
20世纪30年代后期
广西省立桂林中学制定的校训: 好学、力行、知耻。
20世纪30年代以后,没有再制定新的校训。
20世纪50年代
校风:勤奋学习 热爱劳动 遵守纪律 民主团结 艰苦朴素 生动活泼
教风:认真负责 管教管导 严格要求 耐心教育 爱护学生 以身作则
学风:勤学好问 打好基础 独立思考 联系实际 尊敬老师 天天向上
现在
校训:专心志,忧天下
校风:尚礼仪、倡民主、达和谐
教风:重修身、善教化、勇创新
学风:学主动、思深刻、志高远
2、校园环境
府学文庙碑林

桂中解西校区校址为三国时期始安郡故址,唐进士赵观文之故宅。在张维建立的府学相邻的文庙,留有一批牌坊石刻。2000年,府学文庙石刻移至解西校区内奎光楼西侧,两处石刻于1984年10月经广西人民政府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2019年7月,存碑刻11件,有元朝2件、明朝1件、清朝8件,碑坊二座(有龙门、富贵图)。这些碑刻都是儒学文化之载体,内容主旨有三:一为尊师尚礼、二为兴教育,重文治、三为崇尚教化,劝学后人,被称为“府学文化”。
1318年
《释奠位序仪式图记》双面碑
广西道肃政廉访司照磨旷金撰写
1331年
《至顺帝圣旨碑》
1555年
《宣圣遗像》
是重刻的唐代画圣吴道子像
1672年
《大中丞马公重建桂林府学记》
钦差毛逵撰写
《重建桂林郡学记》
知府诸葛鼎撰写
1683年
《重建桂林府儒学记》
提督广西通省学政、按察佥事王如辰撰写
奎光楼

位于解西校区,建于清代1893年,两层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座北朝南,为勉励地方人士勤奋读书所建。竣工后唐景崧在《奎光楼记》碑刻中记载, 此楼为“籍勖吾党读书励行,罔敢或愆,歆动之以文明,而期渐企乎圣贤”, 该楼还曾是文庙珍物的存放地,保存着朝廷颁赐的联额和礼乐器、曾是文庙标记性建筑之一。
学校于2001年底重修奎光楼。在拆除旧天花板时,露出屋顶主梁,上书红漆大字“大清光绪19年(1893)年8月全省绅士出资兴建。楼上正中原有楼匾,后请黄云重题“奎光楼”横匾。奎光楼为学校接待室。
奎光楼上的对联:理本精深求真知须觅源头活水;学无止境明大理应读天下文章。
其他建筑
学校解西校区大门石狮始建于南宋的桂林府学,是元代的桂林文庙的历史文物 [9],1876年置于府学文庙前,是桂林境内石雕狮子中的代表作。
尹瘦石曾为解西校区大门题字,张开政曾为解西校区图书馆题字,邓锡禄曾为解西校区风帆石题校训。
学校办公楼前草地石头上的“慎独”、“足下起”等以及楼道书画、摄影作品都是教师所为。此外,解西校区内还有刘俊民烈士墓、大量槐树。
3、学校规模
1905年创办桂林府中学堂时,招收中学5年制学生,共4个班,计216人。
1911年以前的6年间,招生规模和学制一直不固定。从史料看,此期间共毕业了6个班,有5年制的中学班,有两年制的师范班,还有一年制的理化班。
1912年开始,固定招收中学班,学制为四年。但每年招收的人数和在校的规模不详。
1923年起,实行“三、三”学制(分初、高中招生,均为三年学制)。每年招收的人数和在校的规模不详。
1942年时,学校有初高中共26个班(高中23个班,初中3个班),学生1423人。
1948年,全校初高中16个班(高中14个班,初中2个班),学生805人。
1950年,桂中有初高中17个班,学生745人。
1952年,桂中有初高中20个班,学生952人。
1956年,学校有初高中29个班,学生1380人。
1957年,学校有初高中30个班(高中20个班,初中10个班),学生1509人。这是1962年以前的最高峰。
1962年,学校有初高中22个班,学生984人。
从1950年到1962年这13年当中,桂林中学共毕业3652人(初中毕业1287人,高中毕业2365人)。
1966年,桂中有26个班(高中18个班,初中8个班)。
1969年,桂中有35个班(高中16个班,初中19个班)。
1976年,全校有32个班(高中14个班,初中18个班)。学生1484人。
从1950年到1978年这28年当中,桂林中学共毕业初中112个班,约5000人;高中毕业197个班约10000人。
1987年,桂林中学有29个班(高中23个班,初中6个班),学生总数1512人。
1999年,桂林中学停止招收初中生。2001年,桂林中学初中剥离完成,最后一届初中毕业。成为独立高中。
2003年,桂林中学有高中31个班,学生总数1664人。
从1980年到2003年这24年中,桂林中学一共毕业247个班(192个高中班,54个初中班,一个高中),毕业学生总数约13000人。
从1950年到2003年这44年中,桂林中学一共毕业556个班(390个高中班,166个初中班),毕业学生总数约28000人。
4、学校学制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桂林府中学堂初创时,用清代的“壬寅”(1902)学制,招普通班,修业五年。
1907年,实行分科(文科、实科)招生,学制仍为五年。
宣统元年(1909),秋季招生时,改学制为四年。
1923年,我校奉命改行“三、三”新学制,初中、高中各修业三年。
1928年,实行分科学习,课程分为必修学科和选修学科,采用学分制。学生修满180学分(必修150学分,选修30学分)为毕业。每学期不得超过32学分。
1931年,广西教育厅推行“一体化教育”。改“三、三”学制为“二、四”学制(初中二年,高中四年)。我校未执行,仍用“三、三”学制,一直到1949年。
1950年-1968年,我校继续实行“三、三”学制,初中、高中各修业三年。
1952年,我校停止了从四十年代以来实行的春秋两季招生的制度,高初中一律改为秋季始业。
“文化大革命”当中,缩短学制。1969-1971年,实行“二、二”学制(初高中各两年)。
1972年,“二、二”学制改为“三、二”学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
1980年至今,恢复“三、三”学制。
5、杰出校友
“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中国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庆禧
国际著名的“雷—丁理论”的创造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雷啸霖
高能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
著名小说家梁羽生
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欧阳夏丹
中国侨联主席、经法人才学会会长庄炎林
革命烈士、黄埔军校一期生黄锦辉
此外,还有郑群良、刘跃进、张开政、钟文典、伍雪玲、关世义、宋柳平等优秀校友,
6、校徽、校歌
桂林中学长期以来没有固定的校标,只有临时性、阶段性的校章、校徽、校庆庆徽。在2005年桂林中学百年校庆设计庆徽的同时,设计了学校的校标。

桂林中学的校标为圆形图案,内圈圆心为深蓝色,中间有阴文篆体“桂中”二字,“桂”字为白色,“中”字为红色,蓝白红象征桂林中学经历的三个不同的时代。圆形外圈为阳文,上半部分为英文“桂林中学”,下半部分为汉字小写“一九O五”,表明学校建校的时间。
桂林中学校歌《专心志,忧天下》由李昌沪作词,韦海曦作曲,2005年开始使用
(一)学海行舟浸风雨,行健不息亦自强,莘莘学子磨砺剑,八月桂花迎朝阳,这里是雏鹰起飞的地方,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桂林中学,桂林中学,我与你风雨同舟苦乐共享,专心志起锚远航,忧天下乘风破浪。百年名校桃李芬芳,百年名校旗帜飘扬。啦啦啦啦,啦啦啦啦,专心志忧天下,桂林中学旗帜飘扬!
书海行舟舞风雨,厚德载物振国邦,精英少年出寒窗,八桂弟子同作栋梁,这里是雄鹰展翅的地方,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桂林中学,桂林中学,我与你风雨同舟苦乐共享,专心志起锚远航,忧天下乘风破浪。百年名校桃李芬芳,百年名校旗帜飘扬。啦啦啦啦,啦啦啦啦,专心志忧天下,桂林中学旗帜飘扬!

19世纪30年代桂林中学校歌:莫一庸作词、满谦子作曲。歌词:浩浩漓江水,巍巍独秀峰,桂中,桂中,桂中!如水长流,如山攸崇,唯我青年矫健为从。努力行三自,革命竞始终。 桂中,桂中,桂中!斗争求生存,为民族前锋。冲,冲,冲,为我家邦,进,进,进!兴我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