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殖民王国与中国(一)1830-1894 野心初露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冷场带术士
一百多年前的昨日,甲午战争的结束正式扯下了清政府经洋务运动裱糊上的一层光鲜外壳,露出虚弱落后的底子来。列强蜂拥而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一时间,无数租界(如汉口诸租界)、租借地(如德国胶州湾租界地)、使馆区甚至避暑地(如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的鸡公山避暑地)出现在了神州大地上。

在无数中华仁人志士惊醒并开始奋斗之际,很多“列强”中的二流角色都看到了自己的机会——就像这幅时局图描绘的右下角落里观望的军装动物——盘算着从衰落的清政府身上撕扯下块肉来。
而比利时,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比利时王国,作为一个本土只有0.5通辽的小国,却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全盛期拥有着包括比属刚果、卢旺达-乌隆地等广阔领地。
这一切,都先得从比利时独立说起。
1830年,由于荷兰联合王国国王在比利时强制推行荷兰化的政策,群情激奋的比利时成立国民议会,在同年11月18日自我宣布独立,开始了作为独立国家的历史。
独立后,比利时国民议会就在德意志诸邦中选择了合适的国王候补:与英国王室交好的萨克森-科堡-萨尔菲尔德公爵——利奥波德•乔治•克里斯蒂安•腓特烈。


这位公爵曾与大英王储乔治四世的女儿夏洛特公主结婚,虽然夏洛特在第二年因难产去世;但利奥波德很快又促成了他孀居姐姐维多利亚与乔治三世四子爱德华王子的婚姻(维多利亚女王即为这对夫妻之女);之后更是撮合了堂侄女维多利亚女王和侄子阿尔伯特亲王的婚姻。
在比利时人找上门后,他在1831年就抵达比利时并在宪法前宣誓就位,王号利奥波德一世(荷兰语、德语:Leopold I,法语:Léopold Ier)。
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比利时的独立地位在1839年终于得到确认。
新独立的比利时幸运地赶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班车,钢铁工业、航运业以及铁路等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的发展。
比如1842年,比利时就基本完成了国境内铁路的修建,成为欧陆首个构建了连贯铁路网络的国家,铁路业也成为了比利时当时的拳头产品。

为了寻找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利奥波德一世便开始在全世界寻找殖民地。他在亚非拉尝试殖民了五十一次,但均以失败告终。
而比利时与中国的官方联系,也得从利奥波德一世开始说起。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比利时就向清政府遣使并成功获得了与英法等国相同的五口通商权,并在之后积极要求与清政府签订通商条约。
在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利奥波德一世及其长子即利奥波德二世甚至打算跟随英法出兵,不过因为受到了比利时各界的反对方才作罢:讽刺的是,此时的比利时是一个永久中立国。
1863年(同治二年),比利时外交官包礼士男爵(L Bols)前往中国与时任五口通商大臣薛焕谈判。
薛焕,虽然在民间传说中他是贪财好色误国的“卖国贼”,但这位举人出身,自镇压小刀会有功后之后一路升任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阻止葡萄牙“合法”侵占澳门,最后以内阁侍读学士补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结束宦途的人物可能与民间传说大有出入。
此时清政府已经大抵清楚欧洲各国的体量,将比利时误认为法国的属国,决定照布路斯国(普鲁士)之例办理,坚决不予比利时同英法相当的待遇。尽管包礼士坚持入京立约,但最后还是在上海签订了通商条约。
在时任五口通商大臣的薛焕与包礼士最终达成的《中比通商条约》四条条例中,清政府虽允许比利时在各通商口岸设领事,但是仍没有允许比利时国民进入内地,更没有提及比利时外交人员是否能进京的问题。
比利时政府对包礼士达成的这份条约非常不满,并没有正式签署。

1865年利奥波德一世去世后,日后的“带善人”利奥波德二世匆忙结束了对印度和中国广东之旅回国,登上了历史舞台。
如果说利奥波德一世是出于本国情况而考虑殖民的话,那利奥波德二世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继承了他对土地的贪欲和对梦想的追求。
即位之前的这次远东之旅使得利奥波德二世对远东生出了念想,梦想建立一个能与英国东印度公司一般殖民块庞大的领土,从某个方面来说,他在做到了。

还没坐暖王位的利奥波德二世便派遣时任比利时驻华总领事金德俄固斯德(Auguste Pierre Joseph t'Kint de Roodenbeke)与清政府再次商定《中比通商条约》。
由于英比王室之间的关系,时任署理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和总税务司赫德也愿意帮助比利时。
金德(1816-1878)出生在布鲁塞尔的一个自称贵族的家庭,参与过比利时在危地马拉的殖民地的尝试。尝试以失败告终后又被任命为比利时驻中美洲所有共和国的全权代表代表比利时政府收拾烂摊子。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金德在1864年来到中国后就探寻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并发现中国人非常看重面子。于是他很快利用这点,借口比利时新君主即位要求进京禀告皇帝,并假扮英国人进入了北京。
当金德成功进入北京后,他又马上改口要求与清政府交涉签订条约,并在从英法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缝合了一份,经威妥玛之手送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面对洋人的压力,虽然清政府方面的董恂、崇厚等人也据理力争,但最后还是与比利时在同治四年九月十四日(1865年11月2日)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共四十七条条款的《中比北京通商条约》和九条条款的《通商章程:海关税则》。




《中比北京通商条约》大致内容如下:
1)比利时外交人员及随从可驻于北京和来往中国各地(*第二款、第三款)
2)比利时可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一到数名领事(*第七款)
3)比利时国民可持照进入中国内地,并在各通商口岸居住、通商、工作(*第十到十一款等)
4)比利时商人可在各通商口岸贸易、居住、租地建造、雇佣华人、买卖各种书籍(*第十二款)
5)比利时国民可在中国自由传教(*第十五款)
6)清政府负责保护比人在华之财货、债权(*第十七款等)
7)比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第二十款等)
8)比利时商人在华商税俱照通例,与列强均等(*第三十款等)
9)比国军舰可以进入中国口岸(*第四十一款)
《中比北京通商条约》一经签订,金德就在崇文门内大街路东筹备建立比利时使馆并。
金德在12月又出发去了日本横滨,并最终在次年8月1日在江户(东京)与德川幕府缔结了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之后他被正式任命为比利时国王特使与驻中国和日本的全权公使,直到1872年才因身体不佳返回欧洲。
同年,天主教传教士南怀义就带着他于布鲁塞尔创立的圣母圣心会(Congregatio Immaculati Cordis Mariae 简称C.I.C.M)和韩默理等四名传教士前往北方内蒙等地传教。
在发现难以向蒙古族传教后,圣母圣心会之后转为依靠法国和比利时使馆威胁当地官员,强行买进大片土地、建立教堂,并吸引内地的汉人迁来耕种。

同治五年(1866年),比利时设在北京崇文门内大街路东的使馆正式落成,成为继英国、法国之后第三个在北京设立使馆的欧洲国家。

自1876年,利奥波德二世将目光转向非洲仍未被殖民者瓜分的刚果盆地,组建了国际非洲协会并支持探险家开展探索与殖民计划。
虽然比利时国内对建立殖民地并不热衷,但利奥波德二世仍在大振国威和殖民地会带来大笔稳定税收的梦想下固执地独自行动,并与其它也对刚果有野心的列强明争暗斗。
1884年召开的柏林会议上,利奥波德二世假借打着人道主义和慈善幌子成立的“刚果国际协会”一跃获得比利时本土七十余倍大小的刚果盆地,成为此次会议的最大赢家。
会议结束后,他便扯下伪装,将“刚果国际协会”改为他独属的“刚果自由邦”,而比利时从此也正式成为一个殖民帝国。


有趣的是,据称比利时也曾打着“刚果自由邦”的幌子来到中国希望输入华人劳工或是将刚果黑人士兵雇佣给清政府作为佣兵,不过这两点都被清政府拒绝。(未找到具体资料)
在此期间,利奥波德二世也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渗透。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比利时工商界也加快在中国的交流贸易,尤其在钢铁、铁路和矿业的投资。
甲午战争中,日本出人意料的胜利不仅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也极大地刺激了利奥波德二世的神经。
他不再满足之前普通的对中国工业、教育、军事方面的渗透,而希望在中国攫取更多暴利——不论是经济、还是领土方面。
可是当时比利时财政透支、对国王的事业缺乏兴趣,利奥波德二世自己管理的刚果自由邦又深陷财政危机,至于军事威胁——
作为中立国的比利时自1862年就解散了海军,只剩下了四艘炮艇。陆军方面,比利时自1873立法规定陆军现役作战部队五万余人、骑兵五千余骑、大炮近六百门,与甲午战争前账面上的35万清军还是差点意思。
不过,比利时在19世纪后期积极参与了法墨战争、苏丹战争等殖民地战争,同英法再刷了波关系。

就在这时,一场意义不亚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战争之开启却为利奥波德二世的野望开了扇窗。

观后提示:由于本人水平和时间问题,本文只能作为抛砖引玉的科普读物并存在大量谬误、主观视角、夸大其辞、对资料的机翻、偏题甚至语句描写不通顺,敬请谅解。
参考汇率:1897年 1两等于0.225英镑等于5.625法郎(可能与现实有出入)

参考资料
[1]《中国租界史》1992年第二版 费成康著 上海科学院出版社
[2]《中外旧约章汇编 第一册》 1957年版 王铁崖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屋出版
[3]《中外旧约章汇编 第二册》 1957年版 王铁崖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屋出版
[4]《利奥波德二世(1865-1909)与中比关系之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 林春花著
[5]《1830年比利时革命》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 吴志刚著
[6]《十九世纪中叶后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慈善活动》 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 郭晶波著
[7]《东交民巷使馆群(区)之比利时国使馆》
https://www.sohu.com/a/139428142_773040
[8]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