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L-210装甲摩托车,哈雷摩托:我承受了太多的压力

一战后部队机械化建设成为欧洲各国的重点,不过要想实现真正的全机械化谈何容易,许多国家就从本国的经济状况、工业状况着手,将大量的摩托车装备部队,以快速的提高部队机械化水平。虽然都是摩托车,但是瑞典却玩出了新花样,企图把它们打造成装甲摩托车。

一战后,受到条约限制的德国把国内科技转移到国外,瑞典就是其中的受益国之一,打造装甲摩托车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
L-190装甲摩托车
在1930年左右,瑞典在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的基础上尝试装甲摩托车,Landsverk 190就是其成果,当然这款装甲车现存的资料并不多。

它的装甲防护采用多边形构造,以铆接为主,部分地方以螺栓固定,在驾驶员的正面有防护钢板,两侧也部分有装甲防护,正面有观察窗口。在摩托车的挎斗上,也安装了三面式的防护钢板,并且安装一挺M1917水冷重机枪的改进型号,口径6.5毫米,机枪带有小型的防盾。该车的装甲板延伸较多,将车轮的部分也包裹住。
也许是出于防空的需要,该装甲车的机枪被安置在一个较高的机枪座上,能够以大角度对空射击,它的备用弹药也被存放于挎斗中。据称瑞典军方至少收到了1辆L-190原型车用于测试,不过这种第一代装甲摩托车表现并不太好。
L-210装甲摩托车
L-210是在1932年提出的计划,正式名称是Førsøkspanser3(意为三号实验装甲车),需要指出的是,该车并非瑞典自用,而是由丹麦方提出的设计项目。

L-210和L-190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看作是更成熟的改进型号。在防护装甲上,它使用4.5毫米厚的钢装甲,同样采用多面结构,虽然无法正面抵挡子弹的攻击,不过多面结构提供了更大的跳弹概率,而且它以焊接为主,部分地方辅以铆接,防护的面积也更大了。
装甲车的机枪为一挺丹麦产的麦德森气冷轻机枪,口径8毫米,使用弹匣供弹,备用弹匣依然存放于挎斗的空间内。

车辆重约730千克,修改过后降低到约650千克,其中用于装甲防护的重量为260千克。尽管已经降低了很大一部分重量,但是装甲车那30马力的V2发动机仍然很吃力,仅能跑出最大50千米的公路时速。
因为整体性能并不好,增加装甲等提升的造价,倒不如狠心再花点钱买一辆4轮装甲车,L-210一直都没有被看好。其实这主要是装甲摩托车整个思路的问题,本身摩托车的身板就小,它的优势应该是轻便灵活,这种情况下反而要给它装上装甲,结果就是装甲防护不达标,而摩托车原本的灵活轻便也失去了。

不过L-210还是有用户的,有明确记录的购买者是弗里德里希·卡尔·约翰·冯·施莱布吕格男爵,他是元首的追随者,在30年代时,他负责中美等地,总部设在墨西哥,主要工作是将元首的一些思想传播开来。
失败的装甲摩托车
对于装甲摩托车这个概念,在二战前也曾小范围的流行,一些国家也都曾尝试或者进行过理论探讨,但是事实证明这个概念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摩托车在军用领域仍然应该以通信联络等为主,要想披上装甲上战场只会顾此失彼。

有意思的是德国人通过在瑞典的设计实践,很早就意识到装甲摩托车是一条死胡同,因此从来没有在本国进行过相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