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着真话说假话-《键盘侠学》之暗度陈仓

请注意,本系列文章全程采用反语方式进行叙述,并非支持网络键盘侠行为!
本系列文章所有实例均和现实事件无任何关联,没有暗示、影射任何历史事件!

诉诸权威是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最常犯的逻辑谬误之一。如今的高考作文中存在着大量无意义,机械式的引用名人名言。在潜意识里就给学生构建了“名人名言就是正确的”的错误认知。得益于此,诉诸权威也成为了现在互联网上键盘侠最常用的武器。
实例1.4.1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
——爱迪生
使用名人名言导致的逻辑谬误可能有两种情况:
1. 断章取义。许多名人名言都摘自于原作者的作品之中,或是文章或是小说,但是无论文章还是小说都存在上下文关系,如果抛弃上下文关系去看单独的一句话,就容易得到错误的解读。比如爱迪生所说的这句话,下文是“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失去了下文,句子含义完全不一样了。
2. 曲解文意。这种则更为简单粗暴,他是对原文句子直接的错误理解,比如把上面句子理解为没有1%的灵感就不用付出汗水了,白搭。这肯定是错误的。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名人也会有错误判断,特别是在不同领域之上。如果一位音乐家说麦 克斯韦方程式是错误的,你觉得可信吗?但是一些在专业知识有所重叠的领域就不太会引起 人的注意,比如医学生评价食品健康,两者都涉及化学和健康,但其实并不能代表医学生知 道所有食品安全行业的知识。
这上面的所有情况,在第一段所言的“名人名言就是正确的”的潜意识加持下,在我国变得异常好实施,他可以使你的论证看起来有理有据,但也十分考验键盘侠的知识储备。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键盘侠,平时一定要多看书,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才能有足够的“武器”去攻击他人。
与诉诸权威的“名人名言就是正确的”极其相似的是“因人纳言”和“因人废言”,可能各位读者看到字面就明白其含义了。它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将人们从“就事论事”的基本思想中引开,把人门拖进对当事人本身的讨论当中。然而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这使得我们在这一讨论阶段总能找到一个角度来把当事人包装成好人/坏人,进而证明对方说的话是正确/错误的
实例1.4.2(因人纳言)
老王:隔壁小李毫无证据就说他的老板背着老婆出轨,你怎么看。老潘:他昨天救了三只流浪狗,我觉得他不是会撒谎的人
实例1.4.3(因人废言)
老王:隔壁小李说他昨天救了三只流浪狗,你怎么看。老潘:他之前造谣别人出轨都进局子了,他说的话能信?
因人纳言和因人废言是非常常见的逻辑谬误,不是键盘侠们的专属,很多普通人也在使用,比如你父母常说的“老师说的就是对的”,老师说的“教科书说的就是对的”,别人说的“网络上的都是谣言”……这使得我们在使用这两种逻辑谬误时基本上不会有人在意!但我并不建议把目光局限于这两者。纵观当今互联网的键盘侠,对人物行为的评价,大部分情况下双方只会无脑搬黑料,毫无新意,而我们作为一个职业的键盘侠应该不断推陈出新,打破固有的思路。
诉诸权威、因人纳言、因人废言的行为都是忽略论点本身的正确性,而去追究发言者的好与坏,通过这个思路,我们还可以诉诸常规:大家都在做的就是对的;诉诸时间:最后说的一定是对的……
有些话是只有本人能说的,比如“假期不是用来休息的”,这是一个对自己有高要求的人可以说的,显然并非适用于所有人,针对的目标显然也只有自己;黑人有时候会用蔑称自嘲,同样不是所有人都能说的。但我们作为键盘侠可以使用上面所说的诉诸常规“大家都在说为什么我不能说”,然后使用这些语句去训诫别人,还能将矛头转移到说这句话的本人身上。
在前面的章节我们介绍了“因果倒置”的使用技术,这里我们将继续对因果论使用作延伸,介绍一种名为“先后因果”的战术。“先后因果”和“因果倒置”不同,它并没有改变原因和结果的相对位置,而是粗暴地将先发生的事当作原因,后发生的事当作结果。
实例:1.4.4
老王:你被车撞了,为什么不找司机来找我索赔?老潘:因为今天早上你让我帮你取个快递,如果我没浪费那一段时间,我就不会被撞了。
对于两个依次发生的事件,它们可能具有相关性。没错,老王叫老潘帮忙取快递和老潘被撞肯定有一定的关系,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因为,如果老王没让我帮取快递,也不能保证我一定不被撞;我帮取了快递,也不代表我一定会被撞。这之间存在一个概率性的问题,但因为没有其它的样本(类似以偏概全的“无对照组”),让人产生了这之间有因果性的错觉。把相关性和因果性等同,是当今网友非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这个技巧如果用好,将对键盘侠的隐蔽性有很大帮助。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完全可以把一个人行为嫁祸给另一个人的行为,从而无视掉前者的主观能动性。
实例1.4.5
老潘:如果商家不卖给他这把菜刀,他就不会砍死这么多人了。
商家出售菜刀并不能直接导致“他”的犯罪,即便商家不向“他”出售菜刀,“他”也有可能采用其它方式犯罪。“他”的犯罪是“他”自己的主观意愿导致的结果,但当我们键盘侠将矛头指向商家时,人们往往会忘掉这一点。
循环论证,是非常高级的一种逻辑谬误,即一开始用论据证明论点,但在后面又用论点证明了论据,这一环节可能是多层的,但最终都会回到开头的论据,形成闭环。
实例1.4.6
老王:你怎么敢说你是最好的机甲驾驶员。老潘:因为我驾驶着最好的机甲。老王:那你为什么能驾驶最好的机甲。老潘:因为我是最好的机甲驾驶员。
以上就是循环论证的经典例子,循环论证的特点在于,如果你单把每一部分的论证拆开来看,似乎都可以成立,但是放在一起,就没有一个基本的事实起点了。对于循环论证的破解,如果破解者只关注某一个步骤的正误,就永远无法成功,正确的方法应当是证明其是循环论证,使得它的大厦一次性倒塌。但同时,小型的循环论证很容易被人发觉,上面的实例实在过于明显了。高阶键盘侠如民科所用的循环论证往往是从一个虚构论点出发,经过复杂的树状分散论证,最后在某一个分支上重新论证起点,这样就不容易被人察觉。比如一种科学理论,我们假设世界全都由水火木土四大元素组成,我们对世界上的一些事物进行组成分析,写了一大堆内容重置一下观众的记忆,最后再综合一下所有事物的组成元素,发现只有水火土木四大元素,于是得出这个理论是正确的结论。如果要考虑隐蔽性,则要利用到人的思维惯性,当循环论证的步数较多时,人们可能对其中某个环节不会添加太多的思考,只用平时的习惯去判断问题,这就是我们的突破口。
实例1.4.7
老王:此地安保如此之多,可见有多安全。老潘:如果此地真的安全,就不需要这么多安保了。
这里其实就使用了循环论证。老潘的论点是“此地不安全”,论据是“此地安保多”,“此地安保多”的原因是“此地犯罪多”,这一步没有明说,但是进行了暗示,而“此地犯罪多”的原因就是“此地不安全”,恰恰形成了一个闭环。老王的论证也可以这样分析,“此地安全”——“犯罪少”——“安保多”——“安全”。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一个判断句却可以形成循环论证?这是因为“安保多”和“安全”之间无法形成百分百的联系,可以说“安保多”既可以诠释成“安全”,也可以诠释成“不安全”,而且在上述循环论证过程中,安保多就是因为犯罪多,犯罪少还是因为安保多,这两步都不是百分百成立的,但是人的思维惯性会觉得成立。使用循环论证就是要瞄准人的思维惯性
暗度陈仓这一节着实有点长,毕竟这个策略的核心是在“误解”,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产生错误的理解,这也是生活中大部分争吵的来源。除了上述的几种方法外,还有三种最朴实无华的暗度陈仓招式,分别为:语词歧义、语句歧义、语音歧义。其实就是语文课里常见的多义词、多义句和同音字导致的理解错误。不过多赘述,仅举例三条。需要注意,语音歧义在现在的打字互联网时代难以使用。
实例1.4.7(语词歧义——“看”)
老王:这事你怎么看?老潘:站着看呗
实例1.4.8(语句歧义——她是孩子还是妈妈?)
她是去年生的孩子
实例1.4.9(语音歧义——赈灾还是震灾)
本市各界人士对震灾后人民的生活密切关注
红鲱鱼谬误。红鲱鱼指代推理作品中作者设置的干扰项,而红鲱鱼谬误则有点像转移话题。
实例1.4.10
老王:我今天救助了一只流浪猫。老潘:这么善良怎么没见你给山区孩子捐钱啊?
这个谬误的关键在于使用者把话题转移到了“老王有没有给山区孩子捐钱”之上,实际上这与主题无关,而且老潘是无法保证老王不会给山区孩子捐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