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古史 | 中世纪西欧 (下)

2020-08-14 23:23 作者:初心联盟  | 我要投稿

中古史之中世纪西欧(下)


1.模范议会

指英国在1295年召开的英格兰议会。

1265年德·孟福尔根据《自由大宪章》的规定,在威斯敏斯特宫召集了大会议,这是模范议会的前身,同时也是是英国议会的开端。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争经费又召集议会。仿照大会议的代表成分,出席议会的除大贵族、教士外,每郡有 2 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有2名市民代表,约有400余名议员出席。此后议会仿此例经常召开,所以这次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

模范议会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与确立。


2.英法百年战争

1337年至1453年期间,发生在英格兰王国和法兰西王国之间针对法国统治权的战争,战争最终以法国获得胜利而落下帷幕。战争爆发原因:(1)领土纠纷(2)争夺毛纺织业发达的佛兰德尔地区(3)王位继承问题。战争的意义:英法战争后法国完成民族统一,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英格兰丧失几乎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也兴起了民族主义。


3.瓦特·泰勒起义

14世纪英国爆发的一场激烈的农民抗税起义。起义的主要领袖是农村泥瓦匠瓦特·泰勒。14世纪英法之间的战争频频进行,英国在军事上的失利引起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1381年5月,埃斯克斯和肯特郡的农民在瓦特·泰勒的领导下揭开了起义的序幕,拒绝人头税并处死税吏。起义军席卷了英国并占领伦敦,英王查理二世不得不出来谈判。谈判时,瓦特·泰勒被伦敦市长刺杀,起义最后归于失败。虽然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瓦特·泰勒起义推动了农民争取自由的进程,加速了农奴制的瓦解。


4.红白玫瑰之战

英王爱德华三世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续的内战。战争的名称源于两个家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蔷薇和约克的白蔷薇。1453年,英法战争失败后,英国国内赋税徭役不断加重,旧贵族互相倾轧,加重对人民的掠夺,从而引发了新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对兰开斯特王朝的政策不满。1455年,约克查理公爵宣布摄政。兰开斯特家族对此强烈反对,并依靠西北部大封建主的支持,废除摄政,双方因此长期混战。战争最终以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与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联姻而结束。战争结束了法国金雀花王朝在英格兰的统治,开启了都铎王朝的统治,同时也标记着英格兰中世纪时期的结束和新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开始。


5.阿维农之囚

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1296年,法王腓力四世下令向教士征收捐税,得罪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教皇准备开除法王教籍,法王则逮捕教皇特使,并派密使到罗马,共反教皇,卜尼法斯在斗争激烈时死去,教廷因此迁到法国阿维农城,罗马教皇也被法国国王所接管。“阿维农之囚”象征着教权文化的衰落,王权变成了被民众认可并效忠的对象,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意识的产生。


6.黑死病

指由鼠疫蚤传播的致命的淋巴结鼠疫,是一种流行疾病。1347至1353年,黑死病席卷整个欧洲,夺走了欧洲2500万人口的性命,这场瘟疫被称之为“欧洲中世纪大瘟疫”。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黑死病是欧洲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契机,因为它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天主教会的专制地位被打破,也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


7.圣女贞德

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女英雄,天主教圣人,法国人心中的自由女神。

1428年英国围攻奥尔良,贞德晋见国王,获准率领军队前往解救。5月间,经过艰苦奋战,打败英军,奥尔良之围解除,贞德荣获“奥尔良姑娘”的尊号。1430年,贞德在贡比涅一次小冲突中被勃艮第人所俘,不久被英格兰人以重金购去。1431年在法国以异端和女巫罪被当众处以火刑。最终于1456年被平反,500年后被封圣。


8.《黄金诏书》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法律,德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私法”。因诏书上盖有黄金印玺,故名。诏书主要内容是确定皇帝选举法和规定诸侯权限等。黄金诏书规定:帝国皇帝由诠释最大的七个选帝侯在法兰克福选举产生,选帝侯在其领地政治独立,拥有征税、铸币、盐、铁矿开采等国家主权以及独立的最高司法裁判权,拥有监督帝国的职权。黄金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帝国领地内诸侯的权利与义务,重申了七大选帝侯的特别地位,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帝国内部的政治分裂。


补充知识点

选帝侯,德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指德意志诸侯中拥有选举神圣罗马皇帝的诸侯。选帝侯制度严重削弱了皇权,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9.城市同盟

为了与封建领主和国王对抗,于中世纪中期出现的城市之间的结盟,城市同盟主要出现在德国。德国的城市同盟主要有莱茵同盟、士瓦本同盟和汉萨同盟,其中最大的是以律伯克、汉堡等城市为首的汉萨同盟,它长期垄断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贸易,极力维护加盟城市的商人寡头的利益,排斥国内外竞争者,阻碍它国经济的发展。16世纪,随着世界市场的出现而发生的商业重心的转移使得汉萨同盟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渐趋瓦解。


10.恢复失地斗争

8—15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驱逐阿拉伯人,收复失地的斗争。711年,阿拉伯人从北非侵入伊比利亚半岛,714年灭西哥特王国。西哥特人退居到北部山区,先后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同占领者阿拉伯人展开收复失地的斗争。到13世纪中叶,半岛大部分地区光复。1249—1251年,葡萄牙实现了领土统一。1479年卡斯提尔与亚拉冈合并,建立西班牙王国。1492年西班牙人攻占阿拉伯人在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收复失地运动胜利结束。


11.清教运动

16世纪中期英国圣公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因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故名,发动者为卡特赖特。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后,确立圣公会为国教会。16世纪70—80年代,清教徒脱离国教会建立独立的宗教组织。16世纪末分裂为温和派与激进派。前者提倡从国教会内部改革,取消主教制,采用长老制,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后者主张教区独立,甚至脱离国教会,简化仪式,在政治上提倡共和制。清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主张,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反封建斗争的现成的思想武器,对英国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2.什一税

欧洲基督教会向居民征收的宗教捐税。公元6世纪,教会利用《圣经》中“农牧产品的1/10属于上帝”的说法,开始向基督教信徒征收此税。公元779年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规定:缴纳什一税是每个法兰克王国居民的义务。10世纪中叶,西欧各国相继仿行,所征实物按产品性质分为大什一税 (粮食)、小什一税 (蔬菜、水果)、血什一税(牲畜) 等。


原创 | 初心百科

整理搬运|初心阿卓

百科咨询|初心C老师

(微信号:VIP7claire)

初心翻硕百科448公益讲座群(CCtalk课程群号:88064388)




中古史 | 中世纪西欧 (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