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用正确方式打开红楼梦后再看宝黛钗三人关系

2022-08-20 02:37 作者:今天也是平凡的上班族  | 我要投稿

红楼梦是我见过的最奇怪的一部小说,看遍古今中外多少小说,还从没见过哪部小说的读者在解析小说时能如此极尽所能脱离原文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人物的解析也因此五花八门,脱离原文单看这些人物解读,简直群魔乱舞。不过倒也难怪,开头作者已明白讲出这本小说的打开方式却一直被人无视,产生这么多乱七八糟的解读倒也不算意外。然而人不能总逃避现实,一味无视作者的原文和自己错误解读造成的bug。在诸多解读中宝黛都是追求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勇者,宝钗则是遵守礼教破坏宝黛的第三者。但在原文和脂批中,宝黛钗都是紧密相连的主角三人,钗黛是双峰并立的女主角,且作者在开篇就已经讲明自己最厌烦男女主相爱又有一小人旁出拨乱的俗套情节,由此可见上述的这种解读显然是错误的。想要正确解读三人关系,就要抛却这种成见重新以正确的方式打开红楼梦。


一、以南柯梦邯郸记的方式打开它

小说开头就已经把故事的主线全部讲清,无材补天的顽石凡心偶炽向往红尘,被僧道携入凡间后经历一番如过眼云烟般的富贵繁华后看破红尘重新归来,这个故事的模式在小说中已经提示过无数次,这是南柯梦,是邯郸记。

即使没看过这两部戏,想必也不会有人不知道这两个故事的内容,毕竟南柯一梦和黄粱一梦的成语是从小用到大的。这两个故事中,两个主人公都体会过俗世的富贵功名姻缘的转瞬即逝,最终看破红尘,这正与好了歌中的“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相对应,红楼梦中宝玉也是经历了这几项而开悟,以出家作为故事的终结,而钗黛二人就是宝玉在开悟路上所经历的姻缘。如果以传统的理解将宝钗看作宝黛爱情的破坏者,则钗黛并举的设定就成了bug,唯有将这两段感情视作石头开悟路上的经历,才可解释钗黛并举的关系。

而宝玉并不是唯一会走向开悟的人,小说开篇僧道即有交代,要趁神瑛绛珠等下凡之际“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故而从开篇英莲出场,到后文黛玉、宝钗、贾瑞、柳湘莲等都经历过僧道的度脱,而对钗黛二人的度脱,也与宝玉的度脱紧密相关。


二、和尚度脱钗黛的成与败

和尚对宝钗的度脱方式是赠与冷香丸,从度脱结果上看是成功的。从现实上讲,宝钗经历了父亲的去世家族的衰败,她是先宝玉一步体会了人生的沉浮,体会了“好”与“了”,故而她算是故事正式开始后第一个看透世间荣辱得失,走向开悟的一个。从象征意义上来讲,冷香丸的“冷”压制了“热毒”,从她的表现来看是“理”压制了“情”,然而她的热毒并非根除,冷香丸也是一直服用,因而偶然会表现出“情”的一面,但最终还是会归于“理”,她一直处于一个持续被度脱的状态中。同时与其他被度脱的人不一样,她并非选择了出家,而是在家中支持母亲与哥哥,选择的是“大隐隐于市”的一条路。

和尚对黛玉的度脱显然是失败了。宝钗的“热毒”用“冷香”就能压制,但黛玉不同,她是“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她先天的“热”比宝钗更为强烈,故而她的病比宝钗更加严重,度脱也需要更加强硬的手段。她有着比宝钗更加强烈的“情”,一生的命运也与“情”纠葛不清。她为还泪而来,她的结局必定也与泪尽情尽而有关,当她走向开悟是有什么样的感想,离开世间时又会有什么样的精彩描写着实令人好奇,焚稿断痴情显然不合格,上吊之说更是离谱,可惜原文已经无从得见了。


三、僧道与警幻对宝玉的度脱

说完钗黛自然还是要回归到第一主角宝玉的度脱之路。在选定神瑛下凡绛珠还泪这一公案后,僧道除了有度脱宝玉的打算,也谋划着度脱其他人来积累功德。而在众人的度脱中,对钗黛的度脱也是为度脱宝玉而服务。

黛玉是为还泪而来,她“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她的“情”太过炙热,与僧道让宝玉看破红尘不再执念于“情”的目的相违背,故而和尚通过出家或不见外姓的方式,想要让黛玉与宝玉隔绝不再相见,此举以失败告终。不过绛珠本就带着还泪任务来,如果提前度脱就等于任务失败,和尚急着完成KPI 却不考虑对方的任务情况,失败也算情理之中。

而在度脱宝钗的过程中,除了冷香丸,和尚还赠字嘱咐薛家为宝钗打造金锁。有说法认为金锁是薛家造假,这显然是种谬论,因为薛家没有上帝视角不可能知道癞头和尚的神通,假如真的有心撒谎作假,一定会把金锁的来历说得更传神,说成是看起来更有来历的方式所得,而非一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癞头和尚所赠。也有说法认为金锁是人为打造,配不上通灵宝玉,但不要忘记通灵宝玉原本只是一块顽石,是和尚将石头化玉刻字糊弄世人,让他们误以为这块顽石是个神奇的宝物,假如信了这种说法,无疑就是和小说中众多人物犯了同一个错误。且和尚有意让金锁上的字和玉上的字形成一副对子,显然就是有意去促成金玉姻缘,因而宝钗就是僧道为宝玉在渡劫时选定的妻子,正与南柯梦、邯郸记的故事中男主角顿悟前必有一段姻缘相照应。

完成这两段,尔后僧道也只在马道婆一回中出现。此时的宝玉进入了大观园,又与黛玉共读西厢,沉迷于缠绵不尽的情意当中,故而被马道婆所魇,又因僧道的唤醒而重归于灵性。

由此之后到八十回,僧道就不再插手对宝玉的度脱,至于八十回以后黛玉去世贾家败落,经历过沉浮的贾宝玉是否会再遇到僧道就无从得知了。

不过在僧道插手之外,宝玉偶然经历了一次警幻的度脱。警幻的度脱方式和僧道如出一辙,都是让宝玉尽兴享乐一番后看破声色之幻不过如此,要达到的目的则是按荣宁二公所嘱,把宝玉引入正途,让家族不至就此败落,也就是说,荣宁二公期待的基本是让宝玉达到宝钗成功度脱后的状态。然而宝玉凡心太炽,这次度脱以失败告终,除了给读者剧透加教会宝玉搞颜色,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至于在八十回以后是不是会有内容与此照应就不清楚了。


四、钗黛是如何影响宝玉的度脱

和尚对钗黛二人的度脱虽然一成一败,没有达到他们原本想为宝玉安排的人生,却使宝玉的情感有了更多的波折与起伏,反而更完美印证了他们口中的“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宝玉在年幼时为自己的玉形单影只感到十分不快,因而十分执着于期待姐妹们也能有玉与他相配,而与他情投意合的黛玉偏偏是没有玉的,这是美中不足。宝玉和黛玉历经几次纠葛波折,终于确定彼此的感情,没过几年黛玉却泪尽而撒手人寰,这是好事多磨。黛玉去世后宝玉与宝钗成婚,终于达成了他过去期待过的,能让自己的玉有东西相配的愿望,这又是一层好事多磨。二宝婚后虽能举案齐眉感情和顺,宝玉却始终对黛玉念念不忘,这又是一层美中不足。如此经历命运对感情反复无常的磋磨,宝玉才能看破世事最终选择出家。


当然,宝黛钗三者的关系只是这部内容庞杂的小说中的一部分,但无论如何解析这个故事,始终还是脱离不开一个内核,即是兴衰之叹,这算得上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主题,在红楼梦之前的几千年里有过“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有“过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有过“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一种普遍性的规律,红楼梦的主题也是如此,因而如果只把它归于一家一朝,显然是看轻了这部小说,而对处于这种规律的洪流中的众多角色们,仅仅把他们看作一个爱情故事的演绎者而看不到他们身上文学符号的传承,那么对他们的解读也必会流于浅薄庸俗。

用正确方式打开红楼梦后再看宝黛钗三人关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