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婚书变迁史:一纸婚书,从此深情与共,须臾百年

2023-05-23 16:07 作者:云书网  | 我要投稿




“走,请你领结婚证!”


结婚证,是法律意义上的“有情人终成眷属”。那么在古代,每对眷侣是通过什么来保证自己的婚姻呢?




古代的婚书是什么样的?


我国自周朝起开始出现婚书,传统婚书是与“六礼”相对应的书面表达形式,也被称为礼书,并非一次完成。


“六礼”,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但是,“六礼”太过繁复,普通百姓结个婚可操办不起,因此在秦汉之后的平民阶层适当简化了“六礼”。



婚书溯源可追溯到《仪礼》中的“婚辞”,但咱们说的古代“结婚证”,也就是法律意义上的婚书则在唐代出现。


“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

杖六十。”——《唐律疏议·户婚律》


一起来围观一下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婚书吧!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唐代中后期张敖编撰《新集吉凶书仪》抄本(局部)


它是一份来自敦煌文书的唐代婚书。这份婚书分正书和别纸,正书包括男方家庭请求婚姻的通婚书和女方家庭允诺的答婚书。


通婚书:某某啊,你家女儿不错不错,我家很是满意,能不能结个亲家啊?


答婚书:你家儿子也不错不错,这门儿亲家结了!结了!


总的来说,正书的内容多为套话客气话,别纸才是婚书的主体,上面分别记录了男女双方各自的真实情况。


男女平等的宋朝婚礼流程



到了宋代,朱熹在《朱子家礼》中将其精简为纳采、纳征和亲迎三礼,即保留了这几个重要的婚书产生环节。


▲宋代婚书


在数百年前的南宋平江府(现苏州),有一位少女名叫李素娘,当年15岁。
李家父母开始着手给她准备婚事,素娘的婚姻闯关之路也就从此开始。

↑妆靓仕女图 宋 苏汉臣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所谓“一家女,百家求”,这次来提亲的有两位男嘉宾。



李家父母苦恼许久,便定下了陈家独子陈安。
男嘉宾已经选好,那接下来便是正式的结婚流程了。
这闯关第一步是“纳采”
媒人将这个好消息告诉陈家后,陈家便开始着手准备了起来。


三日之后,陈家在日出之时带来了大雁等礼物前来求亲,两家交换了“草帖”
草帖里面记载了自家的基本情况,有新人的生辰八字、籍贯、曾祖、祖父、父亲的官职、母亲的姓氏,李家还要写上素娘嫁妆的大概情况。

↑《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择端 故宫博物院藏


李家与陈家看了草帖,并找先生占卜了两人的生辰八字,结果是“大吉”。李家父母很是满意,接下来,两家互换细帖,更是顺心如意。
细帖又称定帖,它是确定婚姻关系的正式婚书,里面更加详细地记载了陈家的聘礼数目、李家的陪嫁数目种类。


纳采到这里基本就结束,接下来便是闯关第二步——“相亲”
就是由媒人安排,让男女方见一面,看是否满意。
宋时风俗,若男方看上女方,则将金簪插在女方的头发上;若是不中意的话,则是留下一截彩缎,叫作“压惊”。

↑金簪 四川彭州 南宋金银器窖藏
两个孩子对彼此中意,两家父母也开始忙活起来,接下来就来到了第三关——“纳征
所谓“纳征”,就是男方到女方家里下聘礼。
聘礼除了钱财,还有金银首饰、绸缎、茶叶、酒等物品。
有了聘礼和婚书,婚约才算正式定下来。结婚的日期, 民间俗称“提日子”“送日头”。两家将婚约定在一年后的八月十五。
至此,素娘便可以安心备嫁了。
宋代厚嫁成风,而这笔嫁妆只归素娘一人所有,她的丈夫、公婆无权使用,若是和离,素娘可以带走自己的所有嫁妆,这也算是她的婚前财产公证了。



一年的时光转眼过去,素娘也要迎来了最后一关——“亲迎
到了亲迎这一天,素娘凤冠霞帔,翠眉红妆,温婉动人。


在一片热闹中,李素娘的婚嫁之路通关成功。


你知道民国的婚书有多深情吗?



说起历史上的深情和走心,民国时期的婚书非常值得一提。


民国那会儿的结婚证书除了一些官方的必备内容外,往往还会有一些非常感性的配文,一字一句读起来都格外深情。


形式上开始注重“颜值”,婚书上多绘有龙凤呈祥或鸳鸯戏水、牡丹吐蕊等图案。



政府印制颁发、盖有政府印章或贴有印花税票的是得到政府认证的“官制婚书”,证明婚姻关系成立,这时的婚书也就具有了近代婚姻的法制性和契约性。



民国时期的婚书最为美好,誓词也最为浪漫。


当初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婚书上,就是短短的四句誓言。


相传前两句“签定终身,结为夫妇”是张爱玲写的。后两句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则是胡兰成所写,16个字,字字用心。



对比张胡两个人的深情,陶行知和妻子吴树琴的婚书就显得又洒脱又可爱了,两个人相差二十多岁,别说在当初,就算是现在依旧不能被所有人接受。


但没办法,俩人三观太过一致了,“有趣的灵魂终将会相遇”,所以最终决定结婚时,婚书一开头吴树琴就直接说“前世有缘,无法奈何”,意思就是“别逼逼我们俩啦,这是真爱,这是命中注定啊”!

↑陶行知与吴树琴


相比吴树琴的直白有趣,陶行知显得书生气的多,但字里行间仍是满满的恩爱凡尔赛:


婚书变迁史:一纸婚书,从此深情与共,须臾百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