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德意志的“魔弹射手”:4200米外取人首级 曾伏击斩杀美国潘兴



德系TD三剑客
对于喜欢“打黑枪”的车长们而言,远距离上的精确度是衡量一台车好不好玩的重要指标,像缩圈速度这样的小细节则更影响手感,一句话,炮控决定一切!我们经常调侃一句“精准的德国工艺”这话也不白来,在游戏里精度最高的前三门炮全都花落德系,而要想体验其中的狙击手之王——蟋蟀15,那就必须先经过一台不起眼的小车,没错它就是:

不好意思图放错了

是这个货
研究“犀牛”坦克歼击车

8,8 cm Panzerjägerkanone 43 L/71型火炮
这一切还要从那门88mm Pak43火炮说起,二战爆发后,随着时间的推进,国防军步兵们所面对的反装甲任务越来越艰巨,所面对的敌人从T-34、KV-1坦克也渐渐变成了T-34-85、IS坦克,旧有的50mm Pak38和75mmPak40炮在对付他们时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在1943年,崭新的71倍径Panzerjägerkanone 43被投入了战场。

Pak43线图 这个状态下重3650公斤
该炮源自1941年莱茵金属公司开发的的8.8 cm Flak 41防空炮,克虏伯公司将Flak 41经过修改后改称为Pak 43,但基本性能大同小异。虎王上那门KwK 43,也是它的变形。

4种88mm L/71炮的弹药
在发射10.4公斤重的Pzgr.39/43被帽风帽穿甲高爆弹(APCBC-HE)时,炮口初速1000米/秒,可以在100米的距离上击穿30度角放置的202mm厚装甲板,而在2000米的距离上,仍然拥有132mm的穿深,也就是说它可以在2000米外就击毁T-34-85!而换装7.3公斤重的Pzgr.40/43型钨芯穿甲弹(APCR)时,炮口初速达到了1130米每秒,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30度角放置,153mm厚的装甲。用它对付IS-2完全不在话下!

这玩意是真的大
性能如此强大,数据如此美妙,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Pak43太重了!以前的37mm Pak36反坦克炮战斗全重只有326公斤,两三个人就能拉着走。而Pak43重达4750公斤,炮管长6.35米,算上炮尾全长达到了9.2米。这已经超出了人力的极限(我不做人了!JOJO!),只能用车拖着走。

德军配发的指导手册,直观的点明了自行反坦克炮的好处
而且1943年德军已经转入战略防御阶段,主要进行的是对苏/美军的防御作战,撤退又是家常便饭。而重型反坦克炮在撤退的时候很难带走,拖车的数量本来就少,还被溃兵抢去当做运兵车,炮组们只能破坏珍贵的反坦克炮。因此将这门强大的Pak 43安装在自行底盘上,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游戏里的III/IV坦克
其实早在1941年早期,莱茵金属公司下属的分公司-阿尔凯特公司(AlmärkischeKettenwerke GmbH)就提出了一型计划,想以该公司开发中的“III/IV”坦克为底盘为德军装甲部队制造一款强大的自行反坦克炮。这个计划马上得到了军方的支持,他们认为能将三号坦克与四号坦克融合起来的该车会提供非常方便的零件通用性,可以大大减小后勤压力。
有趣的技术特点

东线作战中的犀牛
有关于“犀牛”这个名字的来源,或者说这台车到底应该叫什么,在这里小编认为有必要和各位老爷们澄清一下:该车在德军装备序列中的编号是Sd.Kfz. 164。在该车生产早期(1943年-1944年8月)名为“Panzerjager III/IV “Hornisse” für 8.8 cm PaK 43/1”意为“装备8.8 cm PaK 43/1火炮以III/IV号为底盘的“大黄蜂”坦克歼击车”,1944年9月希特勒亲自将该车命名为“犀牛”,名字就变为“8.8 cm PaK 43/1 Sfl. “Nashorn””。所以该车无论是叫大黄蜂还是叫犀牛都正确,但是中文互联网上有种“犀角”的译名,实在是不伦不类,颇为可笑。

犀牛示意图
与相对复杂的“坦克”而言,犀牛只是一台固定战斗室的坦克歼击车,因此其结构也相对简单,一切设计都是为了让那门强大的88mm炮发挥作用而生的。与需要和步兵、掷弹兵们一起推进的突击炮与坦克不同,犀牛的主要作战任务是离得远远地“打黑枪”,依靠优秀的远距离射击精度和火炮威力在敌方坦克火力范围之外就将其斩杀。

犀牛上使用的Sfl. Z. F. 1a直瞄瞄准具
根据统计,在射击2.5米高,2米宽的标靶时,目标距离1000米,训练中的上靶率是100%,而在战斗中这个数据是恐怖的85%!而距离拉大到2000米时,训练中的上靶率也有85%,战斗中则是43%,换句话说就是在2000米的距离上,德国炮手们通常只需要2发炮弹就能摧毁一个目标。如此优秀的精度和犀牛上所使用的瞄准具息息相关,不得不说德佬的光学器材性能是真的不错。(在另一个极端案例里,犀牛在4200米的距离上击毁了一台T-34)

“看到那个了吗 给我打!”
Sfl. Z. F. 1a瞄准具的最大放大倍率为5倍,同时拥有8°的视场角。犀牛有时候也会客串一下自行火炮,发动间接瞄准炮击,这时就要使用Aushilfsrichtmittel 38型间接瞄准具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就别太要求精度,高爆弹炸就完事儿了。

车尾供乘员进出的小门,负重轮也挂在车尾
当然在防御方面,该车就显得乏善可陈,用“玻璃大炮”一词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在游戏里体验过这台车的车长肯定都明白自己最讨厌看见谁:105谢尔曼、152KV-2或者是150日本肥宅120吨,只要是个小喷子炮,砸到犀牛身上就是高伤。有趣的是,犀牛的车长在战斗中并不和乘员们在车里呆着,他要跳到车外观察情况并指挥成员攻击目标,一旦犀牛着火,车长还要迅速取下车外挂着的灭火器压制火势。

它真的很容易炸烂
因为该车浑身上下的装甲只有20-30mm的装甲钢,以及10mm厚的结构钢框架,防御一下步枪子弹和炮弹破片是没问题的,可任何一发炮弹的直接命中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这也是为什么德军严禁该车像坦克那样使用。如果说坦克是个奋战在第一线的防骑,那犀牛就是个三线外的冰法,只需要搓寒冰箭“嗖嗖嗖”就好了。

操作MG34机枪的乘员
在辅助武器方面,犀牛就比较寒酸了,在车体上根本没有预留任何的机枪射孔,一旦近距离遭遇苏军步兵,车组成员只能用随车携带的轻武器奋力一搏。1943年生产的犀牛会在战斗室后部加装一挺用来防御车尾方向或者对空射击的7.92mm MG34或是MG42轻机枪,通常会随车携带600发子弹,当然乘员们会尽一切可能从战场上收集冲锋枪来武装自己。

低速越野中的犀牛

高速越野中的犀牛,跑的还挺快其实
在机动方面,犀牛使用一台迈巴赫公司出产的HL120TRM汽油机,最大可以提供296马力的动力,足以驱动犀牛在公路上跑到42km/时的最大速度,越野时最大速度也有28km/时,算是中规中矩。
服役与使用

坦克兵们都喜欢这台“大吊”萌妹
1943年夏天,国防军第655重型坦克歼击营第一个领取到了崭新的犀牛,紧接着德军又为剩下的5个坦克歼击营配备了犀牛,它们正式亮相是在1943年7月3日的库尔斯克会战上,犀牛们靠着优秀的远射精度,远在2500米外就开始对冲锋中的苏军坦克集群进行精确打击。当然犀牛部队的指挥官们有时候和上司们配合得并不好,因为他们会拒绝执行那些蠢命令,比如655营521连就曾战场“抗命”:上级命令该连14台犀牛全体出击,经过一片长达2-3km的开阔地上去攻击一个有着20-30台苏联坦克的村子,这种自杀式的脑残命令马上就被驳回了。

东线犀牛车组,身上穿着厚厚的防寒雪地伪装服
521连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正确的示范了如何发挥犀牛的优势:1943年7月3日这一天里,521连的14台犀牛击毁了12台KV-1和4台T-34,而只损失了1台犀牛。获得如此优秀的战果是因为521连事先布置好了伏击阵地,而且测量好了射击诸元,苏军坦克一现身就遭到了精确的狙击。

犀牛的战果:SU-152与T-34
虽然犀牛可以在远距离上有效摧毁敌方坦克,然而出于节省弹药的考虑,以及综合天气条件的影响,犀牛的车组们一般会将目标放到1500-1800米左右再射击。犀牛的产量虽然只有不到500台,可其中仍然诞生了不少装甲精英。

阿尔伯特·恩斯特
最著名的就是519坦克歼击营的阿尔伯特·恩斯特中尉( Lieutenant Albert Ernst),其人在1943年12月19日的战斗中单车摧毁8台T-34,几天后的12月23日,他的座车仅仅使用了21发炮弹就摧毁了14台T-34。他因此得名“维捷布斯克之虎”(Tiger of Vitebsk)并荣获骑士铁十字勋章,1945年带着6台猎虎向美军投降。
原创不易,读者老爷们关注即是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