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一)

2022-03-29 19:30 作者:基本无害的寻山  | 我要投稿

如何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对前几章的注解

米夏埃尔·海因里希 著

基本无害的寻山 译

序言

       在许多西欧国家,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的学生运动重新点燃了人们对马克思的兴趣。随之而来的还有对马克思的一些阐释,这些阐释质疑了许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党所奉行的既定路线。由于这一时期不仅对《资本论》解读有着重大的贡献,而且还出现了像《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和《剩余价值理论》等重要的手稿。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新马克思阅读”克服了先前片面强调经济取向的主流解读方式。与此同时,谈论马克思几乎成为了一种大众现象。在年轻学者和学生中,主要是在社会科学和教学环境中,如果不提及马克思就几乎什么事都做不成,至少在一个人想被认为自己是开明和进步的时候是这样的。这些变化影响到了许多学生、技术行业的学徒、年轻工人和一些工会积极分子。在西德和西柏林,《资本论》课程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大学里涌现出来——要么是作为正式的课程,要么是自我组织的阅读小组,而且这些活动的参与者并不只是学生。关于“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或“资本的过度积累”的话题成为许多讨论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对马克思的认识往往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参与《资本论》课程的大多数人都卡在了第一卷的某个地方。因此,尽管与马克思的接触其实远不止于此,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一种时尚而已。

       援引马克思可能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2]官方对自我认识的一部分,但在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教育过程中无处不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都是由朗朗上口的语录和教科书式的“经典”缩写而成。它主要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来为“实际存在的社会主义”进行辩护。真正严谨的讨论只发生在专家的小圈子里,集中在马克思《资本论》的文本上,且这些文本不只限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当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3])开始出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幸存文本与手稿时,在东德的讨论开始变得愈加具有趣味性,内容也更具实质性,只是这种讨论还没有蔓延到整个社会上。

       在西方,对政治和社会迅速变革可能性的信念,在使与马克思广泛接触成为潮流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在短短几年内便发展起来,扰动了正在沉睡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生活。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其他的国家。与此同时,在所谓的第三世界出现了类似越共这样的、旨在进行社会革命的武装运动,并向美国这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强国发起了挑战。这令某个观点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如果马克思主义能够在北半球的工人阶级中传播开来,那么革命的观点也可能在那里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德国各个“K团体”(共产主义圈子和小党派)的主要学生创始人和其他许多人都相信这一点。

       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标志着这10年开端的乐观盼望开始走向破灭。越共、北越军队和红色高棉[4]设法将美国军队和美国扶持的政府从南越和柬埔寨驱逐出去。但人们很快就清楚地发现,在“实际存在的社会主义”那种以发展为导向的独裁统治中,几乎没有任何有助于解放的观点。就拿柬埔寨的红色高棉来说,它的掌权导致了对国内人口的大规模屠杀。人们对北半球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性变革的期望也同样落空。革命的火花就像在那些起初阶级斗争发达得多的国家一样,似乎不太可能传播到那里的大众之中。无论他们走的是建立“马列主义”政党的传统道路,还是像德国社会主义局等团体那样,故意采用非中央集权的统一组织方式都一样。游行示威和油漆炸弹不再像20世纪60年代末那样能激怒甚至是扰乱政客和媒体。对此,许多左派人士认为,他们自己的政治期望受挫仅仅是一场“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他们经常不加批判地接受来自法国和意大利的这一判断,尽管这个判断产生自两个社会条件并不相同的国家。总之,这些先前的积极分子选择不去质疑他们早期被夸大的、而现已搁浅的期望,即他们自己援引马克思理论并将其应用的过程。相反,他们自己只是把这些期望看作是马克思理论的自然结果,并从自己期望的受挫中得到这个理论已经失败了的结论。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许多几年前在宏大的理论设计(经常使用这种修辞来支配人们)上蓬勃发展的人,现在宣布了这一伟大理论整体上的终结,特别是马克思理论的终结。如果说几年前的趋势是马克思主义,那么现在流行的是以一种清醒的幻灭姿态来拒绝它。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我们会遇到某位知识渊博、据称非常了解马克思的、不带偏见的老左派人物,但现在他却认为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资本主义和政治思想的言论已经毫无意义。尤其是在1989-1990年真实存在的社会主义崩溃之后,马克思的理论似乎被永远地被冲垮了。即便是那些运用马克思理论来对威权主义的苏联式国家社会主义进行长期批判的方法,在对社会替代方案普遍拒绝的情况下也失去了它们的可信性。

       然而,集团之间旧对抗的结束既没有带来一个更和平的国家体系,也没有带来一个更稳定的(甚至是更加社会性的)资本主义。战争和危机比前几十年更频繁地发生,西欧和北美的工薪阶层在“经济奇迹”时期实现的社会保障标准不断遭到冲击,这种冲击甚至一直持续到今天。不过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开始,我们看到了不同程度上、正在逐渐增长的抵抗迹象。尽管许多抗议活动的范围仍旧有限,他们往往只是抵制直接的、更差的改变,或是要求国家出台“更好”的政策,以保护其公民免受来自资本的强加影响。但这毕竟是社会气象的一个变化——尽管是有限且缓慢的变化。而且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就存在的新自由主义霸权,连带着它对市场和竞争的盲目崇拜,似乎都在开始瓦解。[5]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马克思的理论在德国和其他国家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尽管讨论绝对没有达到像它在西方70年代那样的强度,但来自于不同的背景的新一代政治积极分子——不管他们是来自东方还是西方——似乎都正处于援引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之中。并且,人们对这些援引的政治期望也远低于20世纪70年代,而且似乎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浮夸。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开放的、抱着感兴趣的态度,而不是指望马克思的理论能够为所有重要问题都提供终极的答案。以此作为认真了解的前提还算不错!

       但现如今却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社会结构,以允许人们能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更加深入、且足够顺利的研究。在今天想要学习《资本论》的人不能指望着在大学中找到合适的课程,而在其他地方,比如在工会的教育项目中,情况通常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在现有的学术机构中,几乎不存在与马克思的任何接触——尽管这也鼓励人们在制度的约束之外去进行他的工作。本书的目的正在于帮助那些不存在一种特定的前置知识、并且希望深入和准确阅读《资本论》的个人或小组。

       《资本论》的前两章是整本书中最困难的部分,也是读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但这些最初的章节对于马克思后面的论点来说很关键,因此理解它们也尤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本书对这些章节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一方面,它应该会使阅读变得更加容易;另一方面,它也澄清了这些章节的内容和在第一次阅读时常会忽略的细节。所以它甚至可以帮助那些已经读过《资本论》开头部分的人学到一些新的东西。

       《资本论》的第一章论述了价值、劳动和货币之间的相互关系。马克思已经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这是他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他在《大纲》(1957-58)和《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中谈到这个问题。在后来的《资本论》第一版(1867)中可以发现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只不过在第二版(1872-73)中又进行了相当大的修订。这些不同的版本并不仅仅是一种重复,它们之间的差异有时意味着认识的发展或是重点的变化,有时也意味着问题的简化。因此除了对《资本论》的最新版本进行评注外,还要评注其他版本,这似乎是有必要的。所以我不仅在正文内容中,而且在附录2到附录4中都一直在诉诸于马克思对这个问题替代处理的方案。通过这种方式,我希望为那些刚刚开始阅读《资本论》的读者以及更“高级”的读者提供一个更严谨的、关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理解。

       这本书在2008年首次在德国出版时,只介绍了《资本论》的前两章。但我清楚地知道,对前两章的讨论远远不足以解决《资本论》开头的全部困难。从某方面讲,第三章要比第一章更容易阅读,但它常常会被草草肤浅地所接受。而且,在经历了前两章的挑战后,人们都希望尽快进入第四章,因为这一章终于讨论到了资本!所以虽然第三章印刷了55页——比第一章略长一些,但是读者通常考虑到的只不过是它对货币基本功能的描述,而往往忽视了这一章对形式分析的重要贡献。事实上,第三章可能是整个第一卷中被低估最严重的一章。接下来,第四章到第六章(在德语版本中被组合为一个统一的章节)其实很容易理解。但第四章中对形式分析的研究经常会被搁置一旁,而第六章有时则被粗略地简化了。最后,第七章不仅提供了对前三章的评论补充,还展示了马克思是如何过渡到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分析上去的。由于这些原因,我们似乎有必要对第三至七章进行梳理,来讨论这些所有的困难。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的序言中提到,第一章(在后来的第一版中被分成第一部分《商品和货币》,并被细分为三章)总结了《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的内容。不过他补充道,“前书只是略略提到的许多论点,这里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相反地,前书已经详细阐述的论点,这里只略略提到”。这句话的第一部分主要适用于《资本论》的前两章:与《批判》相比,马克思在《资本论》这两章中改进了表述,使得其更充分地发展了他之前仅仅是暗示过的观点。而第三章的情况则正好相反,第三章包含了一些对早期叙述的重要补充,但对许多问题的处理却比之前更加粗略。出于这个原因,本书在处理第三章时反复地诉诸于《批判》及其更全面的论证。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第四章中论述货币如何转化成资本的内容紧跟在他对货币和商品流通的论述之后。但在1858年出版的《大纲》中,有另一个部分马克思并没有纳入到《资本论》中。这一部分被称为“向资本过渡”,它有助于我们对第四章和前三章之间联系的理解。因此,附录5引述并注释了这部分的《大纲》。附录6讨论了《资本论》的文本,特别是前七章的抽象层次和呈现顺序。这不是对前七章的介绍,而是为那些已经阅读过的人提供一个具有结构性的综述框架。

       上述主要意在澄清我在此书与《马克思<资本论>三卷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ree Volumes of Karl Marx’s Capital, Heinrich 2012)中所使用方法的区别。《导论》的目的是对《资本论》的全部三卷做一个初步的概述。但正如我多次强调的那样,导言不能代替一个人对马克思文本的阅读,对于那些想要独立阅读《资本论》的人来说,它只能提供有限的帮助。虽然价值理论在《导论》中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关于价值的那一章是最充实的一章),但我只是阐述了对理解《资本论》整体论述最重要的理论要点。相比之下,这本新书对《资本论》的实际文本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探讨。

       在完成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其他人的支持帮助,他们阅读了手稿并对其进行了批评。我要向Valeria Bruschi, Andrei Draghici, Ingo Elbe, Alex Gallas, Andreas Hirt, Kolja Lindner, Urs Lindner, Hermann Lührs, Antonella Muzzupappa, Arno Netzbandt, Sabine Nuss, Paul Sandner, Oliver Schlaudt, Anne Steckner, Ingo Stützle, and Wolfgang Veiglhuber致以特别的谢意,感谢他们那些极其有趣的探讨、有益的评论以及对我手稿的批判性阅读。此外,我还要感谢Alex Locascio对本书的细致翻译,以及编辑Chris Gilbert的出色工作。


[1] 后文简称《大纲》,译者注。

[2]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即“东德”。译者注。

[3] 原文为MEGA,译者注。

[4] 指柬埔寨共产党,译者注。

[5] 这篇序言是我在2008年初撰写的,就在金融危机开始之前。正如危机的后果和随后对增加的国家债务的处理所证明的那样,这场危机只是粉碎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而非作为一种实践的新自由主义。


《如何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