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侠骨柔情《三少爷的剑》:效仿,赵氏孤儿,残秋,埋剑刻舟

2023-10-12 17:21 作者:箫笙悠游  | 我要投稿

“剑气纵横三万里,一剑光寒十九洲”

气势磅礴的诗句,援引出森冷壮阔。

古龙先生笔下的江湖,透着极致的萧索,与对天地苍茫的种种疑问。

残秋,作为武侠小说《三少爷的剑》的开篇序语,立刻推开一幕“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秋末景致。

同名电视剧《三少爷的剑》,也将摄影机扛进了枯败却绚丽的金秋。

秋,是铺满故事的季节,是经历了春夏繁茂之后的细致沉淀。

如果人生也有四季,秋,就很像是一个人的中年时期。

无论是书还是剧,主人公谢晓峰,都走到了饱经风霜的年纪。

小说,架空了时代背景,但改编后的电视剧,却把故事端到了明朝初期。

草根皇帝朱元璋,开创了日月通明的朝代,朱家打下的天下,当然选定皇位的继承人,也不会偏离本家。

朱允炆,成了朱元璋亲自定下的皇位接续者。

但是,朱允炆登基为建文帝后的削藩行为,直接促成燕王朱棣的举兵造反。

朱棣身边,有“黑衣宰相”之称的谋臣姚广孝,老谋深算的人聚伙,衬托得新帝朱允炆更加势单力薄。

朱棣攻打进京城,朱允炆仓皇而逃,建文帝的行踪不知去向,也成了历史谜团之一。

而电视剧经过改编润色后,江湖人士三少爷谢晓峰,也有幸参与了此次历史事件。

电视剧改编之中,很大的诟病点,就在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年龄,他须发皆白的设定,让很多人直呼逆天。

但是,如果不去过多计较,倒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而且,剧集越往后面,越会觉得编剧改编了朱允炆的年纪,也许是有意为之。

或许,编剧认为年纪大的朱允炆,托孤大概更为可信。

铁铉作为朱允炆的忠实拥趸,也必须誓死保全他的血脉。

而被赋予了护国使命的谢晓峰,就效仿起“赵氏孤儿”的典故,和义兄铁铉,共演了一出苦肉计。

对应“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的铁铉,如若自刎,可能也不会拖累谢晓峰到里外不是人的地步。

但是,如果谢晓峰不担上千古骂名,电视剧的悲哀纠结,又好像无法继续下去。

电视剧圆满了,也该结束了,只有不停地起波澜有波折,故事才能讲下去。

电视剧坚定地将谢晓峰所有的悲哀之源,归结到无法违背的英雄大义层面。

他无法推却地当了背锅大侠,有苦难言,唯有默许。

他三少爷的名望,与独步武林的“剑神”名号,跟着神剑山庄牌匾的砸落,而扫地。

谢晓峰手刃了义兄,是要让朱棣相信,朱允炆的子嗣,已经不存于世。

但找上谢晓峰的麻烦,与世人对他的莫大误解,简直是层出不穷接踵而至。

他不得不背弃了未婚妻,还要被铁铉的女儿当做杀害父亲欺侮母亲的大恶贼。

他明明救了建文帝之子,与铁铉之女铁真真,却被铁真真当做最大的仇人。

当铁真真央求着戴着鬼面面具的仇人谢晓峰,教她武功来对付自己的恩人谢晓峰时。

谢晓峰震惊后的打掉牙往肚子里咽的眼眶含泪,像是将他千刀万剐一样难受。

背负长剑,行侠仗义的谢晓峰,只有戴着面具,苟活于世。

当他出剑,多了一层犹豫,他的剑,就不再有光芒。

书里的燕十三,效仿“刻舟求剑”的典故,使寒剑沉于水底。

但在剧里,人在,而剑已消沉的人,换做了忍辱负重的谢晓峰。

一代大侠,也应该像辅佐明君的贤臣一样,应该功在千秋名垂千古。

但隐姓埋名护国有功的谢晓峰,只有乱臣贼子的待遇。

回头再看第五集,谢晓峰保护着小太子,远渡重洋到了最南边的一座寺院,去找建文帝朱允炆。

但朱允炆却已剃度出家不问红尘往事,一句“阿弥陀佛”,使谢晓峰瞳孔瞬间如被电击般放大。

他背负着难以承受的罪名,护着他心中的大义,却仅仅得来一句“阿弥陀佛”。

青灯古寺,是建文帝的归宿,但他的归宿,又在何方?

朱允炆出家了,但太子还是未长大的孩子。

谢晓峰仍然要秉承着对义兄铁铉的信诺,要等到太子成年后,重商复国大计。

从寺院出来,谢晓峰疯狂地跑到落叶满地的树林之中。

他单膝跪下,以剑执地,满溢着憋闷与无处诉说的愁苦,将剑埋进了枯叶之下的土地里。

剑神无剑在手,他就不能再称之为剑神。

隐去剑气的剑神,也归于了芸芸众生。

谢晓峰下了莫大的决心,但他的未来,又是那样不可确定。

一道寒光之泪,顺着他眼下的脸颊,凉凉地流下。

从此,他要遭受江湖中,人人的唾骂,他也必须无怨无悔。

人往往为了维系一种虚无的信仰,会投入百千倍的心血。

这既是谢晓峰的累,也彰显他品质的可贵。

“人仍在,名剑却已消沉”,人到中年,秋意正浓。

侠骨柔情《三少爷的剑》:效仿,赵氏孤儿,残秋,埋剑刻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