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不平等

性别歧视(sexism)指一种信念体系,相信某种性别较为低下,从而为基于性别的歧视找到正当化的理由。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或者说父权制(patriarchies)社会中,文化会赋予男性更高的声望和重要性。父权制社会中,男性支配女性被给予了文化正当性。
在日常的社会互动中,性别的不平等表现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物化(objectification),即被当成物品而不是人来对待,男性的整个价值不会被压缩成对其外表快速而粗糙的评价,女性则很容易被身高、体型、相貌定义其整体的价值。在非言语沟通上,女性气质往往被表达为使用空间“小”,如“淑女”坐着的时候双腿交叠,传递的是顺从的信息;而男性气质则是使用空间“大”,如双腿岔开坐、跨坐椅子,其传递出一种权力处于主导地位的信息。所以,位居高位的女性常常会出现两难,如果迎合文化上对女性气质的界定,就会表现出被动、顺从等,而领导气质却又往往与男性气质划等号。
在性取向上,男性要比女性更在意展示自己的异性恋身份以及符合传统的性别角色,这其实也显示出了男性中不同程度男性化的地位:霸权男性气质处于最高地位,所以很多男性会争相表现出自己的霸气、权力等;双性化气质处于稍低的地位,而女性化则往往会受到贬斥。
从组织上看,大多也是按照男性气概远传的,成功的领导,通常被描述为有进取心(攻击性)、竞争力等与社会中男性气概有关的词,而很少被描述为支持性的、有关怀性的。
在媒体上,持续的性别刻板印象刻画,也把女性塑造成肤浅的、虚荣的和拜金的。
在家庭生活中,当工业化进程中女性渐渐地承担起照顾、培养孩子等家庭责任时,她们的劳动价值就被贬值了。女性工作贬值,是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分离的结果,男性主宰公共领域(市场和政府)会使得男性通过更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提高权威,而女性所在的家庭领域是相对没有权力的私人领域,其劳动会被掩盖或低估。由于社会和家庭的权力往往是按照有多少经济收入来衡量,如果女性在家中持续无薪收入,则很难享有有酬劳动可享有的地位和声望。即便是当代,很多家庭中的女性也迈入了职场,但也会因为男性没有相应地将力量转移回家庭而使得女性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疲惫不堪。
在教育中,男孩往往会比女孩被赋予更高的期望,内化的高期望也使得男性自尊心高于女性,且这一差距随着教育时长的积累而拉大。
在职场工作上,女性求职者如果让未来的老板知道自己有孕在身,则很难被雇用。虽然女性开始稳步进入传统的男性职业,但是男性却很少进入女性为主导的职业(护士、幼儿园教师等),这可能是因为男性认为追求刻板印象中是女性的职业是一种有辱身份的行为。当人们依照生理性别而非工作能力来分配工作时,意味着我们的自我实现机会会受到限制。

从个体层面看,性主导(sexual domination)的缩影是性暴力。在历史上看,大多地区的社会和法律都把女人当成男性的财产,不论是为人女还是为人妻,所以在过去,强暴是违抗男性的罪,是对男性财产的侵犯。而在当代,很多地区都发现,女同性恋被强暴的数量是女异性恋的两倍,这些性暴力被认为是“纠正强暴”,即强暴者相信这样做可以“纠正”她们的性取向。
女性受到强暴和文化又很大的关系,其一,文化中认为强暴的男人通常是疯狂甚至是异常的(不认为是社会的错),但真实情况是,强奸犯大多的行为是符合社会标准甚至是“可爱”的,他们可能是受害者的熟人,所以,婚内性暴力是最常被人轻视和忽略的(很多人认为婚内强暴严重性低于陌生人的强暴)。
其二,认为强暴是受害者的责任,如认为男性本身就有强烈的冲动,女性没有做好防护措施来预防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其结果是指责受害者,让女性担负起避免被强暴的责任。很多女性受害者内化了这样的观点,导致她们受到侵犯之后或多或少地都会谴责自己。
来源:《欢迎光临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