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农业的碰撞
2023年4月12日,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理解中国•春笋读书会于文渊楼313开展了第三期的读书活动,阅读书目是社区伙伴编著的《当文化反思遇上农业》,本次读书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共有九名同学参加。
引言:今天,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危机和社会问题,现代主流社会以科学知识和科技的进步,诠释人类的的故事,塑造我们的世界观。个人主义,相信竞争、无限增长、人类可以主宰自然……这些发展模式把原住民和传统社区置于边缘的位置,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失落。我们能否通过“文化反思”重新正视社会所遗忘的声音,并且从中汲取现代文明缺失了的智慧?
成员分享:不同的成员对于文化敏感性、文化反思、社区融入、生态农业、传统文化、社区可持续发展、社会工作服务、价值介入、协作都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王燕青就西双版纳社区协作者的“有为”和“无为”的案例提出——一些协作手法可以给社会工作者启发:第一,促进传统社区组织在公共议题的参与。社区协作者可以根据社区群体的意愿和需求开展工作,一定程度上,这与小组社会工作有相似之处,根据小组成员特质、兴趣组织游戏与互动,能够避免组员的流失;第二,跨社区的交流更有利于促进社区发生改变。 胡润佳将社区协作者的挣扎与自己的实习经历联系在一起,阐述了社区为本的视角对于开展工作的必要性,一方面,当协作者进入社区时,他代表着自己或机构的价值,通过外部的刺激推动社区朝着某一个方向改变。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个社区的外来者,所拥有的力量与社区开始进行碰撞,在这种情形下,与当地社区居民建立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放弃“想着做什么”的理念,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先入为主,提供的服务并不符合社区的真实需求,只有扎根社区,了解社区需求、资产、问题才能和社区居民协作,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杨翰琪根据农耕的多元价值抛出疑问:服务对象到底需要什么?我们提供给服务对象的服务是他们需要的吗?只有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才是社会工作开展服务的基础,否则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时会吃闭门羹。 杨洁从“稻——鱼——鸭”生态系统中理解到生态农业之路的长久与文化保育是密不可分的,仅仅追求市场发展,不仅会使得作物种植单一,同样也很同样也很难持久。一些少数民族保留老品种、追求作物和与之相关的生物之间的互惠、平衡都有着特定的意义。 魏蜻蜓从西南山地农耕文化反思中联想到“卡瓦格博”、哈尼族竜林背后所蕴含的敬畏自然、尊重村民信仰的内涵。农民有着非常宝贵的智慧,农民被定义为落后、贫穷的标签可以从城乡发展矛盾和主流发展模式找到源头。农事历、节庆图都是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实践智慧。 陈霞从书中“贵州黎平经济与非经济的结合中思考到自己家乡的一些变化。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对书中所描述的场景深有同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生产生活越来越以市场为导向,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市场的冲击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部分正在逐步消失。 刘秋谊从西南农耕文化和东部单一文化中看到两者之间的差异,我们在开展农村社会工作要去了解每个村子的文化和历史,重视每一个村庄特有的文化,认识村庄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的发展。 阮婷谈到了文化在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中发挥的作用。在民族地区的社区工作中,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不同地方所存在的独特文化,是当地人在特定时空里的共同记忆、知识和经验的产物,理解当地的文化能够让我们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我们在刚进入一个社区时,可以通过融入当地文化的方式来促进与其居民的连接,以文化的力量增强社区凝聚力,同时也要注重文化反思和文化敏感性,尊重其文化的独特价值与内涵。 冯广凌从书中发现了协作与社区社会工作之间的契合之处:进入农村社区,我们应该站在农民的角度上,聆听他们的声音,而非以专家、学者的姿态忽视他们的需求。进入社区的方法,例如社区资源图、社区能人图对于认识社区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与反思:这本书从初心、思路、行动、手法、提示等方面对我们看待农业、文化、生态、专业都带来了太多的思考和学习。就像书中所说,理念和行动都很重要,但是行动的背后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我们的行动也难以持续下去!